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陈贞华
摘要: 陈贞华:刚才听了二位专家的讲座深受启发,根据大会安排我受我们处长的委托把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工作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代表们汇报一下。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山东位于黄河中下游,东有 ...
陈贞华:刚才听了二位专家的讲座深受启发,根据大会安排我受我们处长的委托把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工作向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代表们汇报一下。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山东位于黄河中下游,东有嗲还、西为平川,北有黄河,中有泰山,现辖17个设计区仍是,140个县市区,总面积15.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9579万。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在整体上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小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有1224个小城镇、96个全国重点镇、252省级中心镇,建成区面积3096平方公里,驻地人口达1275万人,在全省50.95%的城镇化水平中,小城镇贡献13.23个百分点。 二是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每年新增村镇住宅1亿平方米以上,到2011年年底,全省小城镇拥有水泥、理清硬化道路3.2万公里,路灯51万盏,小城镇公共设施逐步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已超过2亿平方米,方便了群众生活。 三是小城镇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的中心,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2011年,全生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595亿元,公用基础设施投资144亿元,生产设施投资150亿元,投资力度的加大,有效改善了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吸引了人口和产业区向城区集中。 第二山东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 纵观近年来山东省村镇实践,我们之所以取得明显的成效是有三格力不开:一个是离不开人居环境的改善,二是离不开经济发展的这一支撑,三是离不开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这三项是小城镇发展的命脉,围绕这个明白,我们省的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四个方面:规划指导、基础先行、产业支撑、特色兴镇。 (一)抓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我们在进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当中,首先编制规划,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前提,一个小城镇具备资源、交通条件、产业基础,要提高建设水平,关键在于规划,基于这样的意识,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通过我们的工作看到凡是,无不有一个好的规划。胶州市李各庄镇、胶南市的隐珠镇、东营的仙河镇等,建设以来重视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现在形成了风景如画的优美环境。这几年,山东及级对下城镇的规划重视程度,柯有是前所未有,规划意识增强、规划经费加大,规划的编制率明显提高。 一是编制完成并组织实施了省域中心镇发展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了《山东省中心镇发展规划》有效指导了中心镇发展,全省96个国家级重点镇和252个省级中心镇的规划全部完成。为了取保国家重点镇和省级镇的规划质量,都由省村镇规划评委委员会组织评审规划。 二是加大了小城镇的规划编制经费的投入,省财政从2009年开始,每年拿出四千万作为小城镇规划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五各中心镇详规覆盖率军超过90%,其他建制镇超过70%。 三是科学编制规划,我们在小城镇规划编制中,把握住了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基础设计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原则。 (二)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从我们发展的实践当中体会到产业兴小城镇就兴,产业衰小城镇就败,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提供,小城镇的发展就会失去根据,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是一座空壳。 宜居区位优势和当地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特色批发市场逐步建设以市场流动为主的下城镇,以我们西岗镇大力发展港运经济,建设投资7.5亿元,年吞吐量一千万级的铁水联运港口项目,并规划建设占地1200亩的临港物流园区,努力打造集交易、配送、展览、仓储、流通加工为一体百亿元综合性物流基地。 引业进区、以园兴镇,这是城镇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既扩大了小城镇规模,优化了发展环境,又带动的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推动产成一体、镇园融合。 实行“一镇一品”,培育龙头企业,这是一条发展和希望之路,比如我们德州和宾州的小枣之香、淄博的陶瓷乡,青岛李各庄制帽产业,在创造中国制帽之乡之后,以股权转移合作、捆绑上市不但做大做强,赢得了中国总投资20亿元的制帽贸易城。曹县是木材加工产业镇,全县木材加工企业1700余家,有规模400多家。这些都是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把产业做大做强,以业兴镇、以业带镇,使小城镇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城镇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我们从实际中也体会到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把发展小城镇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大做产业兴镇的文章。 (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们发展和建设当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非常重要,要搭好骨架,就必须要做好基础设施。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我们2007年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就开始了实施城镇建设行动,用三年时间分三批对城区以外的38个小城镇进行改造提升,一年10镇,每个镇市里出资500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该项目资金的带动下有的镇引来配套资金七八百万元,有的二千多万元,平均每个镇可吸引配套资金一千五百万元,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发展,目前经过改造的小城镇道路平了,河清了,设施全了,功能强了。近两年来有4.3万农民在企业稳定就业,说起这个变化当时他的书记是纤维副书记兼,大王镇书记李培毅家有梧桐树赢得凤凰来。 桓台的马乔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之后,企业是越做越大,现在成为淄博的第一镇,在整个山东省也是排在前列。 资金,这是制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政府投入是直接修料办法,但是政府拿钱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只是吃饭财政的乡镇来说,现实的选择还是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所以我们在实践当中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多元化筹集资金,挖掘地力,实现土地增值,借助外力采取政策吸引,项目拉动等办法全方位的争取外来基金,提倡公益事业大家办,发挥群体效益,合力建设小城镇。枣庄市陶庄镇与上海自来水设备公司投资二千万元,使镇上的居民吃上自来水,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有效的办法和出炉。 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大市场种,坚持谁投资谁拥有,合理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不失为一条成功之路。 (四)小城镇的特色打造,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没有特色小城镇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特色不是主观臆造,它源于小城镇自身所在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当地人的人文特点,特色是多元的,首先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人文精神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本质、最独特和最不可复制的发展。比如我们孔子故里曲阜市;淄博之蒲家庄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等等著名古籍。亲近自然,生态优先,成为塑造小城镇特色的重要一环,小城镇往往处在大自然的环保中,济南市的柳埠镇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柳埠镇被誉为山东旅游第一镇。比如泰安的石横镇,在规划发展中没有简单的定位为工业小城镇,而是定位为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把规划和产业结合起来,与生态融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石横镇被评委国家级园林小城镇。 产业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建筑特色,只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就一定能使小城镇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即使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好自己的优势牌,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样会在小城镇发展的滚滚热潮中脱颖而出。 最近为了发展我们的小城镇我们省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就是百镇建设示范行动。这个示范行动选择了一百个中心镇,每个镇由省财政注入一千万的财政资金,前10名奖励一千万。同时实行了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来扶优扶强,大力发展这一百个示范镇。要求这些示范镇“十二五”地区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到201年新增建成区150平方公里以上,新增镇区人口150万以上,打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培育出一批布局合理、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美的小城镇。同时优惠政策当中,不少于500木土地。 山东虽然是经济大省,但是我们这几年发现我们的小城镇建设有好的村,南山村,还有一些其他好的村,我们的县域经济也不错,在这个过程发现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和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百强镇当中要进前一百名。2011年我省的城镇率是5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我们处山东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我们也是在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向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优选一部分小城镇着力扶优扶强,在全省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的报告当时打了二页纸,要三个亿,支持30个小城镇发展,我们厅长签了他的名字给我们省长汇报,结果我们省长上批三个亿提升到十个亿。为了搞好这个工作我们衬里了领导小组,我们省长任组长,相关的省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全国比较少有的,设在我们城乡建设厅,很多省是设在发改部门。 在具体的政策当中,我简要介绍: 1、是扩权强镇。赋予示范镇县级经济类项目核准,备案权和工程建设。许可事项可由县级部门在示范镇设立分支机构或派出工作人员就地办理。对示范镇的一些重大审批事项实行一次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2、保证证发展用地。 3、适度扩大财权,在示范镇辖区产生的土地出让金净受益、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社会抚养费等非税收入。 4、加大金融支持,鼓励示范镇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各种形式的融资服务,金融的支持非常关键。各大银行也准备增量的贷款,重点向示范镇倾斜。 5、加强资金扶持。除了我们省的要求,省财政拿钱以外,市县配套,也要不少于一千万。这是政府引导资金将进一步发挥他的放大效应。 6、培养引进人才,安排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单位和高效专业技术人才到示范镇任职,挂职和交流互派锻炼。 7、优化机构设置,允许示范镇在核定编制总数中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设置机构,配置工作人员。我们实行动态考核,设立了目标,优秀的要进行奖励,对发展缓慢的两年不达标就取消他示范镇的资格,同时增补,同时四县二市党委班子的考核规模,到“十二五”我们要对示范镇总的评价。 以上汇报有不当之处希望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