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成水污染“帮凶” 是“主观故意”吗?
摘要:记者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目前环保部成立专项调研组,正在对全国范围内污水处理厂污染问题进行摸底调研,从目前调研结果看,情况并不乐观。下一步环保部拟对污水处理厂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污水处理厂全貌 “主要是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负责,成立了20个小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污染源普查,近期就会有结果出来。”上述人士对记者说,近年来,随着水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各地开始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治污减排的重要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被列入建设清单,开始大规模建设。但由于运行监管缺位,资金缺口等问题,原本为了污染治理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有的却正在扮演污染者的角色。 造纸厂污水处理厂直接排放 记者日前在各地调研发现,很多地方都大量存在污水处理厂污染问题。一方面,由于资金有限,很多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后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往往成了一个摆设,大量未经过处理,废水直接排放,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一位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对记者坦言,很多地方污水处理厂基本上就是检查组来了开一开,检查组走了再关上,特别是一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园区内的污水,但是实际情况极不乐观,相比城市污水,这类污水处理厂反而成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大量不达标的废水排放,给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污水处理厂未达标 “一边治理污染,一边制造污染,污水处理厂的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相比较全社会环保投入资金,排污治理的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很难保证治污的投入,污水处理厂生存困难、盈利能力弱、提标改造投入大是造成不能达标排放的客观原因。此外,也存在一些污水处理厂不按规范降低标准的“主观故意”。 污水处理厂干净起来吧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一方面,除了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加大资金投入外,对于污水处理这样的治污企业,应该要进一步提高排放标准,同时更要加强其运营监管,防止其出现偷排、“晒太阳”等现象。另一方面,对于治污企业这样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殊公益性投资,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这也需要从国家层面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如利用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民间投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等,打破污水处理厂固化的运营模式,从而实现经营和技术方面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