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流动与传热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李俊明
摘要: 李俊明:各位下午好!我介绍的题目是“微细流动与传热在空调制冷系统的应用”,是属于具体的技术层面。 想分这样一些问题跟大家交流,首先是研究北京、微细流动与传热的简介、微通道换热器的种类及性能、热泵空调器微 ...
李俊明:各位下午好!我介绍的题目是“微细流动与传热在空调制冷系统的应用”,是属于具体的技术层面。 想分这样一些问题跟大家交流,首先是研究北京、微细流动与传热的简介、微通道换热器的种类及性能、热泵空调器微通道换热器的介绍。 我介绍的领域比较分散,中国空调器的生产,我们国家的家用空调年产量在1亿台左右。加入它的能效可以提高,单体的节能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但对节能的推动还是具有规模效应。因为空调的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考虑的问题比较多。 关于温室气体,大家谈到最多的二氧化碳,假如二氧化碳是1,这些制冷剂放在环境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值分别是二氧化碳的1300到2000倍。国家也曾经想将报废的空调器进行回收,对制冷剂进行直接销毁。可是存在一个情况,再回收回来的空调、冰箱可能是一个空壳子,制冷剂在运输过程中已经放到了环境当中。 北京就是这样两个考虑。暖通空调行业接触这个情况不是很多,我们说的微尺度包括三个含义,包括微空间尺度、微时间尺度和微重力。微重力是航天的事。现在的加工业,有一些加工过程常常是在微秒的数量级。我现在谈的微细流动是在微细尺寸的流动,我们将尺寸定义在0.1毫米到3毫米之间。纳米尺度就是0.1到100纳米。当流动和传热到了这样一个尺寸的范围以后,它会出现尺寸效应和常规的关系。有好多微加工的问题,比如做2千克左右的卫星,这个卫星中的所有设备都必须高度的小尺寸化。比方说燃料电池,实际上然燃料电池板中间的尺寸非常小,会涉及好多微细流动与传热的问题。 我这里谈的主要问题是针对空调的应用。为了说清楚针对空调的应用,我还想简单谈一下流动和传热尺寸效应的问题。尺寸非常小的时候,与常规尺寸相比,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于单向对流换热来说,可能出现稀薄效应,分子的自由层和流通管子的尺寸达到了比较的情况。在相变的过程中,制冷系统有两个换热器都是相变的,一个是冷凝器,一个是蒸发器,会出现不同于常规尺寸的问题。 研究表明在三个毫米以下的尺寸,假如下面传热的话,就会有尺寸效应,微尺度的结果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说以凝结为例,要受表面张力和重力的影响。尺度的问题不单纯是几何量的问题,比如说水,表面张力阻困可以忽略重力,这个尺寸是0.6毫米,必须考虑表面张力,同时也要考虑重力的尺寸,对水来说是5个毫米,对常规的制冷器是1到3毫米。实验表明它的传热效果确实跟大尺寸不一样。 对相变的传热,比如说冷凝沸腾,随着尺寸的减少,对流换热系数是增大的,增大的幅度会是30-100%。段面的几何形状影响比较明显,段面的形状越偏离源,传热情况会越好。 单相对流换热,液体对流换热系数变化不明显,气体对流换热减弱。微细通道换热器用于单向流体的换热,强化的是单位体积的换热能力,一个单位的空间可以做出更大的传热面积。用到相变的时候,两个方面都增大,传热系数增大,单位体积的换热能力也增强。这是一般介绍一下什么叫微细流通传热。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微通道换热器。用到空调上的,或者是可能用到空调上的换热器是两类。这一类是比较成熟的,在汽车空调使用上比较成熟,目前所有的汽车空调都是使用这种换热器,它们叫做平行流的换热器,也可以叫做微通道的换热器。每个孔的直径大概在翅片和别管之间,把它绑扎在一起进行整体焊接。这款换热器是针对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统,工作压力基本在5兆帕到12兆帕之间。传统的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有限。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几何尺寸减小。 汽车空调上开始是针对二氧化碳开发的,实际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汽车空调也没有进行产业化实施,而换热器进行了产业化,几乎的汽车空调都用它。 在家用空调上用的,大家尝试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也有一些企业在做小批量的研制,但基本上是用单冷机上的。我刚才说的空调器的产量一年1亿台,实际上单冷机大概只占8%的份额。所有的家用空调几乎都是热泵型的空调,只用在单冷机上,规模效应体现不出来。 热泵机有三个难点,从节流阀出来,是气液两相的混合物,在几百个通道里均匀分配是有困难的。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两个工况进行转换的时候,要可以接换运行。第三个是溶霜的水不容易排除。 实际上加工是很成熟的,目前我们国家拥有的生产能力是全球第一的。尽管这种换热器最早是从日本和挪威发明的,但批量制造的加工能力,我国是最强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把这种换热器用在热泵型的空调器上,而不是单冷机。 过去传统的做法是别管水平防止,中间有翅片,会做不同的管层。这是关于别管水平防止的水凝器的红外图象。第一个管层进去的只有,颜色越接近红色温度越高。第一个管层,温度基本上是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变化。到了第二个管层,上部的温度比较高,而下部空间的温度比较低。我们可以断定这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制冷剂的液体,只有这个小区域才发生制冷剂的凝结。相当于这个面积没有利用。这样的分配方法有这样一个缺点。 这种设置方法也有一个好处,由于第一个管层结束就是两相混合物,对散热能力的发挥不是很有利。因为大家做的都是比较大的系统,家用空调比较细。虽然我们国家的产量是1亿台,但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蛮激烈的,必须精打细算。 这是另外一种节能换热器。最初都是用在计算机的CPU的冷却上,这是大家尝试用在冷水机组里的换热器构型。这是我见到最早的一个图片,这个是用单晶硅做的,用激光光刻的方式刻成了不同平行板。一个方向的尺寸是15毫米,这样一个换热器的形体的换热能力大体是3到5千瓦。它的紧凑性和换热器占据的体积和传统的换热器相比,这个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是苏州的一个工厂研制的一个散热器,打算用到冷水机组上。基本也是0.3到0.5毫米,也是板式的层叠,流动阻力比传统的换热器要大,他们的数据是每米460千帕。这个问题倒不是这类换热器最大的问题,因为刚才我提到15毫米见方的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是3到15千瓦。好多人觉得做微细流动与传热的时候,这种换热器的阻力大是一个问题,实际上阻力不是根本问题,问题在于别的地方。 在制作的时候,不锈钢板是鼓起不同的包,突起的部分是零点几毫米的样子,一层一层叠起来,外面焊上,有点类似于全焊接的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3到5毫米左右,这个对加工的要求非常高。这是意大利的一个朋友给我提供的图片,他们利用高分子材料,换热器的结构还是像板式一样,只是层叠起来的板与板之间的距离很小,这是他们加工出来的换热器。这个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也有5千瓦左右。 由此可见,假如这类换热器可以用到空调液的冷水机组上,可能就会大幅度地减省空间。集成的微通换热器,每平方厘米是41瓦的换热量,而常规散热器是0.43瓦。它只占现在换热器的二十三分之一。 可以节省材料,减少制冷机的充灌量,紧凑性比较好,耐压可达40兆帕。可以承受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气体冷却器所需的压力。实际上是单位体积能够形成的换热面。 在2006年到2009年我们曾经承担过“863”项目,做热泵空调器的微通道换热器研究。首先是温度分布的对应。一个换热器最优的设计结果是使温度的均匀化最大可能的提升。 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比较强,流动阻力较小。 这个别管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尺寸应该多大,要综合考虑它的阻力和换热能力。这是单位体积能够实现的换热能力。从这个图上来看,两个边的比例越接近正方形的时候,形状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尺寸是0.6到1毫米是比较合适的。排水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也做了排水的特性,测验了水和翅片表面的关联特性。 原来的换热器的管子是平放的,我们把它竖放了。设计合适的话,截留以后,可以分的均匀一些。在蒸发应用的时候,混合物进去,比较均匀的从各个管子分进去。假如换一个工况,比如说是室外的换热器,冷凝器用的时候,从上面进来,凝结液从下面排出去。这样的构型,别管垂直设置,这是当时已经授权的专利。后来我发现很多企业在做蒸发器的时候也这样做了,也没有考虑到是否对我们造成侵权。 这个设计的优点是分液器就是下集管,只要结构设计合适就可以将两相混合物分均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分液器的设计。翅片的形状、间距、倾角都要进行优化。分液器可以可靠地解决分液,在制冷和热泵工况下都可以运行。分液方式可以用于翅片管式换热器,省去分液器。 做了这款换热器以后我们选了一个样机,是采用了3HP落地式分体热泵空调器,进行一些调整,交给中国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让他们给我们做实验。 室内换热器,从材料消耗来看,假如室内采用微通道换热器,材料可以减少13%。室外机的换热器当时降的多了一点,材料消耗只是原来的50%。 首先是充灌量,原来的充灌的制冷剂是2300克,改型以后是充灌1300克,制冷剂的充灌量减少了30%。空调器可能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了30%。由于换热器大面积的减少它减少了2%,制热的散热片增大了10%。 制冷的ERR减少了2%,制热的散热片增大了10%,两个空调器的性能是一致的。材料的总消耗减少了33%,原来的材料一部分是铜、一部分是铝,现在全部换成了铝,制冷剂的充灌量减少了30%。比如材料消耗减少百分之十几,制冷剂充灌量减少25%左右,它的能效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可以表明这类换热器用在家用空调上还是比较有前景的,制冷厂家也在进行研究。 目前遇到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融霜水的排除问题。单冷机的运用还发现有问题,就是铝制换热器的腐蚀。 这种技术最初不是用于制冷系统的,我们最初是想用在航天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但我们国家的工业领域都是各自独立的,互相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在高技术方面,我们的技术成长不是很快。不像国外的同行,做CPU冷却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结果用到CPU上。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后来只是把它用在了可以操作的领域,就是制冷空调。事实上它是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普通的民用领域的应用尝试。研究表明我们做的换热器至少解决了两个问题。 总体来说,关于这两款换热器,家用空调器上的微通道换热器都是利用汽车空调器的模具,针对空调器的计算方法和优化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采用微通道换热器的热泵空调器的除霜方案是不是与现在的一致。制冷行业,不管是冰箱,还是空调器,不是非常成熟,谁也不敢推出批量。以格力和美的为例,格力的年生产能力是3千万台,一个小批量大概就是十几万台,一旦出现问题,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考虑成熟以后才可能推广。由于目前只是小批量研制,有一个大家迄今为止没有考虑的回油问题。不管是管子的水平放置,还是竖立放置,还没有解决回油的问题。 一个集成的换热器是很有震慑力的,给我感觉是非常好的事情。阻力不是问题,因为我是做传热的,我感觉到阻力不是问题。用于冷水机组的可能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工值的纯净度的问题,集成的微通道换热器要求的流动工值一定要非常干净,一般的冷水机组是不是能做到。还有低成本的批量加工问题,现在做到了板与板之间焊接的阶段,但由于加工是属于精细加工,一个批次中的废品率怎么控制。有了批量生产,这些问题有可能会解决得比较好。针对冷水机组的用途,怎么进行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不是还像高技术领域用的0.1、0.2毫米的片间距,我们把它搞到0.6、0.7行不行?虽然体积稍微大了一点,可能对融涉能力稍微强一些。 以上这些工作都在考虑当中,我想跟大家交流的就是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