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地区城镇特色化发展之路-- 余谦

2012-10-28 14:18|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1061| 评论: 0

摘要: 余谦: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分会给我这个非常宝贵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小城镇建设方面的专家,刚刚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自己也很受启发,作为承 ...
    余谦: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仁,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分会给我这个非常宝贵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小城镇建设方面的专家,刚刚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自己也很受启发,作为承接城乡二元体系一个关键点,就是小城镇的建设,现在越来越得到了社会和政策上的一些关注,同时对我们规划工作者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发言的题目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结构下的城镇发展研究”,结合这个项目主要通过阐述对规划引导百育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小城镇,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处在不受重视的地位,或者是没有规划,或者是出现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局面,或者是规划不严谨、不准确导致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混乱。
    因此近几年城镇化的跟进,大量的资金、项目、劳动力开始向我们小城镇转移,一个合理可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小城镇规划作用日益显现。
    在开展这个主题之前,我稍微岔开点话题,结合我们省前两天注册规划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云南省城镇建设的一个政策和经验。
    云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全省3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力尽有6%的国土面积是处在坝区的用地,全省优质坝区耕地是3800万亩,近五年来每年减少18.3万亩。但是云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地位,从2005-2010年每年增长5%左右,现在大约是在36%左右,城市建设区每年一百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增长。到2020年全省的城镇化水平提出要达到50%。因此整个云南省面临的问题就是土地供需的矛盾、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2011年就是去年下半年云南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简称云南省185号文件的,以下是对185号文件的阐述。
    首先是规划引导控制,提出了要节约土地,城镇上山节约土地,用地向山坡地发展,云南省的指标是严格控制八度以下的坝区,重点发展用地八度到二十度的用地。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具备山色特色的组团式发展格局,突然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林地保护规划,三个规划的衔接。
    目前全省县城以上的建设规划已经进行了三规初步完成,从完成的情况看三个规划大体是可以协调到一块,但是由于部门用地体系不同会出现一些重合,就是林地和耕地的情况。
    在评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是跟当前的政策体制,就是大开发、大建设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一个政策体制的前提下,近期规划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部分州县利用规划的不完善三条红线是云南省保护生态空间,划定城镇空间,建设特色山镇一条创新的路子。
    同时185号文件强调了城乡建设体系,就是省域城镇体系的研究。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向坝区边缘山地扩展,这个项目也被列入了国土资源部地球缓坡式试点项目。加强山地开发的政策研究,实行基准地价,山区和坝区用地区别,实行20倍的基准补偿地价的要求,如果建设用地在山地发展的话可以市降低一些基准地价的一些政策,就是具体政策的制定。坝区的土地严格控制80%的坝区优质土地划为永久的基本农田。同时还强调了盘活存量土地向荒地荒地的整治要求。大家都知道前一段彝良地区的山体滑坡的例子,在云南很多城镇或者是县城都存在建设安全隐患的问题,这就是前两年我省遇到的一个事情,应该是麻栗坡县,做了一个风景非常好的酒店,所以山地的建设用地安全在云南省也比较突破。这个方面有规划在前期调研工作不完善,也有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拍脑袋定选址一些客观的原因。
    交通开展了公共服务体系、交通体系等一系列社会支撑体系的工作。
    省内在许多项目借鉴了国内外比较先进和成熟的一些经验,也形成了许多山地城镇建设的一些合适有效经验,但是适应云南省山地规划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体系和系统的研究。185号文对云南省特色山地进行了完善和制定当中。
    第二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简称101号文。文件中确定了云南210个特色镇,这个像单教授说了如此规模的特色镇的规划是值得研究的。文件核心内容就是对城镇特色产业的培育,重点是对城镇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构筑特色产业支撑体系,提升特色城镇为试点带动区域的具像的发展。
    我们以往提到的城镇特色往往是偏重于强调城镇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风貌等一系列的因素,101号文件明确了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镇发展道路,这儿的产业范畴是有所扩大了,依托这个城镇的核心特点,在这个特点上分析定位,以特点和定位为核心配套一系列产业链的一个体系,形成这个城镇特色化发展的一个思路。支撑向薄弱,应该细致的对乡镇进行研究,研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找准定位,找准定位以后适当放大、做足形成我们城镇的发展特色。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结构下的城镇发展研究——以百育生态农业名镇规划为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产业的研究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我们农业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对农业产业系统研究是对我国绝大多数小城镇建设是有分析和指导的意义。
    整个项目的大背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一些农业政策,比如说制定了全国农业体系一些新的目标任务,以及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就是农产品体系,我们以往说的这个产品种植体系和农产品多功能体系,从农业种植引申出来的一个生态安全,最重要的是农业支撑体系,销售信息咨询等一些相关的支撑配套的环节。这就是在布局农业产业体系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因此农业产业体系是涉及到了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二三产业等多方面,同时像广西壮族自治州农业“十二五”,以及促进特色名镇名村发展的意见,这个镇也是在2010年被定位广西自治州20个首批启动的特色镇建设之一,区别于云南的一个地方就是在特色镇的定位突出了试点探索的思路。
    百育镇的基本情况:农业大镇,各类种植面积近1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贡献产值近1万元。
    交通区位的具体点,有机场、航道、铁路、高速公路和省道的支撑。
    有二大科技产业园的支撑,广西百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百色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同时还有国家农业部的顶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基地。
    农业资源也较为突出,城镇的发展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还处在农业种植产业链单一的局面。交通联系重点是形成区域城市的一个交通纵向联系的关系。
    我提出来的工作思路,就是分析研究它在整个区域内的定位和自身的特色,提出了重点是转型与提升,重点转型包括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理念和社会转型的两大方面,以此来提升整个城镇的用地结构、产业结构,以此提出特色,面向东盟、承接两广、云贵的交通要道,国家级孔也积极园区的示范带动,同时要将他作为新农村改革的前沿,研究农村的一些土地政策创新的一个先行区。
    在整个现代农业体系的规划中,我们确定了镇域经济区划形成了一核、两轴、两区的镇域产业总体布局:
    一个核心区,就是核心产业发展区,城镇商贸居住综合组团、农业积极及波兰产业组团、轻工业、物流产业组团、同时还有一个是以芒果风情园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生态农业的展示基地为带动的生态旅游产业的组团。
    两轴:两条城镇经济发展轴线。
    两区:两大经济区,右江河谷综合经济产业区,北部林业、水果产业区,作为大的基础。
    同时还强调镇域生态的构建,划分了建设区域,保护区域和控制区域。
    建设区域以城镇建设区、产业发展区和农村居民点,保护区域就是控制他的水系、水源地、基本农田的保护区。
    重点区域就是交通走廊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些所谓重点控制区域。
    同时提出了整个农业特色名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工业打造农业名镇品牌建设,这里面就是经营城镇、策划城镇、推介城镇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这里面包括产品品牌、城镇形象品牌、科技品牌以及文化品牌。
    基于镇域经济指导下的镇村布局下,对整个镇域村庄进行了一个布局,优化村庄的布局产业体系,结合镇域区划明确村庄的主导产业,最后把这些主导产业明确落实到每个村庄、居民点的建设中。同时强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强化村庄与中心镇的联系,原料要向我们的镇聚集、产业区聚集,同时城镇生产出来和外地流通进来的产品要向我们的村庄进行发展。
    产业布局要对城镇功能和景观风貌的指导:在满足城镇基本功能的需求居住、商业办公、教育等用地基础上布置了服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因为百育镇是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产品和科技展示分会场的需要,布置了一系列会议展览、服务市场、信息咨询的一些用地。在考虑以上布局要求的时候,考虑到外来人口、进入人口的需要,布置了一定规模的旅馆、商业等的需要。对纳入城镇的规划区的一些村庄,在规划的过程中和村民进行了充分了沟通,在交通干道一侧布置了一定的商业服务设施,产权是归村民所有,政府进行统一招租、租金分配给村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搬迁和产业发展未来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的长远生计了,体现了公众的参与性。因此我们在编制规划的时候,应该更注重一些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研究,也是我们城镇规划工作者的责任。
    在风貌景观上,我们注重农业景观在整个城镇景观体系中的应用,通过穿肠而过的水系串联了一些绿地,这些绿地并不简单的像章四城市功能绿地的做法,做一些公园的做法,而是保存了现有一些农田、果树等景观,通过这些景观来展示整个城镇的农耕文化的特色。同时体现了土地经济性而且可以在不同的季节体现一些不同的农业景观,甚至是一些气味,将我们的城镇真正融入到广袤的田园中,形成了共融共生的一个发展思路。
    在研究这个和谐镇村的环节,重点是居民点的建设,刚才提到的百育镇建设综合人才的试点,因此结合了这个试点进行一系列的政策研究,包括土地政策、保障体系政策多方面目的政策研究,我们想把这儿打造成农业政策、农村政策的先行先试的地区。同时其他的内容是集约土地、退耕还林的一些条件。
    产业导入,在经济布局的研究真正落实到居民点的建设,同时还有健全农村居民点的配套设施,来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的品质。
    在布局的过程中还是要尊重地方的习俗,就是一些住宅功能的选择,生活方式的保留,就是避免在土地流转过程对他原有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进行过多的改变。
    结语:百育镇是一个农业是伴随人类历史比较的整个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农业被赋予了一个心的定义,百育镇农业产业的发展是许多传统农业产业地区乡镇发展的缩影,实践农业产业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传统农业地区实现产业提升转型,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和谐镇村的必由之路。
    我的发言到这儿,谢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