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上海将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广泛应用,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推广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运用。
2013年1月和8月住建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近200个中国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规划。尽管目前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争议仍在继续,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已遍及全国。 近年上海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落实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的抓手。市政府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一章单列也凸显其重要性。2014年上海将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广泛应用,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推广建筑信息模型的工程运用。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商圈、智慧社区、智慧新城,让更多市民享受信息化的方便与快捷。不过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遇到其他城市也面临的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智慧城市规划未能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智慧交通为例,信息技术虽然能在道路状况监测、信息发布交通调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如果解决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速过快以及道路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很难彻底改善。还有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充足的资金,由于智慧城市为新生事物在财政预算科目中往往被归为信息化工程,可使用额度有限,且项目多涉及不同部门。同样,智慧交通涉及公安、交通、市政、经信委、业务等各利益群体。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和配套措施,往往各自为政,很难发挥资金集聚效应。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未能进入立法程序的情况,如何避免非法采集个人私密信息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从数据转化为财富还需要有一段距离。数据公开、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都需要制度供给、资金支持及人才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真正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和平台运作能力。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智力聚集、消费聚集的新一轮要求。毋庸置疑,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城市居民的全新体验。不过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无论在建设、还是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集多部门力量进行讨论和研究。除了一些先进技术的创新,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真正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和平台运作能力。而这一点也是目前最为缺乏的。许多号称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主管部门,均未认真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智慧的、前瞻的、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也未对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各自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但并不排斥它们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而发生交互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把政府管理作为其应用和服务的对象之一,而政府管理则将信息技术视为达到自身“善治”目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包括项目的论证策划以及前期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宜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统一制定决策,直接投入或者投资建立公司进行建设。主要是由于前期的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多、投资周期长且回报慢,需要政府负责。在建设和运营具体的智慧城市应用项目时,可采取BCO模式(Build-Control-Operate),即企业构建平台,政府监督,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首先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定运营商,然后授权给运营商,由其负责具体的项目建设和运营维护,政府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负责监督和协调,并提供政策和设施支持,给予一定的优惠,保证智慧城市的公益性特征。 上海近期智慧城市建设应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目前经济、社会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为落脚点,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在具体建设路径中,可尝试构建多层次交叉补贴平台模式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政府首先应转变观念,意识到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即需要创建更多平台,连接更多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从而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实现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如运营商、设备商、竞争者、替补者和客户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寻找出每一个角色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每一环节在系统中所能够创造的价值,以及系统内的这些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更好地形成合力。在构建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建设外部的市场、环境、经济、政治等条件和利益相关者等资源禀赋和力量对比,参与企业的业务系统、定位、赢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以及诸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比如新技术的应用、产业结构发展、民生问题的解决等。在此过程中遵循开放平台构建的逻辑、科学设计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包容性交叉补贴的推进平台。决策者应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积极整合,构建正反馈机制平台上各个利益相关方不仅相互依存且相互加强。 打造开放平台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着眼点应是构建机制和规范以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规划的愿景。具体如完善的交易规则,比如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等;良好的空间设计,比如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之间互动;公众信息素质提高等。政府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和具体导则制定以回答如何开放,开放哪些领域,什么要自己做,什么由企业、公众承担等问题。从技术到服务、从效率到公平、从控制到治理,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须遵从的方向,也是政府职能变革的必由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