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巨灾综合应对的安全规划策略研究—《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编制思路与建议—金磊

2012-10-28 14:11|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4979| 评论: 0

摘要: 金磊:当成是让生活变得糟糕,城市化行为就是应晶体的冒险了。鉴于城市化是麻烦的制造者,是安全问题的提出者,就迫切需要与城市转型相配套的安全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天天在喊城市化,但是我们 ...

    金磊:当成是让生活变得糟糕,城市化行为就是应晶体的冒险了。鉴于城市化是麻烦的制造者,是安全问题的提出者,就迫切需要与城市转型相配套的安全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天天在喊城市化,但是我们的北京,包括几大直辖市,现在很尴尬的问题应该说非常多。这些年一直做北京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我平时就很注意北京关于世界城市的提法。比如20121011普华甬道发出《机遇之都2012》的报告,说不得了,北京的经济是全世界第一了,这个让人看了心里有点难受?为什么?综合排下来它的按照指标全世界排到24位,27个大城市比较。所以我觉得北京是一个政治城市文化中心,一定要成为经济中心吗?另外就是高楼大厦的建设,超高层带来一些问题,中国的中国村一定要建吗,一定要花240亿建中国村吗,村里的安全问题解决了吗?这样一个建设能够支撑着北京的安全发展吗?北京要在2050年逐步建成世界城市,至今我们看不到与世界城市相对应的安全保障的标准。这是关于世界GDP和摩天大楼发展关系的图,是前几个月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它比较清晰地从经济走向上表达了超高层建筑和世界GDP发展的关系,非常的耐人深思。

    再谈谈北京的水,我们觉得这个城市发展的太贪婪了,城市化的速度太快了,全世界的标准每人500立方米的水本身已经到了安全的极限了,到2011年北京仅仅是107立米的水,是这种安全限的1/5,并且大家都知道,今年7.21下了这么大的雨,不了解气象的同志说北京的水已经够多了,实际上北京是第9年缺水城市,北京把自己水的指标从600毫米降到500多毫米。

    建筑师应从国家安全和城市减压并使之安全健康发展提出思路,特别要为城市留白,我们想想我们的北京、上海、我们的大中城市,全国600多个城市有哪些城市为自己留白。为自己城市应急弹性空间预留可以发展防灾减灾的功能空间,这样的空间我们留没留?

    一、中国城市安全发展现状,大家印象很深的是7.21暴雨之灾,我们跟政府的不同看法,我们是谁?是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我们跟政府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认为它是纯的自然灾害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北京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甚至三次6263年来比较大的暴雨。196388号北京来广营发生464毫米大雨,1972727怀柔发生479毫米大雨,2012年这次的大雨全市平均170毫米,局部地区440毫米,它不足以让城市一下死79人,所以这样一件事情仅仅把它归结为自然灾害,我觉得大自然有点冤屈。所以我就说它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以自然为诱因的,由于人为决策失误,我们的应急指挥系统失灵所造成的灾害。至少用联合国经常说的一种灾害,联合国减灾行动计划小组经常提在全世界再已经找不到一种灾害是纯自然灾害了,比如水灾。北京通常有一个词叫做北京精神,其中一个词叫包容,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来说我非常有意见的,大家可以想我们这个城市现在由于包容二字下面叠加了多少造成灾害的因素,为什么环境主义强调的环境容量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城市里我们就能够不顾我们这个城市的安全极限,在无数次的把人口往上叠加。有的学者说到2035年北京超过3000万常住人口,但是现在我们人口所的人研究认为再过五年北京一定超过3000万人口,3000万人口在我们眼前放的是墨西哥城,那是怎样一个城市,是我们应该比对的世界城市的榜样吗?

    全球巨灾的客观性及难预见性,无论是北京还是全国,应该说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暴露出太多的问题了,城市巨灾有十各方面的内容,城市巨灾按照联合国指标,城市巨灾就是一次死亡在5000人以上,造成损失100亿元以上,我们看一看2008512号汶川大地震,一次造成死亡加上失踪人数在10万人,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800亿。七十年代中期,以唐山大地震为中心的这样几次巨灾,2008年周边的几次巨灾,这是中国东西部地区灾度曲线,新中国62年来的27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从几千人的死亡到若干万人死亡不等,但基本上都符合或者某一个方面上符合作为自然巨灾的情况,刚才谈到的自然巨灾不仅仅是是指自然巨灾,这里统计的比较明显的54年的、63年的、76年和2008年的。高速城市化发展不安全的乱象,我们这样的城市,不仅仅是指北京,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非常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中国城市安全规划设计问题分析,1.世界城市安全软实力比较,我们跟哪几个城市为伍,现在北京要跟纽约、东京、伦敦相比,所以我们做了一张表,从十几个方面把北京和这些城市再应急管理方面做了比对。比如说灾害认知方面,在灾害认知方面差距比较大。我们现在对于灾害的认知按照现在国际的一些思想是综合灾情的认知,我们对灾情的认知应该说基本上还就各自这样一个管辖的范围去应对灾害、比对灾害。刚才李所长谈到的城市防火问题,特别让人钦佩的是他在城市防火这样一个体系建设中无数次地站在了国家的层面谈的作为城市防火和城市防灾的关系。所以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防灾科学工作者应该做的工作,比如说金磊是做建筑的,我不是研究某一种灾害的,所以我特别愿意站在综合减灾观点上探讨一些说法,不要就地震说地震,就防火说防火,明明是校园安全这么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定义在校车安全上,没想到我们抓了校车安全,彝良19个孩子又一次埋在了废墟下面,这跟校舍有很大关系。我们现在的生命线系统有多脆弱,我不知道今天有没有供电部门的专家来,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八十年代初我研究城市防灾的时候就跟北京市供电局的同志研究城市生命线供电安全问题。当时我们看到加拿大供电可考虑ASAI指标达到99.999%,至今我们开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供电指标只达到了99.996%,应该说差一个数量级,我们是在2008年,他们是在1980年。但是当美加大停电以后,我们做出的反应是我们的安全系统比他们好的多,我们不会发生大停电。结果第三天西城区就发生了大停电,整个城市恢复供电用了两天,还不是外力作用导致中南海停电那次,所以在防灾减灾可能由于这些年做了一些工作,所以在这方面特别不敢说过头话,所以我觉得我们整个民族缺乏一个防灾意识,这是非常可怕的。而且都很盲目,北京发生了7.21以后,大家都练如何买锤子使锤子,我不是觉得公众这样做是神经病,实际是政府的神经病导致了公众的盲目。

    2.四个直辖市综合减灾能力比较,四个直辖市放在一起比对比较有意义,这里着重谈到人为灾害的问题,我相信李所长所研究的那些问题,火灾基本上是比较弱的看待人为纵火问题,大量是工业化事故、居民住宅火灾。很早以前我就提过一个想法,我就说北京4000多栋老百姓住宅,9层楼上的,有没有检查消防设施消防水泵还能不能启动,这些楼房一旦发生灾害不可想象,包括我们北京院的气象局门口的那几栋房子。城市化的灾害事故由于人为原因能占到70%,可是有人说不对,一次地震什么结果,但是大家要知道地震不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真正祸手,真正祸手是房子塌了,是地震的裂度让房子塌了,谁可以让房子不塌,当然是结构工程师。但是也不能说为了房子不塌,所有房子都做的九度设防。

    4.面向弱势群体的防灾设计,一个是老人层面,再一个就是孩子,中小学生,世界经合组织对校舍安全七个设计准则,我们现在远远没有做到。要确定地震的危险度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分析并绘制地震灾害地图,提前制定出对学校建筑抗震要求的目标和期望,希望学校不仅具有抗震能力,而且损害要有限,这些学校能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成为避难求助中心。彝良的事情我也是觉得它根本不是纯自然灾害。刚才说规范,规范第一次提出了校园大安全观的概念下综合灾情认识,校园安全要同时应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公共卫生、社会事件,当然也包括恐怖,它的设计对策、安全疏散对策、安全避难场所。规范第一次提出了校园灾害风险地图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下如何把校园来自教育部门应急管理对策跟本身来自规划部门、设计部门的防灾规划加以结合。规范第一次提出了校园建设全专业配合的安全设计内容及构筑校园本质安全空间的方法理念,建筑结构设备电器都要考虑整个校园安全,多少年前有的国家校园安全宣传册,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用一种本子,四年级开了不同自然课说不同的安全,物理实验如何安全、体育如何安全、化学实验如何安全,工作做的非常成体系。

    5.应急避难场所安全设计之忧,这一次7.21很多人无家可归,但是也找不到避难场所,我们的避难场所是停走形式的。

    6.应急预案与防灾规划相结合,这是我要说的关于《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的原因。

    三、建筑师、规划师安全防灾教育观,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后,2005年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本新建筑》杂志第一篇文章发表了日本建筑学会会长一篇文章,就是倡导日本全体规划师建筑师应该如何关注城市防灾减灾,这是建筑师、规划师的责任。他们是地震造成的灾害,但是我怎么没有看到我们的建筑学会如此清晰地描述地震的概念,我们汶川地震后盖的房子都叫防灾设施,这挺缺乏科学依据的。什么叫城市安全,我有一个城市安全八论,八个方面评估城市是不是安全了。可能有的同志看了觉得我写的过于像大城市,当时确实为北京写的,在安全目标上肯定是有不同的目标。如果作为建筑师的安全教育我们还特别提了五个教育自省观、自己在建筑安全上的修养观。一个是建筑师安全伦理观,第二是建筑师的安全职业观,第三建筑师的敬畏生命的责任观,第四是建筑师安全诚信观,第五建筑师安全比较观。大家说你用这样的观念是什么意思?我相要表达的是我们应该系统地梳理一下我们作为建筑师、规划师应该和结构工程师一起、和防火工程师一起共同构筑一个建筑和城市的安全。

四、《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编研思路与建议,1112月国家颁布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但是从这个规划来看,我们共同感到它存在一些脱节,不仅仅是防灾规划本身没落实,这个规划与所在城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防灾篇不合炉,我们城市总体规划完全不涉及预案,涉及城市如何营造安全空间。所以我觉得从一个城市总体角度出发,城市如何营造城市的安全空间?应该把两者相结合,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变城市应急管理为常态管理,这样我们城市再遇到了突发事件以后,城市就从容了。通过对城市安全设计多维审视,现有城市项目设计、尤其是城市综合题及巨型工程,还仅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符号,是政治与经济空间工具与对象,由于依托的增长模式非安全性,因此十分脆弱,不少耀眼工程隐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危机。这样一个安全设计大纲是要把城市总体防灾减灾规划体系化,强调从大格局上把控住城市安全用地结构与布局,最大限度隔离城市事故和灾害隐患。本大纲立足于城市全灾种,并强调综合减灾大安全观,强调城市在防灾减灾追对认为致灾规律的专门研究与布控。本大纲在城市功能化安全设计的同时,加强避难应急场所设计与规划,调动防洪、消防、民航及地质灾害防护,安全生产注领域的专业规划,提出综合防御的规划原则标准及措施。本大纲在城市防灾与建筑整体安全设计的构造化建设上有突破即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生命线系统并与重点建筑相联系,如何使城市系统总体不诗化,建筑物可耐震化,建筑系统可自修复化。本大纲全面安排城市防灾绿化系统,建设功能齐全城市防灾公园,不仅要建设功能齐全的防灾公元以及防灾公共设施,使只与城市各主题建筑构筑物相互连接补充,同时提供更多城市可发展柔性空间。本大纲全面布局弱势群体使用建筑安全防灾减灾设计。本大纲要求安全设计一方面要与现有城市防灾法规相衔接,另一方面要调动市民的参与,因为城市空间的营造不仅仅是为了城市本质上是为了广大公众,要真正为公众营造安心型、安全型、多样型、舒适型文化大型得社会,本大纲不仅仅是规划设计的安全措施,更是一个安全设计标准化指南和工具,它不仅仅对技术人员单一安全应服务,更是对规划师、建筑师公共安全空间上综合性的应急响应支持体系,因此大纲要有多学科重点危险源的判断,还有连锁灾难发生时风险区域的判定与分级管理的空间设计,无论从城市安全空间设计分层分级看,城市安全管理的权限都要求我们构建与城市本质化安全相关的安全设计纲要。因为我是想用这样一个工作来推进我们在规范不太全面的情况下,规划师、建筑师在做安全设计上束手无策的想法。这个安全设计大纲条款在哪里?这个工作是一个建议,是希望继续深入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希望它能够逐步逼近一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