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大家早上好,我叫高勇,今天早晨“新立方”的论坛由我来主持。今天是第二天的“新立方”论坛,由我来主持,我也非常高兴有这么杰出的嘉宾给我们做演讲。我们今天会请到同济大学管理学院的李永奎教授,他给我们做的报告是关于摩天大楼的报告,李教授很忙,他给我们上课之后会马上赶到同济大学去讲课。李教授讲课之后我们会请到我们CCDI公建事业部的谢芳副总经理给我们介绍CCDI在平安中心这个项目上取得的经验。我们之后是茶歇,接下来就是我们两位国外的同行给我们做演讲,第一个我们请到经纬设计集团的Daniel先生给我们讲讲2012年伦敦馆的改造。接下来是Enrique Prieto先生,他给我们讲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会讲到一个西班牙监狱的话题。 首先有请李永奎教授给我们做演讲。 李永奎:尊敬各位嘉宾,刚才主持人说我们要上课,这真的像一个上课的感觉。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要看到每个同学的脸,昨天达不到这个要求,而今天是可以的。如果按照我们学校上课的原则的时候,学生可以任何时候打断老师的讲课。学生觉得老师讲的不好马上打断也可以。实际上我们和昨天相比的话,今天我这个报告其实既不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它也不是一个工程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社会现象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今年2012年可能我们要讲复杂工程的话,其实离不开一个话题就是摩天大楼。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其实2010年复杂工程是离不开摩天大楼这个话题的,这个话题已经引起了我们各方面的关注,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一下,截至目前为止,所有的门户网站、主流网站都有专题的讨论在这里面。比如说这是雅虎的,它也有一个专题就是摩天大楼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包括什么欲望催生了摩天大楼,包括为什么摩天大楼没完没了,为什么中国人爱建高楼,包括华而不实的高楼竞赛,包括摩天大楼的债台高筑,包括很多很多类似的网站都有这种专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工程的问题,它已经延伸出一个社会问题,除了我们的网站在大量的关注之外,其实我们的一些所谓的民间机构,其实也在关注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有一个算是民间机构做的一个摩天大楼的一个最新的报告,说冲向天空的1.7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有人认为中国的摩天大楼在2012年已经成为了继原来铁公鸡的第二的发展。包括我们今天的经济学家也提出一些担忧,就是摩天大楼会刺破近代泡沫的问题。我们的文艺青年也在关注这些问题,对我们摩天大楼设计的讨论,最典型的就是对苏州之门的调侃。这个我们就明显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超出了建筑的领域。所以我们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这背后有更复杂问题的存在。 除此之外,很有意思的就是今年在上海召开一个摩天大楼的一个专题会议,就是国际都市基金委员会在中国开的一个会议。这个会议对亚洲的摩天大楼有很多专场的讨论,同时他们对中国的摩天大楼建设也做了很多的类似的研究。我们又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去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几个业主,其实有很多的摩天大楼大家可能不知道,有的是正在策划,还有就是前期做了很多的策划后来流产的,还有我们苏州现在在设计一个800米的一个高楼,这个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在想,国外的很多的研究机构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的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没有在想这个问题?所以从去年10月份开始,实际上我们研究院就组织了一个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分析。我们想,作为一个高校的专注于重大工程的研究机构,我们要问几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要回答的,我们不能说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摩天大楼是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能带着情绪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要问几个问题,一个是我们摩天大楼的现状到底有多严重,我们要了解。其实摩天大楼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专业词汇,在我们工程的专业词汇应该叫超高层,因为我们法规里面没有界定摩天大楼的标准,我们叫超高层,但是超高层的这个界限对今天来讲太低了。100米以上的比比皆是。 第二个是到底什么原因催生了我们摩天大楼的繁荣,这个背后的推手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昨天在接我们郭院士在路上的时候跟他探讨过这个问题。郭院士说了一句话,说我们讲了也没有作用,人家要造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我们讲了没有用。 第三个就是摩天大楼复杂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多人担忧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建造一个高楼大家很兴奋和骄傲,现在就变成了一种担忧,为什么有一种担忧的心情存在。还有作为我们业内的专业人士,我们有设计的,有业主的,有建造商有设备供应商,我们怎么办,类似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而不是像我们目前的已有的报告罗列说哪个城市有多少的摩天大楼,我们更想分析背后复杂的原因,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或者我们的报告会给我们的决策者带来什么启发,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谈这个问题的话,我们离不开一个非常大的背景,因为重大工程的诞生它一定是有很复杂的背景。第一背景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家看到这张图就知道,尤其是我们的建筑师,我们前不久到美国或是加拿大就会发现,中国的人实在太多的。我们说第一个就是规模庞大的城市化进程,注意这个界定是规模庞大的。这个规模有多么的庞大,我们来看一个数据。根据国家“十二五”的规划,就是,五年内中国城镇化将从47.5%提高到51.5%,这个数字已经稍微有点高估了。09年联合国有一个发展报告,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人口应该是5个亿,保守期间是3到5个亿,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建设再造一个美国、三个俄罗斯和我个英国。这个庞大的城市化运动将会给我们催生非常多的摩天大楼。这是我们这个基数对我们来讲它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路径。那么你可以看到,其实我们课题组梳理了近30年来发展的路径。我们据个典型的例子,比如过去的20年里面开发区可能大家回过头想一下,从这最后开始的沿海起不到我们的高速发展,到稳定和调整。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该是我们的开发区最开始起到非常重大作用的但是这个开发区一旦从沿海转到内陆以后,它的很多的性质就变了。与是我们就出现了在2000年左右我们有圈地热,开发区的圈地热。国务院紧急调整对开发区的限制。我们在这几年盲目的扩大里面,我们的城区建设从938平方公里每年一下子到了1800多,翻了一倍还多。还有我们城市数量发生了非常大的调整。从一开始的400多个到研究的600、700个大中型城市。这是一个典型事件。 另外一个我们还注意到比如地铁热的问题。地铁确实给我们城市运行带来跟大的帮助,但是我们梳理一下地铁就会发现,它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传递的,包括我们现在又有一个综合改革的问题。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城市已经到了一个集聚发展的爆炸的时代。从原来的我们定义的中心城北上广这几个城市到最后的城市群到现在的经济带,我们人口快速的集聚,资源快速的集聚,资本快速的集聚,产业快速的集聚,政策快速的集聚。这种集聚导致了我们资源的一个非常不正常的一个流通。催生了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话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我不用说太多,就是戒不掉了投资拉动经济的“瘾”。这是中国和德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中间这个图可以看到,对投资拉动增长德国是这么高,而中国是这么高。所以很明显的显著,投资拉动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2009年我们新闻里面有一个铁列大建设,这是全国上了几万亿的铁路。2011年由于很多的原因铁路大停工,我记得前年我们到铁四院,他们专门造铁路的,2011年他们说几乎没有活干了,我们设计院反应最明显。而今年的话铁路又大复工。我们已经说了多少遍这种方式不能再重复了,但是没有办法,还是在重复。所以这是一个大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我们还要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政府的督促作用。我们国家政府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因为我们是强政府。第二个我们政府的决策谁也说不清楚,是一个多重的角色。作为城市建设来讲他既是决策者、规划者、投资者、具体实施者、评价者,又被别人监督着。所以是矛盾的。另外我们政府是资源集聚的强政府,它会掩盖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失误的话这个代价非常的严重。甚至我们可以容忍其中的代价,但是对于后者,我们从来没有哪个新闻说因为决策失误所问责的。我们说的一句话,我们是反贪污不反浪费。所以我们就导致了很多的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的大政府往往通过大手笔做大工程,期望带来大发展,大繁荣。这个背景来说,我们的铁路,我们的新城区,我们的地铁、隧道、电站、公路是接力棒式的运动的方式在各地蔓延。这是一个典型的情况,你梳理一下我们二三十年来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想像,我们的摩天大楼从北上广转到二三线城市是有必然的联系的。 我们有这么一句话,这使我们的资源以不正常的情况进入到我们的工程里面。我们现在已经不叫大型工程了而是巨型工程。我们现在因此进入到阶段式的巨型工程时代。而且我觉得,可能未来不一定再出现,它可能是一个阶段式的,它不是一个永续的。这个阶段到什么时候结束现在还很难说。在这个背景下,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所以我们干工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这个问题,第一个工程红利,我们现在提红利这个概念。工程红利就是通过做重大工程带来经济发展的这种红利,还有我们资源红利,还有我们政策红利可能要享用殆尽。政府的作用也是这样。大家想想几年前可以说,你来给我垫资我们的承包商就屁颠屁颠的去垫资了,而现在的话就要打几个问号。还有一方面我们城市疯狂的扩张,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是严重落后的,我们的城市运营问题程指数级的暴露。如果你搞设计的话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走访了很多的企业,大家都觉得未来的可能30年、20年以后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会翻好几个倍。另外我们社会矛盾也会带来很大的增加。所以这时候我们摩天大楼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它既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我们人太多了,我们要往上发展,同时也是决策者的主观行为的促使。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同时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机及其复杂。第一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我们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有城市规划的问题,产业发展的问题,社会心理文化的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社会事件问题等等。作为我们学校的研究机构我们想还是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去年开始就想写一个中国摩天大楼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应该说还在修改和完善,还在深化。我们想从这么10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历史角度,从历史的角度从国际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城市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产业的角度、工程的角度、成本的角度、未来发展的角度、公众的角度,我们的摩天大楼应该有什么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这还是非常综合的。 我们快速的看一下,第一个大家都知道,因为很多报告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摩天大楼东移和快速长高是一个必然。1995年以后摩天大楼的最高机构从美国转移到亚洲这是大家知道的一个情况。这张图是过去的80年间就是我们中国的摩天大楼的高度和世界摩天大楼最高高度的差距,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时间点以后,就是我们已经基本上世界最高的已经集聚在亚洲了。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世界范围内百米高度刷新的记录,过去是15到40年之间,而我国平均在3到15年。这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从总体上说这不利于我国积累摩天大楼积累管理和运营摩天大楼的实践。真正具有摩天大楼的运营和感觉的只有一个就是金茂大厦。其他的都没有,这样运营的时候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来。 第二个我们说,提到摩天大楼大家会提到一个“劳伦斯劳魔咒”的预言,在美国的话这是一个确实有一个百年的管理。每次经济危机的产生和摩天大楼的建设是相关的,我们就很好奇在中国是不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把中国做了一个分析。从1976年以来中国摩天大楼的建设和中国的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是每次高度的刷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大家有没有看出一点端倪出来。好像不是成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是貌似还真的有点必然的关联。每次经济的下行和我们每次大楼高度的刷新前后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关系。这高度,后来是数量,从数量的角度可以看到的我们每次经济下行和摩天大楼的总量之间还是一个径向关联的,看来还是有一点关系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这个我们就查阅了关于经济方面的著作。其中有一个著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边有研究的几个结论,第一个是说经济箫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因为繁荣所以才有经济箫条。然后就是危机的作用在于使经济走向正规,是振荡的国家,而房地产市场经济周期之母,它是基础。第二个结论就是房地产周期的高峰和股票市场没有关系,每次房地产危机跟整体经济危机的恶化是一致的。房地产主要的箫条平均每隔18到20年一次,每次箫条“清理残局”的过程很长。如果这个结论存在的话,我们大致算了算,由于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摩天大楼的建设和新的经济增长有一些关联,它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拖累而不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这样算的话我们2015年可能会达到这样的一个崩溃的边缘。当然我们不是预测,如果这个历史规律是存在的话,这是有可能的。其实你看一下,我们今年的GDP增长已经到了7%点多了,有的说说主动调整,但是这可能也是被动的说辞。我们就发现,摩天大楼只是一个表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有一个小组,比对了一下摩天大楼和综合体之间的关系。发现摩天大楼建设的指数和综合体建设的指数基本上是一致的,它其实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我们商业建筑的问题,是这方面的一个情况。 另外一个就是摩天大楼泡沫的问题,这是巴克莱的报告,他认为中国还是有一些存在一些泡沫的问题。我们也仔细研究了一下,我们做了一个深入研究,就是把我们现在已有的摩天大楼的城市和经济情况,包括它写字楼供需的情况,基本观察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存在的,这个存在往往集中在这里,就是我们作为1.5线城市,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也研究了,摩天大楼的诞生它和背后按照的角色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很多的样本分析发现,其实摩天大楼的建设它的高度、它的数量和什么有关系,和人口有关系,但是最直接的关系就是GDP。什么意思呢,一个城市有钱就想造高楼,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其实它和城市人口密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不是说我们因为城市小,人口多,所以我们才往上发展,我们调查以后发现没有这样的关系。只是因为这个是有钱了,所以他就会建高楼。所以这是它背后的问题。美国逻各斯大学的研究发现,说开发商决定摩天大楼的高度主要由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摩天大楼高度之争的考虑。他认为纽约的摩天大楼高度并不是经济上的高度,它实际高度和经济高度之间还有15层的差距。我想在中国可能至少翻一倍吧,30层的差距也会存在。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想,城市的角度来讲,哪些城市它有摩天大楼的冲动?我们做了一个梳理。这时候我们用GRS分析,我们已建的,注意我们现在主要分析还是300米以上的,因为我们觉得这300米以下再谈的话已经太低的。从已建的到在建的到规划的,从这个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发现传统的经济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还是主要的摩天大楼建设城市。但是二线城市已经开始建造末楼,已经向中西部蔓延,如果一旦蔓延到二三线城市这个问题马上就会出现了。这是我们对所有的已经有规划建设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我们分析了以后,这个纵轴是我们城市竞争力的排名,横向是摩天大楼的指数排名,当然了,这个坐标有点奇怪,我就在想怎么表达。因为城市竞争力排名来讲的话它是越靠前越好,但是摩天大楼指数来说它排在第一就是说它摩天大楼最多,不一定是一个好事情。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你城市竞争力很高,你建几个摩天大楼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经济发展很差,而你又建很多的摩天大楼就有问题的。我们就分析发现,它其实有三类,第一类就是有实力的一二线城市确实有实力,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可以建一些。另外有一些有潜力但是还没有建,而且建的数量比较少。还有一类其实它经济发展属于中间,但是它摩天大楼并不少。这给我们一些启发,如果我们将来在座的公司、设计院,如果你听到有一个城市说要建一个摩天大楼邀请你做设计做什么,它分布在这个区域的,你可能要打一个问号了。 我们区域角度对比了一下,发现我们整个摩天大楼建设和我们经济发展区域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从我们说的十大城市群,还有我们经济带的角度来讲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拿广州来讲的话它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建了一些的第二个就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第三个就是我们亚运会和珠江新城的建设催生了一些摩天大楼。深圳也是一样的有这样的阶段。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分析了,到时候这个可以共享给大家。 在这里我想做一个结论,其实摩天大楼基于多种因素。第一个就是经济实力的提升的自己,比如东部沿海城市,还有我们资源型的城市。第二个就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的刺激,这个是蛮重要的,如果一个地方国家说战略性的一个重大政策出现的话,这个地方很快就会有摩天大楼出现。所以大家可以追踪一下国家的发展。第三个就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短期刺激,比如像四万亿,一旦冒头就会承接这样的项目。但是如果过两年再接这样的项目,有可能做了一半就不行了。还有一个就是国家城市发展中的重大政策的刺激,比如我们城市群或是金融中心的建设等等。还有就是它一个城市的重大发展战略,像行政新区、产业新区、商业中心类似于这样的。当然还有房地产市场的转变,就是从住宅到商业地产的转变。这个就催生了我们这些问题。 第四个就是我们在想,从文化角度,其实摩天大楼的建设除了经济的角度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心理问题。我们就看纽约时报的一句话:尤其是从麦田中拔地而起的新兴国家和城市,无不把自己的经济成就和自豪感主要寄托在对建筑物的高度追求上。这里面有很多的玄机,比如实际高度,就像我们一个研究说,为什么电视天线一定放在室外而不是室内呢,因为在室外它可以作为高度的一部分。它其实是社会心理的一种现象。而对中国来讲这种情况更是这样,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对高度有一个情节的膜拜。比如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等等。我们所谓的高不简单是一个海拔的概念,还有很多的内涵在里面。所以将来你跟业主讲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讲内涵的东西在里面,文化的东西在里面,而不仅仅是高度是多少。 但是我们说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梳理一下,高度带来的含义的区别我们发现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说非常有意思呢,在原来的话,包括巴比伦塔它是农业社会对高度的崇拜有一些高度。而到了工业时代我们因为技术的创新建高了,再后来到了信息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新的对高度的理解。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远远比这个要复杂,我们有其实中国是地大物博,第二个就是发展不均衡。我们既有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有工业社会,我们还有现代社会。我们中国的话,这个中国工业化进程,我们中国的工业化从前工业化到工业化到后工业化它都有。所以这种思想在各个角度来说都会出现。当然了,另外一方面的话我们说,摩天大楼的建设不光是我们建筑师的事情,不光是业主的事情,你建完以后,社会公众也会评价。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的建筑都上了负面新闻榜,我不希望我们在座的建筑师将来做的设计是这样的。我们昨天有一个境外人讲了艺术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不希望艺术碰到建筑以后变成这个样子。当然我不评价它好还是不好,因为你这个大楼建起来以后总归有人看的,它是大众的不是个人的。所以就是说,包括我们同济大学郑原始在解放日报上也写过一些文章,关于摩天大楼的设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还是要思考一下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从功能角度思考几个问题,从摩天大楼的开发、设计和建造,这跟我们就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实际上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目前为什么担心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倒不是担心中国的摩天大楼是多了还是少了,而是担心的是什么,其实正常的情况下,像美国的摩天大楼很多的开发是实业单位开发的。比如通用开发了一个摩天大楼,它建完以后至少有一半他自己用掉,而不需要销售。像我们的金茂也是一样的,我们金茂为什么现在看它运营的比较好,因为金茂有30%是自己用掉了,是中国进出口下面几个公司用掉了。而我们现在的摩天大楼是什么,是纯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这将来就是很大的问题。当然了房地产开发公司背后的逻辑我们就不说了,它有它自己的逻辑。我们把这个排名前十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背景列了一下,大家可以看看,我们包括也接触了很多的开发公司,其实很多人想空手套白狼,其实如果大家遇到这样的案子的话要考察一下这个公司的背景怎么样,否则你给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它却没有兑现。我们说真正摩天大楼的专业户就是绿地了,绿地是什么说是做“最懂政府的企业”绿地中心插遍全国,这是他们的口号,可以到他们的网站看一下,他们的网站讲的还是比较那个的,我是有担心在里面的。 另外我们从设计的角度分析了一下,在设计领域的话,从这几年来看的话,我们科喜的是中国的设计师已经开始慢慢的主导或是进入到我们摩天大楼的设计,而不再是外方设计的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设计这个摩天大楼你敢不敢说它50年以后我也很骄傲的说这个大楼是我们设计的。所以我们国家的设计院的特色跟国际设计事务所的区别,人家事务所都是以人的名字设计的,我们一说就是说这个是CCDI设计的CCDI是谁我也不知道,就没有一种压力感存在。所以我们将来我们不要说CCDI设计的,是CCDI的哪个建筑师设计的,你敢这样说的话就说明你了不起。这方面的话大家要思考。 另外一个就是这张图本来是我们谈承包商的其实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摩天大楼的承包商就是中建和上海建工,没有第三家。所以你未来施工的合作也就是这么几家。而且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中建的总部在哪里?比如说一局二局三局四局,总部在哪里,周边的摩天大楼就是它的承包商,地域性非常强。所以未来你也是这样的,你想进入这个市场,就是网络关系也非常重要,一定是这几家,逃也逃不开。所以我们搞这样的论坛也希望多邀请一下这样的单位节可以形成比较好的网络关系了。 另外成本角度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这个就不说了。这个图给大家看一下,我们考察了目前已经公布的摩天大楼的成本和高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摩天大楼的角度和摩天大楼的造价它还是有一个正像关联的。但是和地域性关系不是很大,不是说上海造的摩天大楼一定比南京的高,没有这个必然的关系,但是和高度还是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就不说了关于租户的结构,它有一个结论非常重要,目前我们的摩天大楼就是在租户里面超过两成的不多,大部分都是散户。散户的话你将来的运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销售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不要期望我们的承包商期望这方面的很高,它风险很大。 我们说摩天大楼离不开高端酒店的说法,其实这么多的成本一定是奢侈酒店高端品牌。我们分析了一下高端品牌的酒店在城市的分布,我们发现二三线城市很好吸引到酒店的高端品牌。你将来搞一个四星级到80层的好像不大好,所以这里面其实运营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最后我在这里有这么一个结论,摩天大楼的收回成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修建摩天大楼最大的风险并不是资金,而是时间。你开工的时候或许能够看清未来四到五年的市场趋势,但是不可能预测出七八年后的情形,而恰恰我们摩天大楼从最开始设计到建成需要七八年的时间。等楼盖好了租不出去了,跟大量的小规模的楼房不同,你面临的是面积上万平方英尺,然后大楼20年内不能拆掉它用做它图。所以摩天大楼前八年是最惨淡的事情,这个其实是有风险的。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原因时间关系我就不汇报了。 我想做一个简单的结束语,第一个就是摩天大楼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同时也是复杂的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陷井。我们这个研究应该是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跨学科的,学习跨领域的研究。那么当然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加入到我们的研究团队里面来。第二个就是未来的工程决策实施和管理越来越精益化,希望具有驾驭复杂工程能力的企业将成为行业主角。第三个就是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研究院是一个宽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平台,希望更多的专家加入到我们的平台,我们完全是开放式的,也期待与任何机构进行开放式的合作,共同推进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大家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访问一下我们的网站。这个网站是11月8号开通,跟我们的十八大保持一致。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