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筑龙BIM网专访美国XTWO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新,对比中美BIM的发展背景与推广平台,对我国BIM发展道路进行专业分析与解读。
【编者按】王新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接触BIM应用与实践,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丰富的中美两国建筑行业工作经验,近年来积极参与BIM在中国的宣传与推广。对比美国BIM推广相对成熟的发展体系,采访中对于国内各环节的BIM起步与发展、BIM标准编制等问题,王新先生以其国际视野进行了专业解读。
中美建设行业BIM应用推广之路
——专访美国XTWO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合伙人王新
王新(Wang, Xin)【简介】,现任美国XTWO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合伙人,美国国家建筑科学院(NIBS)成员,buildingSMART联盟成员,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委员会委员,NIBS的设施管理运营委员会(FMOC)委员等。具有丰富的中美两国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国和美国的著名设计机构任职,参与、主持过众多的大型、综合类建筑项目。王新在九十年代末期接触BIM系统和相关软件工具,积极实践并大力推广,通过大型项目实践,研发合理的BIM应用、管理方法。近年来,王新致力于BI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在中国的宣传、推广工作,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建筑信息与管理高级培训”项目,组织中国建设行业内的领导、专家到北美实地考察BIM应用并接受相关培训,该项目广受业内认可与好评。王新具有丰富的行业相关经历,能够了解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特点。他率先提出“BIM家族”这一理念,有效解释了BIM发展过程及目前存在的困境和一些误导产生的原因。作为美国buildingSMART联盟的成员,王新积极参与各项BIM研究、推广工作,包括NBIMS-US(美国国家BIM标准),BIM教育/培训的课题研究,以及中国国家BIM标准的课题研究。他还积极帮助中国加入相关国际组织,并创立了促进中美建设行业交流的平台。
![](data/attachment/portal/201407/12/171342urcfg22ez1mf3mgh.jpg.thumb.jpg)
美国XTWO国际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合伙人 王新
筑龙BIM:您是如何接触BIM的?对BIM的理解发生过怎样的改变? 王新:应该在不到十年前,第一次接触BIM,那时实际上也是从Revit这类软件开始接触。但当时对于BIM仅停留在了解层面,并未开始真正应用。直到2006年左右,公司要求在项目上来使用BIM,于是从那时开始第一次真正进行软件应用。 可以说,作为一个设计师,最初接触时会觉得软件的限制比较多。学起来也感觉很麻烦,开始会有抵触情绪。以前用CAD等软件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都是自己在应用中自学,Revit软件是我第一个真正接受过培训的软件。刚开始进行Revit培训学习时进展缓慢,所以对于这个软件并不看好。但是真正用起来以后,逐渐发现它可以完全融入到设计过程当中。里面很多的功能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机会,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或者可以说为我们提供很多中间产品。虽然软件的程度和硬件的配备都不是很完美,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仍然觉得这种工作方式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就是当你很喜欢这种东西,到一定阶段可以说你已经离不开它。如果有人说,你现在不能这样做,要回到原来的二维CAD。我就会说,我不会回到过去,我还是选择这种新的工作方式。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BIM软件的情况。
筑龙BIM:您现在从事的工作与BIM推广有关,能否谈一谈整体感受。 王新:在做建筑设计时,通过应用实践逐渐对BIM产生了兴趣。在超高层的商业综合体、室内设计等等各种类型的项目都做了一些应用。项目做到一定程度时,我觉得需要了解和学习BIM后面的一些原理。因为这种应用它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使用问题,BIM肯定有很长久的知识体系、理论与方法的积累,我要想办法去了解。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一直在和国内一些从事建筑设计的同行、朋友交流。在07年左右,无论软件还是BIM的概念、术语,很多人都还没有听说过,也并不清楚其内涵。少数人会有一些了解,但是他们认为不太好用,或者会有疑惑,当时基本上是这样的状况。到了09年、10年左右,通过参加国内的座谈活动,以及通过网络微博等各种方式的沟通交流,我发现国内对BIM的关注度开始越来越高,关注人越来越多,参与讨论的也越来越多。在大概两三年前,已经有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开始进行尝试。现在可以看到更多的企业在实践BIM,基本已经没有企业不知道BIM的概念,大家都已经在进行尝试、使用、推广。 对我而言,这两三年与很多企业合作,开展一些赴美国培训、考察的工作。感觉上,国内BIM的一些发展趋势和路径和美国当初类似,但也有一些完全不同。我一直在与国内的同行进行沟通,同时也在观察和对比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筑龙BIM:总体来看,美国目前的BIM应用情况是怎样的? 王新:简单来说,设计行业里大多数企业都在应用,有些企业甚至可以做到百分之百项目全部在BIM的平台上进行。他们用到的软件有些是BIM软件,有些不一定是BIM软件。但不管怎样,都是围绕它的工作程序,他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最后的成品来选择操作平台,也就是选择不同的工具来综合应用。这样的企业比例很高,应该说能达到50%以上。各种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一半以上的企业都在用BIM,只是应用程度有所不同。 在美国,施工企业的BIM应用面也很广。目前应用得比较好的企业,在IPD项目上面,从项目方案开始,设计、施工、总包、包括甲方等各方在一起,就通过BIM这样一个平台开始辅助他们的工作过程。这属于比较典型的BIM整体应用比较完善、到位的情况,各方都能够真正见到很好的效益。
筑龙BIM:国内与美国推行BIM的差异点体现在哪里? 王新:在国内应用推广BIM时,大家会存在以下看法:业主是BIM应用比较大的受益方,因此要去推动业主来参与、主导BIM应用,或者是要求业主为此给出补偿。实际上,在早期美国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开始应用BIM的时候,很多业主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设计方或者施工方在进行这样的应用,当然也就不会说业主会强烈主导,甚至要求来进行这样的应用。 当然这里也有例外,就是类似美国联邦总署(GSA),他们下面专门有这方面的管理人员。美国的联邦政府非常注重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益,BIM很早就被他们接受和认可,因此他们自己的项目当中会对设计、施工提出明确的BIM应用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州,一些城市的市政府会进行要求。但作为大部分的私营业主,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并没有意识,甚至意识到也不会太在意或者主动提出BIM应用要求,这点与国内还是不一样的。 但是作为使用者,即设计方和施工方,在美国基本上属于主动进行BIM应用。设计方和施工方觉得这对于自己是有益的,他们会自己选择BIM应用,并没有人强迫或者要求他用。 目前在国内,至少在设计阶段可能还不太一样,大部分是由于别人要求去做。或者是看到别人在做,自己想去尝试,但是可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BIM应用对自身的一些益处。相比较而言,国内业主被用户推荐的相对较早,目前比较常见的是一些业主要求施工阶段应用BIM。但是业主要求设计阶段应用BIM在国内应该说还不是很常见。目前国内的情况应该可以说是业主要求多一些,但也没有达到业主大面积的主导BIM应用的程度。
【中美建设行业BIM应用推广之路(下)】
态度决定高度,视野引领世界。筑龙BIM网推出全新高端访谈栏目 【视野】 。专业视角,独家解读,专访行业领军人物,实时追踪热点工程。行走大时代、聚焦大项目、聆听大智慧、绽放大锋芒。
筑龙网版权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筑龙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