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以广东世界客都梅州江南新城规划为例

2012-11-22 09:07|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1758| 评论: 0

摘要: 朱光武:非常感谢乐教授精彩的演讲,接下来我们第二位演讲嘉宾是我们CCDI城市发展和设计研究中心的陈国生设计总监。有请。 陈国生:大家下午好,我给大家讲一个成功的案例。 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来说是更加复杂的系统, ...


    
    朱光武:非常感谢乐教授精彩的演讲,接下来我们第二位演讲嘉宾是我们CCDI城市发展和设计研究中心的陈国生设计总监。有请。
   
    陈国生:大家下午好,我给大家讲一个成功的案例。
    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来说是更加复杂的系统,这里先分享一下我们在广东做的一个新城规划。那么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新城,新城它是在工业化城市发展的一个动力引擎,新城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空间载体。我们可以看到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人口和建设的一个引导。据国家的一个预测,按照我们目前的一个发展水平,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目前的50%跨越到70%,那么在这个2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口进入城市,在2030年将就10亿人居住在城镇,这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数字和我们未来的一个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提到新城这里面我们对理论也进行了一个溯源。新城也是源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像一把双刃剑,加速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给我们城市建设带来了一些浑然一新的面貌,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比如快速的汽车时代。随着它的城市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城市问题,这里面从人口、环境、交通、住房、资源,我们生活在现今的大城市下多深有感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霍华德提出了城田园城市的概念。这里面有很多的内容,我总结了一下有四个方面是我们值得肯定和我们一直在学习的。
    第一个就是关于它的空间形态的一个模型,第二个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面。第三个就是对土地制度的探索,第四个就是健康发展的问题。这里面尤其对土地制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因为目前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很多的土地都是从农村的土地进行征用、流转、变成城市建设用地,这里面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土地制度一直是我们没有去深入探索的一个内容。在理论的指点下,各个国家和各个城市有了很多的实践,各种类型的新城我这里就不多加阐述。我们通过这个实践和理论的分析,也证明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时代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的。从最早的田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综合问题的一个理念的提出,再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城市开始逐渐凸现,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划分。再到下面具体的城市细胞单元怎么来设计,再到后面的自然关怀这一块,再到快速交通发展时期的交通引导模式,再到后面新城市主义的人文关怀,再到我们目前比如说从08年以后开始个都在关注的低碳。我回顾一下理论的发展也是证明了我们在新城探索的过程中对目标的设定和我们对实际空间和功能,以及对社会文化的一些探索方向。
    接下来我们对上海的新城建设也进行了一个归纳。通过五个阶段,直到00年提出1966的城市规划体系确立了9个新城,规划了100万人口的新城,它对大城市疏解功能和人口截留的功能才开始凸现。
    下面就是一些形成的新城的分类和对于它实际的动力机制。这里面有一些空间拓展,产业、节庆赛事、交通、文化设施有这么一些归类。比如广州的南杀新区作为一个政策性的引导,是一个粤港澳合作的平台,为三地提供一个拓展空间,还有一些产业的一些大运,还有一些大学城等等。这是我们给它的一些归类。
    面对上面这么多的新城和我们未来的城市化的道路,我们在信诚建设和规划过程当中面临哪些挑战,我们给它归了一共八大挑战。首先我们从开发和运营实施角度来看,主要吸引投资,聚集人气、营造特色,持续发展。我们这里也有一些鲜明的例子,每个新城建立的年代和功能特色。这里面新城是如何一步步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我们城市如何再更新或是提升的潜力,第一个就是舒适宜居这一块。第二个就是街道生活,我们如何体现我们的街道生活。第三个就是交通导向,第四个就是文化传承方面。青浦作为一个新江南水乡,它后继的一些实现和建筑景观都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比较好的典范。我们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因为这个是位于广东的一个世界客都,我们从文化入手对这个城市进行解读,这个小城市它在广东的梅州,三面环山,从这边看这个小城市还是比较迷人的。这边是个家的厓系文化。它是具有中原特色的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深入的去了解一下它的围拢屋的文化和形态,它有四角围拢屋和五角楼。这是方形的、圆形的。我们研究客家人生活或是选择居住场所的理念,的我们后面的设计会有一个很好的借鉴。关于它这个围拢屋我们也做了深入的研究,这里面我们更多的是研究它的整体布局,它是如何体现古代的阴阳思想,以及人欲自然的和谐公生,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这是典型的围拢屋的景观。
    我们对新城的一个认识,然后以及对地理文化解析之后,当今目前这个新城还是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型发展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对梅州这个地方,因为它传统是一个以传统农业发展起来的一个小城市,也是受了它交通区位和城市自然山水的限制,没有发展快速的交通和大工业的基础,那么它如何推进它的城市化,如何实现它的现代化,这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这边有解析的数据,从两个层面可以进行研究它的未来城市化的一个道路。第一个是传统从农业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第二个是走旅游和文化产业两条路。我们在现实对这个城市选择哪个良好条道路,或是选择其中的一条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我们在规划中是选择的是两手抓,而且两手分开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我们要打造的江南新城这一块,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它的生态、休闲、文化、以及创意,实现它绿色崛起的理念。因为传统城市化的发展依托于工业的,作为这样的一个生态化的一个城区和它这种城市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实现它的城市的现代化,也是和广东省内的一个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这两个大的战略下,提出来的是实现绿色崛起。从产业转型引导,也是作为广东客都的窗口,希望能够承载更多的创意之都。
    还是回到我们比较擅长的空间规划这一块,通过上面的从文化再到经济转型发展,我们在空间方面是如何实现它的规划布局,下面我对我们的设计方案进行一个从五个层面解析一下。我们主要提出的一个未来的新城的远景目标是它将来成为世界客都的新核心,也是它城市形象的一个新门户。第三个就是高铁经济的一个新枢纽,整体形成一个山水宜居的新典范。这是新城的核心区,外部是梅江山水,内部通过一些河流形成一个新城的中心。下面是南部的一个新城,未来这边有一条高铁到它的南部片区。
    在这个规划当中我通过五个层面解读一下,我们如何借鉴田园城市的理念和我们对现状文化入手之后,如何在传承文化,演绎新的山水新城的这样一个空间设计。第一个层面就是文化传承方面,因为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客家文化作为它的精髓,我们将各个节点和未来设计串联起来,将城市形成一个体验客家文化的一个真实博物馆。也是在城市基地的东侧有一个客家文化产业园,形成以新的客家文化为集聚的新兴产业。
    第二在实施层面,我们是保留历史建筑,提升新的文化功能,再造新客商会馆,通过点和线串起来形成一个客都的文化。接下来我会详细阐述我们是如何来的这个中国节,这个不是一个强加到方案中的内容,我们是通过一个中国节的导入将它的历史与未来,空间与功能进行导入和联合,通过“联”和“结”,这是一系列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北部的老城区和南部的高城区形成三个核心区。通过“联”和“结”实现快速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核心,打造城市的新形象,这里面要做公园广场,还有人文要素的一些景观。
    第二个场面就是宜居空间,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城市的一个发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这个城市依山傍水,形成了一个城市发展的三段,江北是老城区,是80年代前后形成的一个地区,这一块江南这一块是第二阶段的发展。我们要塑造的这一块就是“十二五”期间要塑造的中心区。在城市南部,我们通过城市发展轴线的一个强化,进行它的功能升级,形成它未来整体的发展模式。空间设计上我们强调的是一个街道慢生活的理念,通过小街坊和高密度的道路形成它城市的一些机理,摒弃了比如说大马路、大广场,还有大街坊大建筑的理念。更突出的作为一个城市机理,这个小街坊来突出这个城市的依据,还有北片区老城区的老街道和方形的街道有一定的传承,在个江南新区中突出宜居的尺度。在具体建筑空间上,我们在核心区突出强化也是借鉴客家人择水而居的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这一块以水为前厅,形成一个城市的空间,作为城市的会客厅。里面安排了一些城市的公路,比如说行政办公中心。这边是以水维空间的一个纽带。接下来还是以水为主题塑造一个中央活力区,跟这个公共空间有一个很好的交织。
    第三个层面就是生态景观上,我们刚才也看到了,这个小城也是有山有水的一个生态环境机理比较好的城市。我们在规划中更突出的是一个显山露水,城市空间主要集中在北部,和我们新城之间南部还有一个山体,这个山体是它一个很好的山地公园和作为城市眺望的一个场所。我们将山的景观和水的走向进行一个切合,我们将山、河、江、湖等等一些元素融入里面。具体的我们突出它山地中央公园作为它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景观核心和休闲中心,正好能够将我们北面的新城中心区和高铁新城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内部的中央公园,在里面可以承载多元化的休闲活动。在山和水之间我们也融入一些建筑空间,形成我们的水岸创意天地,构筑滨水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第四个方面是在道路空间上,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我国前面的那个中国节,这也是作为我们7个国际竞赛方案中能够获胜的一个关键要素,因为在这个里面,很多方案有的上来就是用一个圆形要素来解决它的空间,还有一些椭圆或是各种的奇形怪状。我们用了中国节的寓意来解释它的网格机理,南部通过它的这些网道形成45度的交叉的方格网,巧妙构筑了我们新的中心,在这里和城市的方格网的机理,以及周边的水形成一个构建了我们方案的亮点,这也是我们设计当中绞尽脑汁来解决的一个内容。然后在解决交通的同时也传承了我们城市机理又强化了它的低密度和小街坊的这种设计理念。
    这是我们在这个小城市当中提出的以公交为导向的交通图,这里面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一些环线和交通的游览路线。交通方式这一块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现在从国内看,不管是大城市、中城市还是小城市都会有一个交通拥堵的局面,这个我们是从规划层面进行一个引导,希望能够在小城市下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这样的一个空间形态。
    第三点就是构建一个城市的慢行绿道。我们大家都知道广东省有一个很好的政策,就是推出了在广东省内的城市绿道和郊区绿道。郊区绿道这一块大家接触的比较多,在城市这一块做的也是刚刚起步,我们在新区也是构筑了环状的一个城市绿道,突出它慢城的特点。梅州在广东省内也提出一个口号叫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这也是我们新城当中强化的一个理念。我们的设计理念如何有一个很好的实施能够有可操作性,往下推进,这里面对开发强度和开发高度有一个弹性的控制,里面也在后面实施的时候能有一个反馈。
    第二个关于开发时序,第三个层面就是基础设施融资这一块,我们整个新城是26个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个尺度的城市空间从基础设施再到土地再到交通各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包括土地开发策略。我们这边也提出了几个模式,一个是环境优先,第二个长足的区域优先,第三是功能平衡,第四个就是主题引领。
    以上是我们通过五个层面解释我们的设计方案,也是提出了课题的新核心,新门户,新枢纽,新典范。最后也是借助广东省王良书记的一句话,他对我们的设计寄予了希望,是希望建设一个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新城。也是借助这样一个机会,包括我们这个新城建设,希望能够在我们快速城市化阶段进行新城建设,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能够实现我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这样一个远景目标。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