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 完善城市防灾体系—车书剑
车书剑:我的题目实际是两个,一个是建设报昨天登了我的一个采访,是针对北京水灾以后引起问题的一些思考,这不作为我今天主要内容。这两年特别关注到城市综合防灾体系问题,我感觉到特别从汶川大地震以后中国连续的灾情引发的一连串城市安全问题很严重,凸显出我们在城市防灾系统特别脆弱,有时候是不堪一击的。而我们的管理态度环节显示出非常的薄弱落后,仅有的防灾系统防灾体系本身就已经很薄弱了,但是管理又发挥不了作用。北京这一次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不光是建设标准的问题,很多是管理问题,很多管道在堵塞着,事后疏通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管理问题使现有设备发挥不了作用,是不是我们的标准台低了?西方的标准是能过马车、人能同行,是不是需要这些标准,不光完全是这个问题,很多问题涉及到管理的问题。我们搞城市建设的一些老同志,我们看了几个省,应当讲我国城乡防灾体系应当讲这几年有了明显提升,过去我们是谈不上的。同时,各个城市的民政部门、环保部门、地震局、安检局、消防等应急部门,这些部门在各个城市在建立综合防灾系统方面这些部门积极参与,而且也都有协调和领导机构。特别是在预警预报上、信息管理上、应急处置上、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都是确实取得很大成绩。减灾救灾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各地普遍的民政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救灾的信息员的队伍。像湖北省现在各级信息员32000人。另外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和装备水平也日益在提高,但是尽管取得了这些成绩,我们不要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和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现状本身和现在历史上发生的这么多灾情需要看,我们城市防灾体系问题,我们这个系统是非常脆弱的,管理也是比较落后的,城市防灾减灾立法滞后,城市综合防灾机制有待改善。日本曾经颁布了灾害救助法之类相关法律30多部,我国至今没有制订国家防灾减灾统一大法。我国城市防灾健在不仅立法相对滞后,立法活动覆盖面也单一狭窄,对灾害的管理是分灾种、分部门,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问题。第二我国城乡减灾规划滞后,一些政府部门对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重视不够,未能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公共建筑往往是城乡防灾薄弱环节,城乡防灾体系建设落后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公共需要。在城市规划中防灾问题没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它的地位没有放在应有的重视地位上。 再一个就是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城市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防灾减灾科研滞后,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就更落后了。好多城市,特别在三线城市和一些乡镇,很多地方没有设防,防御标准在防空体系保准上有的在十年一遇以上的,比如广西,十年一遇的堤段1800公里只有30%,有的只有百分之几,今年北京不也暴露出这个问题了吗。一些中心城市地段,像天安门标准应当说不低的,可是在郊区有些地方就是百分之几,几乎不设防。我看过北京市防空规划不是这样,规划中数字都是很高的。一些省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甚至流于形式日常疏于管理,有些城市都是应景的事而已。 重救灾轻防灾减灾,每一次灾后救灾我们修路特别迅速,各级部门举全省之力举全市之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在防灾减灾方面如果投入更多的资金,现在好多事情是恐怕就事倍功半,如果投入在前期上就是事半功倍。我们不少的城市早期管网建造防涝排涝设施、水利电力设施、抗御灾害能力很差,一些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抗灾标准明显偏低,隐患不少。 有关建议,一是要加大对于抗御专项灾害立法力度,同时应当加强综合性法规立法工作,扩大法规覆盖面,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视法规与防灾减灾体系有机结合。法规建设,很多方面落后很搞笑,我初期考察德国、英国、法国乡村旅游,我在国务院会议上汇报,我说我们没有立法,同时我拿了美国的乡村立法,每年出一大本子,光宣传费一年几百亿欧元,这些投入我们都是不可类比的。我们在立法工作上的滞后,特别是防灾执法问题要大力推动,要不然下面的行动无法可依,有时候没有上位法,下位法起不了太大作用。第二要建立综合协调联动机制,防灾减灾内涵丰富涉及部门很多,从建设责任政府的要求出发,要整合防灾减灾管理机构和职能,建立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筹各类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管理部门。整合各防灾的后援力量,建立统一信息平台,这方面我感觉到同时要加大国家救灾减灾委的编制和经费,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民政部门讲这些问题确实有情可原,诺大的城市就是挂个牌子,平时人落实不到岗位,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第三加强城乡防灾能力,完善城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建议加大抗震机构的编制和经费开展有效工作。开展全国范围内具有既有建筑抗灾能力普查工作,彻底彻查隐患摸清底数,北京的建筑按照规范讲七级不能震踏,但是事实上谁敢打保票?三是针对医院大专院校等公共建筑开展抗震加工工作,学校是屡次出事,这次地震大家看得很清楚,这是个大问题。为了确保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科学性可行性,各级政府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对各类防灾规划预案进行评审,同时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特别是农村防灾意识工作没人指导,有个四五级地震就一塌糊涂了。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系统队伍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同时建议研究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如房地产开发商为防灾减灾提供避难场所。房地产开发商大面积开发,小区公共场所应当建立避难所,不然政府说我没有资金做这些,这个问题可以值得探讨,当然可能从房地产商本身未必愿意接受,但是作为法制国家定了政策,比如减免土地税费照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可行的。加强防灾减灾科技的能力,加强遥感无人机减灾卫星高科技应用,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大力发展高科技减灾产业,开展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加强防灾减灾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国际先进技术。比如我到一个地方去,他们说高层建筑在防震方面,用的海棉在高层建筑物中确实取得很好的效果。各级政府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相关培训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强化落实,无灾时积极预防,遇灾时有科学的应对建议。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