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智能建筑 查看内容

王新:中美建设行业BIM应用推广之路(下)

2013-9-23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15|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筑龙BIM网专访美国XTWO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新,对比中美BIM的发展背景与推广平台,对我国BIM发展道路进行专业分析与解读。                                              ...

摘要:筑龙BIM网专访美国XTWO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新,对比中美BIM的发展背景与推广平台,对我国BIM发展道路进行专业分析与解读。                                                                  



            
中美建设行业BIM应用推广之路(下)


       ——专访美国XTWO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新


 


          【中美建设行业BIM应用推广之路(上)】


 


  筑龙BIM:目前美国哪些业主会提出对BIM的要求?
  王新:第一类,比如联邦政府、美国军方、陆军工程兵、退伍军人部等很多联邦层级的部门,他们很早就开始这项工作,而且都有相关的要求。他们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人员,也参与各种美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协会、组织活动。另外一些州政府、市政府等地方政府层面,还有一些专门机构,比如说一个大学系统有很多不同的校园,它的产业非常多。这些组织和机构意识到BIM对于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后,会对BIM应用进行要求,参与到他们下属所有项目的设计、施工,必须要应用BIM。 
  此外,对BIM应用要求比较多的就是医疗类建筑,尤其在加州,政府对于医疗类建筑设施的设计、施工过程当中的修改要求非常严格,在发生改动时,需要走一些很繁琐的审批手续。那样这就造成了很多医疗建筑的业主不愿意在施工开始以后发生设计变更,因为业主无法负担变更带来的时间成本。这在客观上就迫使他们从最开始就通过BIM技术手段,或者叫VDC(虚拟设计施工),完全在虚拟状态下模拟一遍施工全过程,尽可能做到没有问题,然后再开始真正施工,所以这是客观上对于BIM应用的推动。在其他的一些私营开发商的开发项目上,业主并不一定会进行这种要求。


 


  筑龙BIM:您接触过的设计企业从接触BIM概念到全面项目推广需要多长时间?这一点国内外有怎样的不同?
  王新:对于不同的企业和环境,答案可能并不相同。以我在美国接触过的企业为例,从开始接触试点一个项目到比较全面的BIM使用,比较快的设计企业会在三年之内完成,有的甚至在两年左右完成这一过程。事实上这与企业本身的项目类型、人员条件、支撑环境等因素有关。但是从开始尝试BIM到比较普及的程度,经历三年左右的时间还是比较普遍的。
  在国内,根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有些设计企业应用BIM的程度是比较好的。有些企业还处在尝试阶段,但是能在两三年这样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推广程度的企业数量并不多。这些企业在尝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瓶颈,影响了他们BIM应用的快速推广普及。


 


  筑龙BIM:在施工企业与设计企业二者之间推行BIM的发展分别有哪些挑战?
  王新:在美国,设计行业和施工行业基本是同时开始接触BIM应用的。可能设计行业接触的还会略早一些,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很多BIM软件基本都是面对设计领域来开发的。但在最开始的时候,设计企业并没有很快的去采用和推广BIM,反而是施工企业更早的开始进行BIM应用。几年以后,设计企业再反过来追上,开始比较大面积的采用BIM。
  现在国内的情况也许跟美国类似,就是设计行业和施工行业同时开始接触BIM,但是可能施工企业应用的速度会快一点。我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设计企业开始BIM应用时,他们的选择并不多。一个项目开始以后,如果真正采用BIM平台,将BIM工具融入到设计过程当中,就要以它为主,其它的二维CAD或者其他软件,只能作为辅助来帮助设计整体贯穿下去。这时就要求设计企业有比较好的人员和技术支持,来帮助项目顺利进行,否则只能半路中断。所以很多企业在实施BIM之前缺乏足够的信心,或者缺乏足够的支持让他有决心这样做。
  但是施工企业BIM实施的选择会更多一些。施工企业可以保证大部分的工序还在传统的方式下进行只挑选其中一项或者几项有把握的工序来进行BIM的相关应用。比如很简单的一个场地布局的安全或交通,或者物料堆放,这些也是BIM应用的一个方面,这时涉及到的BIM应用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如果施工企业有经验、有能力,或者有足够的支持,除了基础的碰撞检查,还可以继续再做所谓的4D、5D,也就是一些算量、工期模拟、更复杂的人工动态管理等应用。总体来看,施工企业的选择比较多,可以一步一步走,所以比较容易上手。另外施工企业对于BIM所带来的利益点会比较敏感,能够迅速意识到应用BIM后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由于这些客观原因,从而形成了目前的发展情况。


  筑龙BIM:综合分析,企业的BIM应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王新:我认为BIM应用如果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自身并没有获得真正效益,它可能很难持续和有生命力的推动下去。大家经常提到“BIM是一个各方参与、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无论受益方是谁,实际上真正的参与方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无论是把它当作技术、当作软件还是当作过程方法,出发点应该是真正对自己有好处,能够真正提高质量与效率、降低错误程度,或者在其他方面有所体现。确定正确的出发点,不断实践,通过BIM来提高自身实力,这样就能实现企业BIM可持续性的发展。


 


  筑龙BIM:如何看待国内外的第三方BIM咨询服务?第三方未来的市场在哪里?
  王新:BIM服务在美国和加拿大都有,在国内也有。对于BIM服务,目前一定存在市场需求。简单来说,从初期尝试到大量推广使用阶段,很多企业都要进行人员培训,需要技术支持。这时不能单靠软件厂商本身的支持,或者说厂商本身可能也不足以进行支持。这时专门做BIM咨询的企业应运而生,我相信国内现在的这类企业也越来越多。他们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软件培训、建模和一些相关咨询工作。在用户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能够自主完成这类业务以后,这部分服务需求量就不大了。但是一些用户企业在应用BIM时,一些特殊难点确实需要有能力的第三方给予支持或者协助其做一部分辅助工作,或者是分项工作。因此就目前来看BIM第三方服务还是有它的必要性。


 


  筑龙BIM:美国BIM服务方主要参与哪些项目工作?
  王新:一些项目本身形体复杂,或者工艺要求高,比如很多复杂造型的建筑,有些类似外幕墙面板或者其他复杂构造,需要从模型直接进行构件生产加工,一般的设计和施工企业本身并不足以完成这些工序,这时就会有有能力的第三方咨询参与进来。美国的BIM咨询方多数是在做这些非常特殊的复杂工艺协助,而不是一般的建模或者培训。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需要搭建自己的沟通交流平台, BIM咨询方也会提供这种服务。


 


  筑龙BIM:对于国内BIM标准编制有哪些看法与期待?
  王新:我对于国内标准覆盖哪些方面和制定过程了解的可能还不够详细,但一直还是有一些阶段性的参与。实际上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都有所谓的BIM标准,但他们的BIM标准起因实际上都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在考察时候,请Jerry给我们讲过很多这方面内容。
  国内在做标准时,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清楚:为什么要制定标准?第二,我认为标准的制定与建立,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大可能是一个很快的过程。比如,想在一两年能制定出一个非常有效果的标准,我认为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基本是在用户已经有将近十年经验的时候,才开始讨论要制定“国家BIM标准”,因为我也在BIM标准委员会参加编制工作。从第一版、第二版,到现在第三版,我都一直在关注美国标准的制定,包括一些内容的准备修订。在国内,应该说大部分企业和个人都没有很长的应用经验,在制定BIM标准时,肯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所谓国家BIM标准,应该是一个从整体框架到各方面都非常有效的成果,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比较长期、持续的过程。


 


  态度决定高度,视野引领世界。筑龙BIM网推出全新高端访谈栏目 【视野】 。专业视角,独家解读,专访行业领军人物,实时追踪热点工程。行走大时代、聚焦大项目、聆听大智慧、绽放大锋芒。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