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系列课题近日顺利结题,课题具体内容涵盖境内外实地考察、入户调研、理论政策研究、模数化与模块化设计、精细化设计、厨卫标准化、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工业化研究、产业链整合、经济性分析等若干重要内容。 “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示范指导性,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具备推广应用价值”,近日,全国首个全过程研究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课题,获得了以何镜堂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会专家组的高度评议,顺利结题。 据了解,该课题由深圳市政府委托,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为业主单位,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联合中标,启动于2010年,历时21个月,投入研究人员80余人。 深圳市人居委副主任林翰章表示,作为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深市将住宅产业化提升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的高度,多部门业已达成共识,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实施标准化设计和推广运用空间化,不但有利于缩短成本、提升周期、提高质量、为社会提供保障性住房,同时有利于培育新型住宅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房地产业、建筑业、建材业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低碳发展。 “标准化设计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与核心”,课题负责人深圳总院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向评审组介绍了课题的有关情况,基于“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周期、绿色环保”四大目标,课题强调全过程研究、强调工法对接、强调成本控制,经历了考察、调研、咨询、评审、问卷,以及公示、展览、论证等十多项环节。 基于“顶层设计”的意图,华阳国际新事业部总经理龙玉峰介绍道,课题具体内容涵盖境内外实地考察、入户调研、理论政策研究、模数化与模块化设计、精细化设计、厨卫标准化、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工业化研究、产业链整合、经济性分析等若干重要内容,并最终形成“1本图集、6项专题报告、3个推荐标准”的丰富成果。 “保障性住房与产业化、绿色建筑的紧密结合,将是保障性住房传统建造方式的极大创新”,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陈英松提出。 “以标准化为统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尚属全国首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认为,标准化是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住房保障以及普通住宅大量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面临的保障房建设时间紧、建设量大,加之成本控制、节能环保、舒适性等要求,只有标准化的方式才能实现。 “课题成果是建筑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内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的实施与落地,“现有户型导则和图集,能不能作为深圳保障房第一代户型标准尽快实施,在实践过程中推进完善。”对此,按照有关部署,深圳人居委、规土委、住建局等有关部门正积极推进项目试点,并联合发布《深圳市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技术要求》,课题研究成果有望尽快向实践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