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里的“宅门范儿”
百叶窗
天津老城厢曾经有不少名门豪宅。天津是清代开放较早的城市,所以老城建筑既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也吸纳了西方建筑的元素。正因为如此,和北京的四合院不同,天津的古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我出生于“天津小八大家之一”的杨家,手中保留着几张杨家建筑的老照片,通过这些照片,能管窥天津建筑文化的风貌。
1870年,盐商杨耀曾耗巨资把大院扩建成拥有25个院落、189间房屋的建筑群,堂号为“迪吉堂杨府”。杨家大院前门在二道街,后门在东门里,西邻杠张胡同,东邻大刘胡同,其中有19个平房院、6个楼房院,院内有4口古井,共住过7代杨氏子孙。
此建筑群分为三个区域:中轴线富丽堂皇,7进深、9个院;西区曲径幽深,有翠竹、鱼缸、藤萝、丁香、古井、八角门,十一个院子,院院相连;东区有大书房、藏娇楼和西式洋房,整个建筑气势恢宏。
门:古建筑中的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清代,盖门楼等级森严。一般的商人、文人只允许盖两扇门,俗称“小门小户”,只有到了一定品位的官员才允许开四扇大门。杨家因是大户,建筑群中“门”的文化很丰富。
杨家大院的前门是高台阶四扇门的虎座门楼,门楼有“进士第”“文元”两块匾,以展示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二门又称“垂花门”,虎座门楼,宫殿式的屋顶。门楼顶部和侧面是福寿瓦,门楣上有“天官赐福”四个字,门额两侧雕刻着莲花,代表智慧。莲花两侧是和合二仙木雕,代表清静无争,预示家族和睦团结。门两侧的抱鼓石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门洞内有蝙蝠木雕,门两侧一字墙上刻着鼓楼、铃铛阁等天津名胜古迹。
我的手上有一张杨家垂花门的照片,拍摄于1942年。垂花门是杨家建筑群中轴线的第二道门—旧时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中的“二门”就指这道门。第一道门内有一个专门接待外客的南客厅,一般的外人都不进二门,只有贵客才会被请到二门后的鸳鸯厅和大厅。第三道门是一个西式大门,罗汉门垛,进此门就进入内宅院。由此进箭道,你会看到一个个刻有文房四宝等多种题材砖雕的石拱门,每一道石拱门的砖雕都是一道风景。再进去就是西区的平闪门、大厅侧门、月亮门、八角门、黑漆木栓门等。
内宅的门更是考究多变。进堂屋有两道门,外门偏开,内有可装可卸的四扇门。屋内有与每个堂屋一样宽的木门栓。到了夏天,每个堂屋外偏开门和内四扇门都有可拆可卸的纱窗。室内堂屋两侧又有木拉门。
杨家有一百多幅“对子板”,朱漆“对子板”犹如春联,上面都刻着名人名言。这些“对子板”挂在平闪门和堂屋两侧,用以丰富门的文化内涵。 杨家的窗户也多种多样,且为中西合璧风格。我保存了一张五进院外墙的百叶窗照片。1903年,杨家曾遭遇一场大火,五进院是着火后重建的院落,所以门窗都是中西合璧风格。此外,1870年以后,西区十一个院落的窗户大多改成了西式窗户。
壁灯孔
灯:与建筑融为一体,使其充满诗意
杨府在建造时,还没有使用电灯。清代工匠在建筑设计中,将院内灯具的设计和整个建筑融为一体。
院内挂灯、座灯种类很多,有气死风灯、羊角灯、披挂灯、配彩绸硬木宫灯、串灯、子孙灯、大壁灯、胶脂灯、座灯等。大门挑檐、垂花门挑檐各挂着两个半米长的披挂灯。垂花门两侧一字墙砖雕下有两个铁艺玻璃壁灯,藏娇楼院外墙体上有扇形和圆形玻璃壁灯孔。壁灯后面的背景图根据不同情况随时更换,如子女大婚和过年时要换上喜庆的画面;若有丧事,则要换上水墨山水画。
可折叠的气死风灯为红色,展开后近一米宽,竹子底托。灯下有很多用丝绳编成的穗子。过年时,平闪门、大厅月台上都摆着气死风灯,各院山墙上都挂着玻璃壁灯,大厅、鸳鸯厅、内宅前廊都挂着硬木配彩绸宫灯、玻璃灯。有些壁灯一夜要换三根大洋蜡。
各院堂屋门框两侧有透明胶脂灯。胶脂灯是椭圆形球体、约高一尺、直径半尺的乳白色灯具,装在铜制灯架上,插挂在各院堂屋门两侧。
还有一种灯为座灯。座灯很高,座灯底类似高板凳,上面有玻璃灯罩,玻璃罩外有铁罩,此灯防风又防雨。
儿孙办喜事时,鸳鸯厅两侧走廊里有串灯、子孙灯、官衔灯。
到了灯节,小孩子手提的灯笼更是名目繁多。暗夜,烛光斜照着灰色的墙壁,朦胧的橘黄色和灰色便成为老宅的主色调,使人浮想联翩。“庭院深深琉璃光,天上流星地上忙,玉虹半垂雕檐壁,幽光焰直竹影长。”灯饰和古建筑融为一体,使古老的建筑充满诗意。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