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胜在中国建筑理论的实践与发展论坛上致词
徐全胜: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这个分论坛的主题原来定的是我们的朱小地董事长,因为他上午国资委开会来不了了,我来发个言。首先代表朱董事长,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祝三院的各位同仁上午好,祝各位观众上午好,预祝这个三院交流分论坛成功。 这次分论坛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就是2012年建筑学会的年会,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我们已经开了五届,经过了10年的努力。三院交流算作学会的分论坛,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这个论坛的主题是建筑创作与BIM实践,应该说是一个非常热点的主题。除了建筑创作以外,BIM提供的是一种技术的手段,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感觉现在如果建筑师不谈谈BIM就很不时尚。前天我跟张院士做了一个交流,我跟我们的建筑创作的主编在一起,张院士实际上在咱们国内还是重量级的人物,在这个年龄段这么高的地位,还在一线从事创作,而且他在他的领域里面,他的风格上还是一个代表人物。他也知道咱们今天开这个三院的论坛,他跟我交流很有感触,他说三大院在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领域还是很高的地位。他说因为咱们自身还是获得了这个地位,三各院应该在建筑创作上还是有社会责任感,不仅三个公司,三个集团,下面很多院很多建筑师做了很多设计,国家也给了咱们这个机会,咱们也要有应有的社会责任。去引领、探索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道路。其实咱们三院也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相互的交流,虽然也是同台竞争,但是也是相互交流、研发。同时我们也是非常感谢咱们三院以外来的这些嘉宾,我们在这里分享我们的经验教训,跟大家一块分享,共同去研讨中国建筑创作的道路。 谈到BIM,北京院一直是采用一种按需的态度,如果需要我们就上,一直是这样。直到今年4月18日,这已经是2012年了,才开了全院的BIM动员大会。因为北京院长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的发展,我们希望公司的发展跟建筑行业相契合,公司的发展跟建筑师这个人群的特点相契合。所以大约在2002年和2003年,北京院为了进入市场也是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但是这个改革一直也是以专注于主业,就是建筑设计,甚至更窄一点,民用建筑设计这个主业为导向。同时,尊重建筑设计行业,建筑师人群的特点,我们建立了综合的工作室和单专业的工作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BIM一直也是说,如果建筑设计需要我们就做,当然过去没有BIM这个词,我们过去描述就是复杂体型的参数化设计。这样,当时刚进国内的时候,我们也有有兴趣的设计师,用它来做了山东的一个博物馆。在全国轰轰烈烈推BIM的时候,我们设计院其实没推。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创作项目,因为你用两维没法去解释了,我们还是采用了当时或者当代主流的技术,比如凤凰卫视,珠海歌剧院,当然还有一些合作的设计,深圳机场,包括当时的T3航站楼,都是局部采用了。当时我们的观点,两维过去手绘图都把楼盖起来了,三维是不是有必要?但是确实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做。包括我们的甘博士,他是结构的专家,他在绍兴体育中心里,把结构设计数据的流转通过结构、定位,同时把数据流转,返过来再形成一个建筑的造型。甘博士在BIM的I上做出了突出的研究,今年也在BIM大赛上获得了奖励。 我们今年4月18日推出BIM,就感觉它还是一次技术的革命,可能还会带来这个行业设计模式的变革。就像当年计算机绘图取代手绘图一样,当时大家也没有认为会很快或者怎么样。当时有一些资深的,甚至有一些有一定年龄的建筑设计室,他还是不屑于在电脑里画图的,他或者手绘草图,或者手绘施工图。当年不说草图,草图还有创意的,如果是偏工程的一个建筑师,当时如果能把图画得很漂亮,在设计院是很受人尊重的,针管笔淘汰鸭嘴笔还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墨蘸得是不是少也是一种技法。针管笔很多老先生不屑一顾,但是很快针管笔淘汰了鸭嘴笔,计算机也很快淘汰了这个手绘。BIM不仅仅是一个三维的画图,感觉还是一个工作模式的变革,也可能带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这样北京院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在 半年过去了,我们也是把现在BIM推的情况做了一个研究和汇总。就发现这个确实上了一个BIM的因素还是比较多,受限制的因素比较多。目前还没有做到全院所有部门都能够有一个项目四个专业都上,或者是立了项,因为项目的原因又停滞了。所以我们也是调整了这个思维模式、工作方法和要求,我们就是要求四个全上,就要求务实,对现在的两维设计确实需要上的,那就是一个建筑的真三维模型。但是建筑这个模型跟结构是能对上的,真实的建筑模型,加上我们的管线标准,对于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是有作用的。 我们把院的精力和财力放在建筑设计上,等会儿他们也会介绍中国移动,我参加了这次全国BIM大赛评选活动的评委,在那个上面听了他们的项目介绍,那个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就是在三维里面做设计,这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很多是后BIM,两维做完了三维上,两维画不出来的,三维倒成两维,那个能够在三维里面做设计也是一种飞跃,而且能够通过三维,达到了80%到90%,这个是很难得。三维建模你看可以,但是出成国标的施工图,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北京院也是吸取了现在跑得快的这几个大院的经验教训,做了这么一个调节。 邵总安排我做一个发言,应该不叫主题发言,是一个前言。因为我现在的角色也转换了,从建筑师变成总经理了,应该是给在座的各位建筑师搭一个平台。而且我也看了,后面这6个发言都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技术含量,他们是真正的讲创作,讲BIM了。我是给这6位的发言做一个前言,从建筑设计管理的角度去思考一下BIM是一个什么情况。 BIM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确实现在网络和云加在BIM上,还真是有可能做成达到设计模式的一种改变。而且我觉得现在的BIM还是面临着一个整合创新的主题。这是BIM的定义,实际上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建筑模型,就是B和M,还有一个就是I,数字信息集成。当然咱们现在畅想起来,或者很能够打动甲方和政府的,就是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实际上我觉得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建筑工程管理,我觉得这是BIM的几个关键词。咱们现实的世界就是三个世界,人的主观意识,在你脑子里,客观世界就是咱们的宇宙。当然,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还是能够做成无缝的连接,当然可能局部是有交叉。这在电影里应该已经做到了,最早像《黑客帝国》,然后就是《阿凡达》,再就是《盗梦空间》,其实BIM在当今社会上有的技术水到渠成。这是凤凰卫视,简单回忆一下BIM,理论上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建筑都会有它一一对应的BIM模型,理论上是这样。 理论上说,从设计到施工,建这个模型同时也建这个建筑,咱们不会做到这种程度,但是理论上说是可以的,而且理论上说如果做到这个东西,这个三维的模型可能跟现实建筑的一一对应还会有更大的价值产生。理论上每一个细节一一对应,构建、构造、产品、触摸、数字化信息和3D技术。实际上就是一个设计控制建筑产品的过程,iPhone只要在加利福尼亚设计就可以了,可以在中国的富士康去生产。但是确实建筑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实际设计是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小地董事长在2012年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作报告里他说,BIM是不是还是带来了这种革命的可能?是不是以BIM为平台的研究设计,有可能逐渐形成对这个建筑产业的一个引领,这个当然也是咱们设计师的一个比较。 理论上说我们不考虑这个市场的不正规情况,我们做的设计越深入、精细,信息量越大,我们的二次设计越少。因为这个在邵总的工作室已经体现了,因为邵总是我们全院BIM的总负责人,他也是研究最深的。他们用三维做设计之后,现在他们就认为应该用三维做设计,邵总的助手也来了,他们现在所有的设计都已经是三维了。我记得邵总在支持了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时候,引入了协同设计的工作方法。在那之后,邵总工作室全部已经协同设计了,没有单机画图了。在做完凤凰之后,这个工作室就已经在三维上设计了,由此带来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确实是超过两维设计的。我们的二次设计越少,对产品质量品质控制就越好,对投资控制就越好,对品质控制就越好,返过来获得效益的机会就越大,额度越大。 其实不光是BIM,在国外的设计师上,设计师所担的责任,他用的权利和设计费还是超过国内设计师的。当然建筑师国外职业的要求,是应该有这些责任的。国内虽然设计费低,但是责任也少,建筑设计的完成度也不高。这个理论上还是有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就是一点,三维出图如果实现不了,做起来也很难,这个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理论上是这样。 BIM实际上是面临整合,现在咱们一般BIM起步,至少北京院是这样,先从复杂体形的参数化设计开始,你不得不BIM,甚至原来都是结构建立了模型,算好之后,把二维平面图给建筑发图,当时的福田体育中心就是这样做的。逐渐过渡到全专业、全过程的3D设计,就是现在中国院做到了,待会儿中国移动信息港的会讲这个。确实在三维里做设计,而且三维里出图,这确实在目前来说还是挺难的,反正我只是听说过这一个项目做到了80%到90%的完成度。 但实际上缺的我觉得是协同设计,这实际上跟BIM没有关系。从Auto CAD软件一出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一点,就是协同。协同就是4个专业,5个专业在一张图上画图。北京院可能从2007年和2008年推,从软件到硬件上都是具备条件的。但是限于大家对过去工作方法的一种熟悉,这还是一个新的工作方法。实际真正做到协同设计的不到30%,但是如果做到协同设计,效率就已经提高了。但是咱们这个建筑设计行业,就是叫做在某些方面,或者咱们中国的情况是跟国际无缝对接的,甚至是引领。但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工作方法,我觉得这个协同设计这一课不补,你即使上了三维,还是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你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你只是一个笔,采用了先进的工具,还用老的工作方法来做,所以协同设计这是BIM需要补的一课。 数据继承就是一个I,Information,这个也是跟BIM没关系。只要是计算机画图,自动汇总的数据集成能够非常提高咱们的工作效率。甚至于现在甲方你如果提出这个东西来,他也会非常愿意给你钱。因为现在咱们跟甲方说我上BIM了,你多给点设计费吧,人家说你什么目的?他说我会更准确,更直观,你做设计就不应该有管线的碰撞,二维图就应该没问题,我不给你钱。如果说这个设计完了之后很自动的汇总工程量清单,所有的电线多长,管径、级别都有了,你一改我这个工程量清单就改,他肯定给你钱,这是数据集成做的事情。不同的软件建模都可以倒到一个平台上计算,而且咱们从建筑上改了管件的形状,相关的数据能跟上,而且计算也能跟上,这个数据集成是不得了的一个效率和一种方法,能够大大促进。 还有一个需要整合的,就是设计、建造、运营各阶段,供货商、施工方、使用方各方面共同来完成,就是共享的BIM模型。现在的BIM模型还很难共享,设计建一个,施工建一个。但是最终甲方如果要是全生命周期,如果甲方要用来物业的运营,这个竣工模型谁做?这还都是问题。这可能都是今后作为BIM这个领域,如果咱们要改这个工作方法,都是一整套的东西。BIM是一门开放的技术,北京院就认为,BIM还不是一个葵花宝典,在武林里我获得了,我就是东方不败。BIM毕竟牵扯的面还是太大了,就像当年的计算机,一个主板上谁的产品都能插,CPU有AMD的,也有英特尔的,内存是高士达的还是什么的,其实BIM应该还是一个全社会各行业按照共同的标准来做的一个事情。所以说,有赖于业内产业内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所以我也是倡导,至少三院之间有一种敞开的这种技术交流。当然就是现代和中国院吃点亏,因为你们全院推广得比较早。但是我想,因为它是一个行业新技术的出现,这种交流互补,应该对行业有好处,对咱们都有好处。而且信息的畅通,有效的使用已经具备了成果,反正北京院是支持资讯的有偿使用,人家非常恨中国的一点就是盗版,人家半天研发出来,我们拷一张盘拿回来不行,这个我们也是支持资讯的有偿使用,如果院内做了一套渡假酒店图非常精彩,你的构造和措施,如果其他所用,其他所也要给你钱,因为我们尊重这种知识的积累。 网络和云确实是让你不能够阻挡,网络实际上就把这些连接起来,包括传输、接收和共享网络。云虽然新鲜,但是大家也都在用了,云就是超级计算,能够和网络连接起来的网络超级计算模式。而且它描述得很好听,就是说在云上我们可以存储、计算,而且像开自来水和用电一样,可以用云的量。过去你在计算和数据量上也很难剂量,反正云提出这个来了,我把云集成在这儿,你要运算,是通过你的末端,末端就不用太强大了,而我听说中国院弄完中国移动就开始研究云计算了。因为你一台工作站好几万,上好几十个人,这样的话工作站再联网怎么做?所以云可能会带来一些咱们想像不到的问题,让存储和计算像用电一样方便的计量,起码在理论上提到了这一点。 这样我们小地董事长就谈到了,在BIM、云和网络的基础上,现在是不是有创新设计模式的可能?这也是在我们工作报告里写出来的。利用建筑和BIM建筑数字模型的关系,利用这三个技术,是不是可以建立数字建筑中心?是不是可以搭建一个开放的建筑工程,全程协同服务的平台,来控制建筑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理论上当前的软硬件技术是可以提供的,只是现在的话语权不是在咱们手里头。即使对建筑设计的主导,也是掌握在甲方手里。虽然咱们是建筑设计师技术,如果按照国家的要求,咱们国际创新、文化创新都是在建筑设计师手里头,但是建筑产品的话语权不是在咱们手里头。 我们想,既然咱们是这个行业的人,而且咱们也想今后一定的时间内还从事这个行业,咱们还得为这个行业获得更多话语权而努力。这样咱们就得去研发或者探讨这种新的工作模式。建筑设计其实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它应该是社会主流技术的一个集成。在BIM上应该也是这样,就是目前软硬件技术,如果说有足够宽的互联网,云存储、云计算,软件实际上Autodesk和Bently的软件当年已经做到了,用工程管理,就是你的服务器就是在你的设计院,给甲方一个VPN,他可以通过网络就来浏览你的服务器,而且把它的需求都在你的服务器上体现,包括文件的传输。最后Autodesk推出一个当代主流的,应该是项目管理软件,它叫数据集成,实际上是做的这个。可以把Excel、Word都整合在一起,在项目里有效的存储、更新、发送,全都可以。 这样搭建一个协同设计的平台,我觉得今后BIM必须是协同的,资讯交易的平台,建筑设计,大家都接在这个平台上去做,项目管理的平台,咱们自己的项目管理和工程的项目管理,产品交易的平台。为什么苹果能做到这么精细?它实际上就是设计师指定了产品,要不然达不到这么好精彩的程度。指定产品,其实也就控制了价格,这是早晚的事。产品交易平台、运营维护,如果这个平台能够传递下去,坚持运营就可以维护。所以这样所有各方,包括主管部门的审查,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这样就有一个建筑数字中心,这个应该是搭在设计院或者一个什么地方,这就是网盘,云计算、云存储的一个网站,加上软硬件集成。现在好像Office可以了,软件在服务器上,你去上,单机上就不用再装软件了,Autodesk至少可以做渲染,发送到他那里,它渲染完了再发给你,这个都应该能够达到。所有各方通过网络接入到数字建筑中心,各方在同一个BIM模型上工作,现在咱们争取做到建筑设计院之内5个专业,建筑结构等5个专业在BIM模型上做,今后实际上是能做到的。所有工程的各方在设计院的BIM模型上去做,通过协同的方法。 鉴于此,这个数字模型是咱们的,存在云应用中心,网络上专项设计、二次设计,包括施工方翻样,你给他设计一个层,能看到你的底图又不能改,理论上都可以,包括主管部门的报审,采购,项目管理。完成了这个BIM,或者你移交,或者你这个BIM模型永远可以放在设计院,就是跟网盘一样,只要有一个密码和帐号来了,之后再转给物业,理论上是能够做到的。将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各个环节全部整合在平台上,实现全程协同工作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设项目的参与各方,以项目为纽带,结成协同互动的关系,提高效率,减少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和内部消耗。 就是说我们按照BIM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像这些应该是能做到的,而且通过跟软件的提供方,实际他们很多软件加硬件,目前已经可以做到了。实际如果我们真实把BIM看作是当代建筑设计模式的一次革命的话,我觉得咱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去思考,而且希望大家一块去探讨这个问题。当然建筑的本质我们最终也是知道,它还是一个传统的设计行业,技术是实现的手段,随着时代的改变随时改变,但是永远不变的就是建筑师的创意,高迪那时候没有BIM,他就认为混凝土最大的优势比砖石有可塑性,只要你能制出膜来,这个建筑设计就能出来,包括珠海歌剧院实际上也是异曲同工,建筑的魅力可能就是不光要技术,最本质的核心,它的魅力还是在不变的建筑师创意。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