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明:项目管理中的BIM应用
摘要:云南城投集团副总裁蔡嘉明在“2014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项目管理中的BIM应用》的演讲。 2014年7月5日,由筑龙网主办的“2014业主项目管理BIM战略高峰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200余位来自两岸三地的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行业专家受邀出席。 云南城投集团副总裁蔡嘉明在论坛上发表题为《项目管理中的BIM应用》的演讲。 云南城投集团副总裁 蔡嘉明 蔡嘉明先生在演讲中表示,云南城投集团将节点法项目管理与BIM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的手段,在项目中取得了实质效益。现阶段BIM的应用目标和价值定位不明确,全过程实践经验不足。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应用BIM的目的、方法、效益,把握实施BIM的模式、技术、路径,共同努力实现BIM应用的突破。 精彩观点: 1.业主用BIM来干什么,建设方面主要是为了深化项目,挖掘项目管理的价值,并且把价值的延伸成为管理主体,业主是从头干到尾,价值一直要延续下去。 2.BIM就是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是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成功的锦上添花。管理不成功就别用BIM了,用了也白花钱。 3.当BIM应用在项目中实现了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的项目管控,特别是在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中贯通应用,实现智慧设计、智慧建造和智慧运维时,业主将会成为BIM应用的主要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 4.我们还是要明确管理目标,然后再有工具,使得我们的管理定性、定量、可视化。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近七年来大约有1500多个项目应用BIM,将这些应用进行分类,大概建设方面的应用200多项,设计方面的应用约1000项,施工方面的应用300项,这1500多个项目的参与方还包括项目的服务单位,也就是软件单位,第三方咨询单位。 细分来看,第一,业主用BIM来干什么,建设方面主要是为了深化项目,挖掘项目管理的价值,并且把价值的延伸成为管理主体,业主是从头干到尾,价值一直要延续下去。第二是设计,设计的综合,在设计院内综合应用,对设计水平的提高也是有效益的。第三是施工,更多的应用是在机电安装、施工模拟。施工方面的应用效率是最明显的,成果也是最好的,BIM应用在呈飞速向上的趋势发展。第四涉及到整个BIM应用的参与,建模、培训、应用、咨询等方面。 从以上这些来看整个BIM应用现状,各阶段的目标和价值定位比较模糊。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做事情自己要想清楚目的是什么,是要改进自己的管理,还是要用这个东西去赚钱?价值定位、目标定位是模糊的。第二,全过程应用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是不足的。所有参加过BIM大赛的案例我都看了一遍,实际应用到最后运维的基本没有,有的是单项、专项,这些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管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共同努力来实现BIM应用的突破,我们现在还是单方面、单循环、单节点,因此有必要从更深层次来理解BIM应用,这个理解就是管理。 简单地来说就是建设、设计、施工三种类型的项目管理不一样。业主的项目管理是投资方、全过程、成果性;设计项目管理是设计方、阶段性、效率性;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方、阶段性、效率性,成果交付的关系,如果再加上项目运维更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做BIM的时候无限痛苦,痛苦的根源是管理,因为管理的内容、目标、核心在各阶段差异巨大。在各阶段工作边界、利益角度、控制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可以从一定层面来理解BIM在中国推广为什么这么难,但它不是不可以克服。所以说从管理的本身来看待,我们比较能够理解BIM。 我们来理解中国是什么规则?中国的规则很简单,第一,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原则、规范,法律审批、报批等等,这是《工程项目管理到则(试行)》中规定的。第二,成本管控。作为建筑工程的标底怎么定价,业主应该交多少钱,计价规则,工程应用等等,要遵守《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规程》。第三才是现在我们所想的工程管理的基本技术、工具、规律,主要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在中国做项目管理一定要CPM,C的根基就是这三个东西:基本建设工程程序、计价规则、管理技术。在这里就可以下一个定义,CPM不等于BIM,BIM也不可以代替CPM,有了BIM是不是工程管工程,还要做,有了BIM是不是设计师做设计不需要做方案,还要做,如果把这个混淆做起来肯定比较困难。刚才说的规则,综合项目规则就是这三个规范,当然还有别的加起来很多,安全、质量等模式。 建设工程的模式接连发生,为了进行信息化,就必须要信息化,为了可视化,就必须要可视化,怎么做?把项目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决策阶段,建设工程以什么为角色,投资当然是另一个范畴,接下来就是三个方面,方案、初设、概算,把决策目标带入到建设实施阶段,将设计、招标、施工作为三个控制节点,最后出来的成果就是运维,回过头再把圆画好了就成了。在实施阶段管好设计、管好招标、管好施工,再管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是不是可持续发展。他的模式里边除了三阶段、三节点,还有基本的做事规则和模式。第一,组织要来决定规则,为什么放在最上面,目标要来指导行动,过程要控制,这就是我们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建立,可以针对每个单位进行建立,根据你的管理团队、管理机制是可以建立的,这是关于对规则模式的理解。 三、节点法对管理实质的理解 五、节点法与BIM实施 项目组织的管理环节。明确BIM应用的目的,策划BIM应用范围和实施路径,这就需要咨询。大家应用都没有经验,要多听专家的意见,多咨询、多论证。 在投资管控环节。BIM一定要应用到成本管理,用BIM花这么多钱,能得到什么?我们要算一个帐。 项目设计管控。站在业主的角度,BIM对业主的设计,也就是对我们的建筑、结构、装饰等等整个环节,业主做好项目管理必须要通过优化、验证、沟通、交流,确定图纸、成本是我们要的东西。 BIM运维管控。所有的项目资料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整体的,设计的BIM做完都是一个模型,模型的信息承载量是不够的,所有这些问题的重心也不一样。系统管理、设备配件、智能提醒等等,对于这些模型的展望也是不一样。BIM在这里从前期就要开始,从前至后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图纸,最后为运维提供可看、可用、可查的三维竣工资料体系。这里才可以真正实现智慧建造向智慧运维的转移。因此还是由于不同的管理,重点不同,所以信息载量不同,模型也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 这是从五个方面来讲节点法与BIM的实施和落地。 第一个是场平,昆明理工大津桥学院,目前还在设计阶段,还没有动工。图纸出来以后,进行第一轮的场地评估,第一个是地形模,高差太高需要调,通过优化得到新的模型,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用BIM赚不赚钱,这就能算出来了。共减少土方工程总量约30万方,一方土就八九百万,因此就可以直接定。方案趋于合理,还可以继续改进。同样的模式,那时候是小工程,现在用到2300米,也是一样的模式。原始模型、设计模型,分期分块的分析,验证完以后给出一个结果进行定性。 竣工以后才搭建模型,为什么?既然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逆向也能走通。现在的结果还没有出来,大概还需要三个月。这个思路反映了站在业主的角度,BIM要干什么。第一,要能够把工程量、清单拿下来;第二,碰撞检测分析;第三,给出设计优化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图纸和模型对接,竣工图纸和竣工模型对接,要知道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是什么,省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哪里省,这是用项目管理来做,但是用BIM来变化,这样别人就能看懂,否则只是项目管理专家能看懂。从竣工模型到运维模型要指导决策,设备参数、空间参数要放进去,最后对运维起到技术支撑,还要给到运维价值,相当于是一个完整的资料。三维竣工的模型资料交给他,分层次、分步骤的要求给他,让他来应用。怎么应用就是下一阶段的事情,可能我们自己也控制不好,虽然都是一家业主,医院也不归我管,但把这个交给他,比他看图纸方便的多。 节点法项目管理与BIM应用已形成标准化、信息化的应用模式,希望能够得到研究咨询机构、设计施工单位在BIM应用方面的启迪和帮助,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使节点法能在BIM的全过程应用中、在项目管理中更清晰的认识应用BIM的目的、方法、效益,把握实施BIM的模式、技术、路径。因此要充分应用咨询单位、论证单位,对整个路径一步步部署。我们应用BIM的时间不长,实际上我们是全过程、全方位、大规模开始应用,而且都是大范围上。效益对我们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在BIM的应用上,我自己对BIM的应用充满信心,关键是要明白,就像我们原来的信息化,好像买一个软件来,有一个ERP软件,我就不用做管理,会议管理、车辆管理……都可以用ERP软件管理。我们还是要明确管理目标,然后再有工具,使得我们的管理定性、定量、可视化。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