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川蒋家沟,每年泥石流赛车的圣地,被誉为“天然泥石流博物馆”的地方,还是世界上最佳的泥石流观测、实验和研究场所。十多年前泥石流灾害严重的东川,现在不再因暴发泥石流而造成灾害,还为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泥石流治理提供“东川模式”。
东川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泥石流最频发的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十余个国家,香港、台湾等地区及各省上百位泥石流防治专家到东川学习、借鉴东川的泥石流防治经验。其中美国和日本每年都有专家前来取经,特别是日本,在2007年至2011年间,每年都有相关公职人员前来东川蒋家沟观摩和学习。 铜都沧桑忆往昔 丰富的矿藏、近3000多年的铜矿开采史、近300年大规模开采史,留给东川人的不仅是自豪,还有泥石流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20年前,雨季给东川人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整夜的提心吊胆。“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这不是优美的诗句,而是东川泥石流数量多、来势猛和规模大的真实写照。据东川区泥防所统计,从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东川几乎每年都要暴发泥石流。泥石流所到之处,摧毁村镇民房、淹没农田河坝、阻断交通桥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数十亿。 1950年以来,东川因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成灾30余次,毁坏农田3.2万亩,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仅6次大的泥石流灾害就使300余人遇难;1995年以前铁路运输中断累计1550天、公路阻车1217天;1995年后公路被迫改道30多千米,直接经济损失6950万元,总损失上亿元;小江河道年淤积泥沙4000多万吨,注入金沙江近600万吨,这对长江中上游的防洪等构成重大隐患。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东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约着东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迫使东川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泥石流防治之路”。 战天斗地治蛟龙 东川从1965年开始治理蒋家沟,1976年整治大桥河;相继实施了《城市后山五条泥石流沟治理规划》、《小江河谷五乡(镇)泥石流治理规划》等。1998年又开始实施老龙箐等五小流域国债项目水土保持工程,1999年东川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县后,实施了阿旺小河等三沟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工程。30多年来,东川把科学的态度与扎实的治理工作相结合,先后对危害城市、交通最严重的16条泥石流沟进行了综合治理并取得成效。 按照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方针,完成工程造林4920公顷、封山育林24766公顷,建成泥石流拦沙坝153座、固床坝178座、谷坊1101座,拦蓄和稳定泥沙3.7亿立方米,新垦农田1833公顷,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18%,基本保护了城区的安全、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 现在,站在大桥河小流域的山坡上,眼前一道道的绿树护着农田和村庄,排水渠和田间道路像两条闪光带子,从山脚直直地伸向小江。这个小流域共53平方公里,国家投资263万元,群众投劳70多万元。共修建拦沙坝9座,排洪道6400米,建谷坊214座,修截流沟500米,植树造林18万亩,保护着流域内5000多亩农田。由泥石流滩改造成的水田,水稻亩产超过500公斤,经济作物的亩收入可达4000多元。 “东川模式”享誉全球 东川在长期的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中,研究、设计并成功治理了大桥河严重泥石流灾害,开发和保护高产农田上万亩,总结研究出充分体现“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东川模式”并向全国推广,使大桥河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所谓“东川模式”,主要是指“稳”、“拦”、“排”三项防治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有效措施。 所谓“稳”,是指在上游封山育草、植树造林,削弱水动力条件的参与,减少地表径流,固土稳坡,防止坡面侵蚀;在冲沟中采用谷坊稳定沟岸,防止沟床下切;对滑坡体采用截流排水,防止水体渗透侵蚀,用工程手段固脚隐坡,使水土分离。“拦”,是在主沟床内,选择有利地形,构筑泥石流拦沙坝,拦蓄泥沙、减缓沟床纵坡、提高沟床侵蚀基准面、稳定坡脚。修建排导槽,束水攻沙,使泥石流按照人们的意志排走,达到保护下游城镇设施,开发、利用土地之目的“排水”。 2002年中国—加拿大科技合作黑水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项目更是“东川模式”在小江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成功验证。同时,东川区铜都镇境内蒋家沟流域的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以泥石流资源得天独厚,观测站的研究时间最长,资料积累最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人才队伍搭配合理,精良的观测实验技术与设备一应俱全,优秀的科研成果等多个优势名扬中外。据统计,目前该站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其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励20多项,主办和协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8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