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筑龙BIM网原创栏目The Voice Of BIMer——BIM好声音,收集每周微博最新热点动态,关注各方观点,聆听专业声音,每周一发布,敬请关注。
TOP3 BIM能解决哪些问题 @影响思维:再次强调,bim,建筑信息模型代表的是方法与过程,许多业主仍然被模型二字困扰,认为某个阶段下的模型即能表达精装修的效果,又能校核算量,还能指导施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天真的,无邪的。 @传说中的595:若不如此,非科班出身也没时间从头起步玩方法过程的业主要之何用? @BIM吉清: 要重视客户的呼声。耐心细致做好解释。 @影响思维: 客户的这些要求可以满足,只是并不是设计完了一个模型就能全部满足,必须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满足。 杨宝明说:要让用户了解正确的BIM方法,还有很多市场教育工作要做。 @BIM俱乐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较真儿:Model与Modeling的不同翻译。 也说明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业主、专业人员、学生愿意参见BIM考察了。 @柏慕进业-北京-张贺:不只是模型、核算工程量和可视化。这些这是BIM的冰山一角。但是业主没有意识到BIM的真正价值。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信息,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利用。这才是BIM最重要的,也是最重要实现的。
TOP2 BIM最大应用点 @柏慕进业-Bim-鑫鑫向融:现今Bim在中国最大的应用点在哪?利润点在哪?碰撞检查?施工模拟?施工图?可视化?绿色分析? @影响思维:模型与应用。不要小看建模起过程犹如设计院画施工图一般,重要。 @聂兴洲:个人理解,就设计阶段而言最大好处是可视化协同工作在关键节点辅助决策的应用,这极大地降低了专业认知门槛,使得各专业能在较透明的平台上参与决策。这种决策过程更科学,更高效。 @BIM古建:这个的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现在BIM的应用在些专业和专项上都有不小的收获,如古建筑的应用点主要在后期运营上,设计应用主要是快速画规则(模数)方案施工图,在施工中的应用还是不小的,对人材机都有很好的控制,基本可以做到只要会看图就可以做木架构施工,让古建技艺更好的展示传承。 @理想BIM:有些业主注重成本管理,有些业主注重工期,那BIM服务内容一定有所区别。 @aiwei1206: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利益各方的博弈,现阶段模型是重点主要受益方是施工单位,后续大家较少应用,当前的制约是如何快速评价模型的准确性,这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BIM-VCT_Nick:中国对BIM的应用仍处于一个初始阶段,目前在施工方运用的比较多,主要通过模型的建立和碰撞检讨在施工前对图纸准确性进行检讨,利用模型节点细化和施工/安装模拟指导现场施工,而针对数量,现在都还处于观望态度。
@鬼手BIMer:一日某君问俺,在某市CBD二级土地开发时BIM该如何取费,俺举了个超级大的湖泊BIM案例来说明,但还是对取费基准点不明确,最后建议划拨规划阶段LOD100的5~10%的服务费用到BIM研究当中,采用分LOD阶段阶梯型收费的手段,而非具体的概念词碰撞/可视化等模糊收费概念。 @数码阿叔:「采用分LOD阶段阶梯型收费的手段」,这个想法极好,不但有创意,也比较能符合模型深化的阶段性操作。 @杨宝明说:建造阶段会先于设计阶段,形成产业规模。要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heshikong:个人觉得工程建筑行业亟待提高,BIM作为一种刚萌生工具,创造利润的点是很多而且也很明确的,只是BIM工具还不能满足建筑行业需求,如果BIM能够根据建筑行业目前的落后做些工具上的创新,能够快速提高建筑行业的效率和质量,BIM的价值会迅速放大,从倒逼建筑行业标准化,从而带来建筑行业效益进步提升。
TOP1 施工为何领先设计 @BIM俱乐部:#BIM推广与交流# 昨天才讨论了,为何业主不要求设计方采用,而比较多的要求施工方应用。各方观点不一。记得3年前,@heguanpei 老师的一次讲座中,我提到:中国有可能与美国类似,即施工BIM应用快过设计方。 最近的与开发商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对于国内设计阶段的BIM实践不认可。 真是这样的现象吗? @木吉他的低语:设计BIM,最大的障碍就是软件(效率、易用性、表达方式、硬件要求),这个简单明了的观点专家们可能都认为没什么技术含量。 @BIM吉清:推广BIM,施工阶段比设计阶段背负的历史包袱小。为什么包袱小?因为设计阶段①专业间协作模式难以转变成集成管理,而非集成的协作模式要在实际工程项目实施需要统一管理,需要冒一定风险。(其实还是中国人不认真,日本人搞了很多试点项目了)②作业工具还没从二维转变到三维③技能门槛高,切换困难。 @heguanpei:关键问题在于只有极少数的设计团队是从为开发商带来价值这样一个目标出发去用BIM的,大多数是为设计企业自己的利益去用BIM的。 @BIM俱乐部:回复@heguanpei:如果设计方,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业主的角度,那是得不到利益的。更不要说期望业主为设计方的BIM实践埋单了!不只是BIM,恐怕设计费也收得不顺利了。 @Arch_Steven:核心问题是,建筑设计是解决综合问题,并不是单纯解决技术问题。这点在设计的初期阶段更重要。说白了就是,设计的初期,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造,而后期是解决如何造。显然Bim更适合解决后者。 @煮酒谈笑:首先如果设计阶段就开始做,势必延长设计周期,设计师软件不熟悉是很普遍,还不如赶紧做完施工图,拿到施工许可证;设计阶段就做BIM多付钱给设计方,业主还未必愿意掏,因为得到的东西未必是施工方能用的,而且即便设计做,很多也是2D与3D分开,这也是设计为了达到迅速出施工图的要求想出的办法。设计阶段翻模出来的东西,既然满足不了施工要求,那还不如干脆再让施工单位直接做模型,因为施工单位不太关心出图要求,能省下部分时间,而且也许还能顺便做了深化。其他施工方面的好处也是利益双方都能得到,因此何乐不为呢。 @aRchie_R:真不要想那么高深,直接原因,软件不成熟,是能做得到,但花的代价与得到的不成比例,坚持搞的是靠团队的价值观维持的,但中国人都看眼前利益,有多少时是长远追求? @heartingrass:谁认为BIM有用,谁才会用。 目前的施工方竞争过于激烈,且施工方总处于劣势地位。等到设计方竞争较施工方的力度大时就不一样了。目前,要求施工方采用BIM应用,仍大面积极限于三维建模,局部开展深层次应用。也就是把BIM当成一个工具来使用。 只有当行业成熟了,BIM才能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使用。 @建筑技艺杨咏月编辑:回复@煮酒谈笑:建筑学会60周年施工BIM论坛上看到不少大型施工单位都在应用,都可以到内装石材对缝划分算量,节省不是一点半点儿,而且听说现在很多项目施工招投标有要求,如果不用BIM都不能入围。 @杨申茂:施工单位用了bim,精细化施工,会发现不少设计图纸上的错误。然后设计也会被逼采用bim了。 @杨宝明说: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当设计阶段还在讨论什么是BIM时,施工阶段已有数十万用户在用3D建模技术(BIM)在解决自动工程量计算的问题。不是可能,施工阶段早就比设计阶段应用得好,用户量和建成的模型数量都比设计阶段高出一个、甚至二个数量级。只不过,设计阶段的BIMer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煮酒谈笑:回复@建筑技艺杨咏月编辑:是啊,如果以后时机成熟了,设计方的BIM更有用了,那么建筑从无到有整个过程中,各阶段费用必然需要重新分配。 @绿色中心赵昕:设计用Bim,谁得到好处?设计领域bim推广有困难的主因是采用bim得不到效益,施工单位采用bim效益很直接。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