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鲁甸发生的6.5级、震源深度为12公里的较浅源地震,再度引发外界对于水库蓄水与地震是否有关的疑问。大型水利设施蓄水之后,在库区可能会发生规模3、4级的小地震。这可能与蓄水有关系,但能否认为7、8级的巨大地震事件与水库蓄水直接相关呢?
水库蓄水与大地震无必然联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8月6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发表了上述观点。昨日,潘怀文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解析云南鲁甸地震情况及预警。 “大型水利设施兴建,水库的蓄水会改变这个地区的地应力水平。由于上面人为地多加了一盆水,使得库区的地应力增加,水在断层之间渗透摩擦减小,有可能会引发一些地震。” 潘怀文称。 本报此前报道称,鲁甸地震发生区域——云南昭通市,其周边江河上已有至少3座大型水电站:位于昭通和四川宜宾交界处的向家坝;向家坝上游约160公里的溪洛渡水电站;还有白鹤滩水电站。 在汶川地震之后,就曾有学者提出水电站蓄水以及水电站密度跟地震是否存在相关性的话题。但没有两者直接相关的证据。 当大型水利设施蓄水以后,会引发一些小地震,但是否引发特别大的地震呢?从现在观测和研究情况来看,并不能认为大地震和水库蓄水之间有非常紧密的直接联系。 在讲述上述观点前,潘怀文提到了一些历史信息。他称,最大的一次与水库蓄水直接相关的地震事件记录,发生在广东河源的新丰江水库。在水库兴建之前,当地没有比较多的地震记录,但水库蓄水之后,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这被业界公认为是一次和水库蓄水相关的地震事件,这也是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潘怀文分析称,如果这个地区本身就具备了发生重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能量已经历千百年积累,再有水库蓄水这样一个诱发条件,可能就会发生“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效应,但不好说骆驼是因为加上去的最后这根稻草给压死的。“要客观看水库蓄水和重大破坏性地震之间的关联。” 很多媒体也在关注,在西南地区有一些梯级电站和重大水利设施在建设。在这样多震地区建设水利设施是否有需要特别注意之处? 在潘怀文看来,重大水利设施,特别是其坝址的选择非常慎重,一定是比较稳定的地质构造地区,避开可能的活动断层。如果发生大的天然构造性地震,只要不对大坝本身构成破坏,水库设施相对来说还是安全的。 潘怀文认为这确实面临风险决策,要依靠水利和多部门专家,对水利设施兴建进行综合评估,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潘怀文提醒称,本次鲁甸地震发生之后,该区域近几日还要注意防范5~6级强余震的发生。 在分析本次鲁甸地震特点时,潘怀文也谈到当地建筑物抗震性普遍较差的问题。 在潘怀文看来,当前城镇化进程,是提升各地区建筑抗震能力的机遇之一。他称,大量农村人口会离开祖居的老屋向城镇聚集,过去农村那些抗震能力比较低下的老屋居住人口会减少。新的城镇建设,必须要注意提高抗震设防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