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规划的历史经验---王树声

2012-10-27 20:46|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4200| 评论: 0

摘要: 王树声:各位老师同学上午好,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中国本土规划的历史经验,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城市规划历史和传统,在今天城市规划体系里面,这些历史的经验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所以在我们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几乎我 ...

    王树声:各位老师同学上午好,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中国本土规划的历史经验,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城市规划历史和传统,在今天城市规划体系里面,这些历史的经验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所以在我们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几乎我们本土的东西、理念在现代规划里面没有进行很好的传承。今天新的城市建设里面,尽管我们用了好多好多的方法,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味道和中国城市的精神得不到体现,所以我觉得经验的挖掘不一定能解决好多问题,但是对我们今天城市规划如何传承应该有些启发。

    我们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把这些传承下去不仅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责任。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个是传承的困境、第二再挖掘,第三挖掘了以后有一些对今天有启发的东西给大家简要汇报。

    传承的困境,困境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两方面,现在城市规划里面人文精神的缺失,没有从人文角度思考城市规划,都是从科学技术理工的角度或者从经济的角度,现在好多人认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步,我们今天的城市成了半个人的城市了,在没有人文思考的城市规划下历史的经验很难得到尊重。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城市毕竟是人生活的地方,作为人生活的环境属性不会改变,所以这里边应该有人生有性情、有理想,城市还要担负养育人的功能以及文化传承的责任。历史是人文的基础,我们不重视人文自然不重视历史,这么多年来我们开始重视历史,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我总觉得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现在有一个新的倾向是老城是老城,新城是新城,新老没有呼应,老城规划理念方法没有在新城得到延续。我们觉得本土规划经验传承的核心一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更重要在新的城市规划里面发扬本土规划优秀的传承价值,让断裂的中国城市规划的传统得以延续。所以吴良镛先生提出对东方优秀城市设计传统的弘扬,不仅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城市规划中发扬城市规划的理念。2.本土规划的经验研究不能满足现代城市规划的需要,长期以来在本土城市规划研究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一些规划师也有汲取传统经验的愿望,但是在规划设计实践中还是感觉力不从心。不少人对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的理解还有局限和僵化,从历史中未能看到一些对今天直接有益的思想和方法。

    本土规划经验的再挖掘,中国本土规划的经验还是在地方,中国文化精髓还是在地方,我们在规划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每一个地方城市都有自己历史上的规划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等级制度,更是他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祖祖辈辈如何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所以中国文化历代变迁,但是以县作为文化的基本单元没有变,所以有人说县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基因。每个县到底有哪些经验,这个县在结合山水上、这个县在结合文化上有没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把这些经验得以传承,把这些交给当地政府他们都非常兴奋,通过挖掘感觉被封尘的历史经验通过挖掘,让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都认为这个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比如说平遥、韩城这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但是还有好多城市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比较快破坏掉了,但是历史上可能建设的比平遥还好,经验可能还更丰富。比如说陕北、晋北,长城沿线,还有好多没有太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其实也有好多自己有特色的地方,这也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冯友兰先生说的为了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就看中国大多数哲学家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从02年起我们以陕西西安为中心开始向周边拓展,黄土高原的已经做完了,后来我们在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下拓展到十多个省份,现在已经完成了数百万字的文献,这对我们理解本土规划还是有信心的。

    本土规划经验的现代启示,王夫之说“古今之世殊,古今人心不殊,如果我们能够以今人之心上通古人之心,则心心相印”。我们从物质环境的背后看出人生存的内在环境。1.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规划手法,中国结合自然的本土城市内涵是丰富的,到底怎么结合呢?我今天说一个大尺度,就是城市以外的山水,以西安为例,秦岭为尺度,西安离秦岭四十里地,四十里外的山水结合到我的城市设计里面。城市规划没有控制,高层乱建忽视了城市与山水的关系,我把西安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两千年的三版规划图拿出来,今天的城市规划都是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里面做规划,规划和历史断裂,没有说用一个处理自然环境思维、历史的思维做规划。这里头尽管有文化遗址保护没问题,明代城墙、汉代城墙、周代、秦代的都保留下来了,但是看不到秦岭山水。中国古代是有的,中国人规划一定要把山水规划进来,所以我们整理每个县的时候发现陕西有一个县,孔尚任就批评说这个非山远人而人在远山也,这也就是山不远人的道理。中国古代规划者都是文人,士大夫完成人生理想的时候一定喜欢自然,在自然山水中涤荡自己的胸怀,所以规划的时候胸中自然有丘壑。我们从秦咸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到东晋健康王导的牛首天阙,再到隋洛阳的南直伊阙之口的天阙模式来看,这个规划方法到了清代还在延用,安徽的庐江县瞻望城外,其北则塔山环障如屏,其南则两峰对峙若天阙焉,所以优秀的规划师总是能发掘出自然原本大的秩序,把人文建设放在自然秩序之中,古人讲寻找天造地设之巧,人工黠缀尔。我们发现自然的结构,再把人工和自然构成一个整体。

    北宋吕大防《长安图》,灰色的地方是古代清朝留下来的拓片,我们通过研究,好多东西补起来,这个图留下了南边的自然山水,北边红墙都在。这个图套到今天的考古图对比长安城基本一模一样,差一根线,这个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宋代的时候内折外容之法,建筑里面用的比例尺,周边山水太大不用比例尺,取它的容貌。这是把一种规划的经验自然秩序留在规划图上,是人文与科学结合的一种思维。

    2.人文环境的营造,中国人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台湾府志》中说知县者,知一县之事,一县之事孰有大于养于教乎”。说一个知县就是把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搞好,再把教化搞好。中国要把人培养的立于天地之间,中国城市要养育中国人的精神,从来形胜之地,必有巍峨雄杰之观,以收揽风物,而吐纳其江山。他站在自然环境里面做这些工作,美学家张法说西方东方文化对崇高的表达方法,中国人不管古代建筑再复杂,人总要上去往下看,中国的四大名楼也都是基于这个文化意义经久不衰。河南关于城市文化建设有清炒末年一个进士陈善同的一段话对我们今天有很大意义,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犹有人身之有知觉运动也,人身无知觉运动则死,一城无建设则庶事废驰,民物之生存几乎息矣,顾建设,形式也。形式必有精神关注其中,而后效用乃出,若徒取形式而已,则亦犹人失其为人之理,具此五官四肢,徒解知觉运动,究何贵哉。吾志建设,吾愿言建设者,进求于精神之地,不要拘泥于形式。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有一些空间能够承载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不能忽视那些涵养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空间,这在中华复兴的今天应该引起我们规划的共识。

    3.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国过去每个地方都有古迹,尽管没有今天这么系统保护方法,但是有古迹图等等。中国文人士大夫特别重视文化遗产人文精神建设,陕西黄帝陵,以人重者也,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或汗衫一片石,先贤一捧土,断碑风雨啊,古墓荆轲,虽复疑以传疑,仍存而不汰。只要和人文教化、人文理想、人文精神有关系的文化遗产就是一片土、一片瓦我们也倍加珍惜。我们修这个景就是为了修这个景吗?保护这个是为了传承一个道理,我们应该把圣贤的精神传下去,发展新的不要丢掉旧的。西安的大明宫里边的子承殿,作为一个西安人,我就觉得这个看不出来我们作为遗址或者文化传承的使人悟醒,不能只是建筑在展示,一定要在文化传承上面做工作。

    4.经济繁盛地区的城市规划,今天经济快速发展,出了问题就说我们发展太快了,但是古代也有快速发展的时期,虽然那个速度不能和今天的速度比,但是在当时时空下速度也是很快的,尤其京南地区发展那么繁盛,那里面也是有好多智慧的。古代的城市是不变的,经济放在镇上,城镇村是一个体系,城是一个文化环境,所以经济繁荣地区的经验有一条,经济秩序、文化秩序和山水秩序完美统一起来。汉口新城建设的时候人口汇集特别多,人多了以后就特别乱,就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就要进行人居环境建设。所以我们说中国人最高的理想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中国人都向往的地方,这是现实对理想城市的向往,这种模式不仅追求经济的繁荣,更有文化繁荣和风景秀丽的三者合一。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中国本土规划的一点浅显认识,从中可以看出本土规划家的理想与追求,他们是中国城市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创造者,正是他们的代代相守和创造,中国城市文化得以绵延不衰,把本土的规划的优秀经验传承下去,也离不开今天规划师的努力。我们尤不可请客忘记,建筑和都市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它的们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在民族优良的传统上发展起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