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产保护的认知与实践--傅晶
傅晶: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各位同学们上午好,今天参加建筑学会的年会,在座的各位也都是建筑学背景的人士,所以今天在这里想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之间的交集问题,题目是建筑遗产保护的认知与实践。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关于建筑遗产的界定问题,对它要有一个认知,其实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跟建筑设计领域看起来好像不是太有交集,但实际上在中国以及世界遗产保护体系里面建筑遗产是占很大比重的。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来肯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以及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古建筑是占了大部分,古墓葬和石窟寺也是建筑,包括这里已经写了近现代代表性建筑都是跟建筑相关的。同时古遗址里面绝大部分也是跟建筑有关的,比如说这里有居住址,包括园林的一些遗址,包括长城是大型工程遗址,还有古代城市的遗址,包括手工业遗址。旧石器古人类遗址,这种穴居的方式也是古遗址的起源。古建筑大家熟悉的宫殿村落,石窟寺跟建筑密切相关,建筑史许多珍贵的古代资料来源都来源于石窟寺,洞窟形制以及壁画反映的历史信息。铁狮子跟建筑不是很有关联,但是有一些手工业作坊遗址也是跟建筑有密切关联的。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里规定,关于历史建筑的定义,是指没有公布为刚才列举保护单位,仍然也是保护的对象,被命名为历史建筑保护级别和层次。同时对于一些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而且能够完整体现一些传统格局的风貌区域叫历史文化街区,也是跟建筑有关的。 从《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大家可以从详细阐述发现都跟建筑有密切关联。从世界遗产保护咨询机构提供的现在已经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分类来看,14类除了3类现在是跟建筑不直接相关,其它的这几类都是跟建筑相关的。可见从中国和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类型归纳都反映出一个倾向,我们把它作为文化遗产的对象是反映了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上古人智慧结晶的物证,绝大部分属于建筑遗产或者建筑遗产不可分割的。我们今天走在一起都是因为建筑,建筑在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突出的地位,它们揭示出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程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地理气侯与区域下人类与自然间的关联方世玉影响程度。所以说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历程的主要价值载体,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因为作为一个具有建筑学学习背景的人员,我们也跟建筑师一样持续地思考,因为现在包括之前建筑师一直在思考本土建筑的问题、如何创新的问题等等,它事实上跟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史有密切关联的,我们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历程做出梳理,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建筑师和规划师事实上很早就跟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相关的。同时,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是来源于人们对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反思,是与这些反思直接相关的,尤其在人类社会经历重大变动的时期,比如说建筑遗产保护的起源跟几个重大的人类文明的变化,尤其是欧洲,因为保护事实上早期起源于欧洲的,它跟三个时期有关,一个是文艺复兴,也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那么它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欧洲中世纪神权通知向近代人文精神社会转化时期。然后是启蒙运动,出现了对史实性的感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 我们从漫长的农业文明或者游牧民文明时期 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很重大的发展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跟二十世纪的时候世界大战相关,两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资源历月、对于人类文化和谐发展进行反思,追求一种国际性的平衡。另外还有现在愈演愈烈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反思,这个发展阶段就是我们由现在的工业文明慢慢走向未来的某种文明。 刚才提到建筑界和文化遗产保护有非常有趣的关联,因为现在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早期的几份重要文件都是和建筑界有关,首先是1933年的《雅典宪章》,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现代建筑组织,在会上讨论以后又科布西耶整理出来的,首次提出了有理式价值建筑和地区保护问题,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这个宪章对有历史价值建筑和地区保护的提议仍然是要妥为保存不可以加以破坏,而且是以人为本的。第二份就是《威尼斯宪章》,是1964年公布的,也是由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的第二次国际会议公布的,这个文件里面就界定了建筑遗产保护的各个对象,它强调的不只是建筑作品,而且还有城市乡村这些环境,提出了我们至今仍然延用的保护的最基本原则。第三份是《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提出,它针对《雅典宪章》相关问题提出更新性观点,因为当时环境不同,对雅典宪章提出截然分区影响了城市动态性发展的观点,所以强调的是文物和历史遗产报尊和保护,而且专门提到城市见诸于设计是当一个建筑设计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它充分关注了真正的文化传统和一个活态的机理。第四份文件是1999年《北京宪章》,也就是国际 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提出了21实际的建筑学体系是广义建筑学,建筑学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到路,提出了建筑创作的思考点和出发点。通过前面的回顾,大家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两个相当原来就是紧密结合的。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文化多样性与建筑遗产保护主题,20—21世纪日益显著全球化趋势引发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也就是我今天想要强调的一个契合点,我们两个领域的契合点就是关注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需求。2001年文化多样性宣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提出了文化多样性事实上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我们应该以它为创作思考点和出发点,同时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该予以肯定和承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的结合,保护传承和创作革新的结合。从2005年又出台了更加进一步的《保护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公约》,建筑本身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这里提出了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这种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地域性建筑、中国本土建筑等等,这些多样性在人类各民族各文化表现形式独特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实践上的探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刚才各位老师也都讲了非常多不同类型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案例,所以它是没有一个通用的法则的,我们刚才说了,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从文化多样性切入,文化多样性在这里落实到遗产保护的关键性环节就是对价值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们是在前人研究引领下,针对当今的文明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和挑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技术路线,它可以应用在我们的保护和管理规划中。包括一些相关项目,比如说展示等等一些技术路线上。整个技术路线首先是价值的研究,然后落实到承载价值的载体上,接着是进行需求和目标分析,再就是应对措施,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应对措施,最后就是执行保障。 我们选择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作为案例,它在杭州,属于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类型属于文化景观类型,国保单位里面是没有园林这一类的遗产,只有在遗址里面会把圆明园作为一个园林遗址。但是世界遗产它属于文化景观类,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登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第一步落实研究它的遗产价值,有这么几个要点,第一它是景观设计典范,反映中国传统山水美学,是一个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文化史记,另外它在世界范围内是有影响力的,符合世界遗产的几套标准。第二步把价值落实到载体有六大要素支撑,整个景观设计有一个大的景观设计格局。做就是跟城市的关系仍然跟景观格局有关,还有两堤三岛的架构,西湖十景也就是中国恩传统景观设计非常著名的手法,反映了不同主题、不同意境、不同观赏视点和观赏美感。最后是它的丰富植被,因为作为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要素的一个集合。它的景观设计核心是庭园景观,也观赏视点和观赏视域的,我们通过对实景的整体观赏审美视域分析,可以分析出整个价值载体的范围是这个范围,也可以从分析图上看出来城市建设的影响对景观的威胁是非常突出的,这个等于是我们遗产价值面临得最突出的影响因素,我们的保护对策、规划对策与此相关。同时城市建设本身跟我们现代化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个案例体现了保护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压力,主要是控制城市发展方向有一些规划对策,通过科学分析根据景观需求,它不会突出三面云杉轮廓线,不会对它的价值产生影响,最低线有一个控制指标。整个规划技术路线从主要问题到规划措施,因为它在城市中要跟现代规划设计发展文件策略连接,还有法律法规的保障。 最后我们讲一下传承,我们对于建筑设计的实践提出的一个建议,参照我们保护历程中的探讨,以需求为思考点,现在的问蒙河文化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社会对我们提出的需求为一个思考点,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认为当代最值得关注的,这是一个切入点,认知遗产的价值及其表现作为创作的源泉,因为刚才提到了文化多样性是创造的源泉,通过传承途径可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