摘要:8月27日晚上8点30分左右,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英坪村发生山体滑坡。共造成23人遇难、22人受伤,67户村民77栋房屋受损。此次灾难在事发前已被预测到,甚至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早有各种迹象,但最终仍未能避免。
两名死者家属望着滑坡的山坡。他们的脚下原本是村子的房屋。 山体滑坡示意图 专家表示,该灾害形态全国罕见。滑坡体猛烈冲击下方矿坑积水,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气流体,对小坝、新湾两个村民组造成破坏。这也导致了预警盲区。 积水矿坑为废置多年的磷矿矿坑。在英坪村周边,数十年的磷矿开采导致周边山体松动、村民房屋震裂、地下空洞,村民与磷矿公司的纠纷由来已久,村民曾多次申请搬迁,但双方最终未达成协议。 不该被吞噬的村庄 巨大滑坡冲击水坑引发“灾害链”冲击邻村,新湾组成为预警盲区,未得到撤离通知 英坪村是黔南州福泉市的偏僻山村,下辖多个村民小组,其中小坝组、新湾组、拦马坳组的七八十户房屋,分布在山下。由于持续近一个月的降雨,使小坝组西侧的巨大深坑形成了一个“人工湖”。 27日晚8点30分左右,村民曾淑平当时正跟小坝组组长谭国庆在村道上,谭国庆大喊让他快跑,就不见了踪影。 当时,谭国庆家里有82岁的老母亲,他的姐夫,还有另外两个村民。事后,两个逃生的村民告诉大家,谭国庆跑到自家二楼拉警报。 大约两年前,镇上为了防范山体滑坡,将警报安装在视野开阔的谭家二楼。 第二天,村民们发现,小坝组、新湾组的全部房屋和拦马坳组地势较低的房屋已经无迹可寻,脚下一片淤泥。而拉响警报的谭国庆及其亲人,却没能逃出来。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与小坝组隔着一个小山坡,原本离山体滑坡较远的新湾组,也遭遇灾难。巨大的滑坡冲击山下的矿坑积水,掀起巨大的水啸、气浪,淹没了新湾组,18名群众瞬间被巨大的水浪泥石流吞没。受灾程度远超过小坝组。 副市长杨勇称,此前根据山体裂缝的走向,地质队勘测的结果显示,新湾组并不在山体滑坡可能波及的范围内。但专家们忽视了山坡下的巨大水坑。 “这是一起十分罕见的山体滑坡,”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萧才忠接受采访时说,专家调查分析发现,滑坡体下方有一个巨大的矿坑,坑深约30米,里面有5万立方米积水。巨大的山体以每秒50米的速度下沉,约140万方山石冲向下方的深水塘,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流、气流,并沿着抛物线轨迹冲向山坡另一侧。 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总工程师赵国宣说,像这样由巨大滑坡形成“灾害链”冲击邻村的情况十分罕见,这成为地质灾害预警预防的一个“盲区”。 地质灾害预警的“盲区”令新湾组陷入危险:新湾组并未得到疏散通知。 矿坑废弃4年未处理 4年前,市里阻止了私营矿主的采矿行为,却未处理矿坑,使之废弃至今。积水的巨大矿坑,是该地区废置多年的磷矿矿坑。 在福泉市进入英坪村的道路上,因采矿而形成的矿坑和堆积成山的矿渣随处可见。在英坪村最东侧,目前仍分布着两个深约百米的巨坑,巨坑形状呈倒金字塔形,底部还有矿洞。英坪村村民们表示,这些矿坑存在十余年了。 公开资料显示,英坪镇的瓮福磷矿英坪露天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磷矿山,年产250万吨优质磷矿石。福泉因此有“亚洲磷都”的美誉。 福泉市副市长杨勇介绍,引发系列灾害链的矿坑,原是由瓮福磷矿开采,但多年前已被承包给一家私营公司。约4年前,市里制止了这家私营公司的采矿行为。但矿坑未得到处理,被废置至今。 今年7月进入汛期以来,道坪镇下了近一个月的雨,使矿坑储满水,像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湖泊。 废置的矿坑应该如何处置?杨勇表示这应该询问企业,对于政府是否负有监管义务,其并未回答。昨日,记者多次拨打其提供的企业宣传部电话,均未获接听。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辛鸿博表示,不同的矿产矿坑处置标准虽然不同,但对于废置矿坑的处置,在项目立项设计时就有相应的规划,进行闭坑处理或复垦计划,按照常理,不应废置4年。 这一巨大矿坑,也在事发当晚被滑坡山体埋没,消失在淤泥之下。 滑坡:预测到、未避开 官方表示,地质专家划定的危险防范区域是小坝组,新湾组未列入防范区,因此,也未被列入搬迁范围 8月30日下午5点多,在一片淤泥中,救援人员发现了小坝组组长谭国庆及其母亲的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