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路桥 查看内容

界岭隧道施工纪实“人类工程禁区”历经百余次塌方

2014-8-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69|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历经5年鏖战,全长172.651公里的宜巴高速,仅剩界岭隧道左洞130米尚未贯通。在这条被称作“人类工程禁区”的隧道深处,已战胜100多次塌方、变形的建设者们,正挥汗如雨,完成最后的穿越。 ...

摘要:历经5年鏖战,全长172.651公里的宜巴高速,仅剩界岭隧道左洞130米尚未贯通。在这条被称作“人类工程禁区”的隧道深处,已战胜100多次塌方、变形的建设者们,正挥汗如雨,完成最后的穿越。

界岭隧道左洞以单边一天1.5米的速度双向掘进

  界岭隧道 沙里掏洞
  戴好安全帽、打亮探照灯,踩着PH值3.9的酸性泥水,顶着一股刺鼻的气味,记者深一脚、浅一脚,钻进被称作“人类工程禁区”的界岭隧道。

  一路上,宜巴高速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张孝伦和技术部主任李学俊给记者打“预防针”—界岭隧道要经过两条岩石断裂带的破碎带,软、脆、易碎。“界岭隧道相当于在细沙堆里掏一个洞。”张孝伦说着,抹了一把汗。

  从宜昌北收费站上路,整条线路犹如巨龙,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三峡画廊、昭君故里、三峡国家地质公园……两旁美景如画,让你舍不得疾驰。

  可是,一座界岭隧道让建设者们寝食难安!“领导问、亲戚问、记者问、百姓问,何时通车啊?干了这么多年路桥工程,从来没这样丢人过!”张孝伦说。
  工程记录 

工人们在对垮塌后的施工现场进行恢复喷锚支护


作业面不能爆破,只有靠机械和人工挖掘的方式推进 

       当地百姓说:40年,就没能挖成一个洞
       2009年7月9日,宜巴(宜昌-巴东)高速公路开建。2009年10月1日,界岭隧道正式开工,当地老百姓没有送上祝福,送来的是当头一盆冷水:“上世纪70年代,有地质学家勘测出这座山里有硫铁矿。40年了,不管是当地人组成的业余队伍,还是正规单位的专业班子,都想打洞找矿,可从来就没能挖成一个洞。你们要在这里打隧道?简直是天方夜谭!”
       开工后,施工人员才发现,这并非危言耸听。年近花甲的32标段项目经理王法岭说:“第一天打进去3米,一夜之间就垮了;第二天把填满的沙石掏出来,晚上又垮了。岩壁的条件太特殊,稍有风吹草动,立刻碎了,像沙子一样滑下来,根本无法固定。”

       老师傅干了一辈子修桥打洞的活儿,就从来没见过地质条件这么恶劣的。“界岭隧道是我这辈子最后一个项目,没想到,收山之作竟是块硬骨头。”他说。

  这只是个开头。要知道,界岭隧道全长达5681米,并且是双洞贯通!
       世界级岩石力学泰斗说:改线吧,现在放弃还来得及
       “改线吧,现在放弃还来得及。”说这话的是前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日本人樱井春辅。

       为解决界岭隧道的技术难题,指挥部请来了这位世界岩石力学界的泰斗。看图纸、跑现场,樱井春辅踏踏实实忙活了3天。“界岭隧道是世界性难题,这里堪称人类工程的禁区。我无能为力,只能祝福你们!”说罢,这位顶级专家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建设者:改线?显然已经不可能。
       一般的隧道施工,先爆破、后挖掘、再喷浆浇筑,3个工作程序清晰明了。可界岭隧道不一般。首先,由于岩壁以强风化石石英云母片岩、白云石石英绿片岩构成,软弱破碎,极易坍塌,无法使用炸药进行爆破;其次,由于岩壁自稳性能极差,如果挖掘与喷浆浇筑相距太远,极易发生塌方,造成伤亡。
       几年来,施工队来了很多,也走了很多,一些人甚至说,“我们是来挣钱的,不是来玩命的。”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开工以来,大大小小的塌方和变形已超过100次。幸运的是,施工人员零伤亡。
       “最怕半夜电话响!”界岭隧道项目高级监理张文忠说,“电话一响,心头一惊,十有八九是发生了塌方。”
       2011年3月,隧道开工后掘进距离仅有77米,右洞进口处一个位置就反复塌方6次。第6次塌方时,项目总工、60岁的腾以岭第一时间冲进隧道。他双手抓起碎石,欲哭无泪。“我就用这一把老骨头,跟你拼了!”震天的怒吼,在隧道内回响。
       创新工艺:软岩全断面开挖三台阶、七步流水作业
       几经研究,建设者们最终敲定“软岩全断面开挖三台阶、七步流水作业法”。他们在隧道内将整个横断面挖成三级台阶,用一台挖掘机按照“上中下”的顺序进行开掘,然后马上跟进喷浆浇筑,再开掘、再喷浆浇筑……
       李学俊解释:“这种工艺的缺点是速度慢、周期长,开掘作业面和喷浆浇筑作业面距离太近,无法同步作业。优点在于安全质量很有保证,即使出现塌方,但面积会很小。”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年限,他们不仅增加了工字钢的密度,而且通过超前小导管向岩体内灌注混凝土,提高其自稳能力。

       关于“建设者”的故事

隧道施工现场高温高湿,工人们挥汗如雨

       “5年了,我要走自己修的路回家”
  一次次塌方,一次次返工;一次次掘进,一次次重回原点,建设者的身心受到残酷的挑战。
  眼泪洒向无尽的山谷,但他们最终选择了坚持。
  四川小伙苏岳峰是“啄木鸟”挖掘机驾驶员,整整5年,将近2000个日夜,他的工作就是对着无情的岩壁敲敲打打。这5年,都是妻儿来工地和他团聚。年夜饭就在工地食堂吃,大年初二送走妻儿,又一头扎进隧道。
  “我来那年,儿子刚刚能站,还不会走路,现在都要上小学了。怎么说呢,我不是好丈夫,不是好父亲,挺对不住他们娘俩……”苏岳峰仰脸凝望着黑洞洞的隧道壁,不让满眶的泪水滚落下来。
  回到岗位,苏岳峰驾驶着“啄木鸟”小心翼翼地敲打着岩石,旁边“哗”地飘下一缕缕细沙,似乎时刻都有塌方的危险。“放心吧,真要塌方,会像下雨一样下沙子。”看出记者的担心,张孝伦笑着说,“我们都习惯了,久病成良医啊。”
  重庆人陆文勇的工作是喷浆,也有5年没能回家。坐在水泥袋上,他给记者说起离家的情景。那天,孩子问他去干什么?他说去修路。孩子又问,什么时候回?他答,当一条漂亮的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时,爸爸就会回。“谁不想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在自己修的路上,精神抖擞地回家过年。”他说。
  项目总工程师石桢阳,干脆把家搬到了工地,他每天奋战在隧道内,妻子卢静留在项目部办公室上传下达。“习惯了,路修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卢静淡淡一笑。
  这就是宜巴人,这就是界岭人!他们把对这条路的爱,化作浓浓汁墨,用钢铁般的意志,在群山万壑间写出撼人心魄的乐章!
  去年8月,界岭隧道右洞贯通。昨日,左洞已只剩下130米,岩体两侧,建设者都以每天1.5米的速度掘进。
  照此进度,左洞9月就将贯通,10月实现通车。卡住整个宜巴高速的最后一根硬骨头,即将攻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