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里面的一些体会--- 朱文一

2012-10-25 17:40|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876| 评论: 0

摘要: 非常荣幸能够在建筑与理论这样一个论坛跟大家交流一下建筑创作里面的一些体会。这是一个建筑的论坛,我简单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这几年做的一个项目,从慢设计的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包括如何成为项目,我这儿要介绍的项 ...

    非常荣幸能够在建筑与理论这样一个论坛跟大家交流一下建筑创作里面的一些体会。这是一个建筑的论坛,我简单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这几年做的一个项目,从慢设计的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包括如何成为项目,我这儿要介绍的项目实际是清华大学大礼堂,原本没有这个项目,世界上原本没有路,人走多了就有了路。原本没有这个项目,是我自己有兴趣,因为本身也是清华的教师,所以在2006年就开始研究这个大礼堂。研究以后,当然就得给校长和书记呈上研究报告。到2009年的时候,学校把它变成了一个项目,所以2009年到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前清华大学大礼堂改造的项目就完成了。项目定位有很多研究,就是因为原来没有项目,所以可以敞开项目定位。因为清华大礼堂原来主要的功能是学生的活动、演出等等,要研究的话,也定位过档次高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可以敞开做,因为没有甲方。

    地段现场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我这儿把建筑师和他设计对象的关联分成三个层次,给自己做住宅的是最亲密的,因为建筑师给自己做,自己就是甲方,自己住的地方这是第一亲密关系。第二亲密关系是给自己所在的办公楼做,因为人们活着不光是要生活,还要工作,给自己所在的办公楼工作,这是第二个亲密的关系,就是工地非常近。第三亲密的就是给自己所在的单位,中国特色都有单位,大学也是校园,所以这个工地也是非常近。走路可能也就是10来分钟,骑自行车不到10分钟,开车就5分钟就能到的一个工地,所以比较深入的研究。

    历史文献研究,因为大礼堂今年是有91年的历史了,所以它应该是有很多故事的,在这方面的研究是2006年就开展,包括寻找大礼堂的图纸。当时这个设计时候的图纸,到今天也还没找到,还在找的过程中。实用功能的研究,就是刚才也都说到,因为大礼堂本身我这儿就是清华的老师,所以对大礼堂也使用过很多次了,去过很多次。在整个6年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还需要研究。最后2011年之后已经改造完成,还有使用跟踪。

    大礼堂的位置在清华大学中心的位置,在老区的中间。大礼堂的设计者是上世纪10年代耶鲁大学毕业的建筑师莫非,他很多项目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在美国并不一定出名,但是他大量的建筑在中国,从10年代开始,一直到40年代,实际上他曾经一度的总部,在中国的事务所是在上海外滩,设计了很多建筑,校园建筑尤其著名。清华大学的老校区,还有北京大学的老校区,广东一个学校的老校区也是他设计的。这是当时年仅28岁的清华的校长,他当时主持清华工作的时候请的莫非教授。这是当时1914年规划的图,就不展开说了。

    大礼堂的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应该说它是希腊和罗马的混合样式,是一个美国建筑师莫非参照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的规划,还有弗吉尼亚大学的主要建筑群,应该说是仿造或者说是借鉴弗吉尼亚大学的建筑群设计的清华的老校区。这是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奇访问清华大学,这是在大礼堂,这是改造前的情况做的演讲。成立了团队以后,2003年要成为项目先研究,先找寻资料,然后测绘,在2007年对大礼堂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应该说包括大礼堂的细部,还有各种重要建筑的立面,包括室内都有这个测绘。比如说地板是跟清华大学土木系搞结构的王教授合作,因为结构的鉴定对文化保护的修缮和改造非常重要,地板结构损坏,1976年地震以后,在地板下面支了很多砖垛子,为了加强它的强度,实际上砖垛子也快裂了。功能上的缺失,大礼堂作为一个观演空间,在演员准备的空间,后台和侧台都没有,舞台空间也是狭小,还有卫生间严重不足这样一些问题。在技术层面也有问题,比如说声学,大礼堂由于是一个穹顶的建筑,穹顶的建筑各位也知道,从西方的教堂演化过来的,所以在教堂里面肯定都学过建筑声学的都知道,唱歌是没问题的,非常好的,因为混响时间长。但是如果在教堂里面做报告,混响时间那么长的话就听不清。这个是百年声学难题,当时30年代,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物理学家,他研究过大礼堂的声学,也是他在30年代的时候开创了建筑声学的理论。他当时提出来研究声学,做报告肯定不太好。中间又改过很多次,始终不太理想。所以这次再要改造,这个声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舞台和观众厅的照明,拿现在观演空间的要求来看,那差得太多了。还有空调也没有,一般集中人流的地方,1200座,没有空调,没有人工通风的控制,现在新建的大厅是难以想像的。这是改造方案的研究,这是中间一些研究的过程,这个是在外立面一些破损的修补。这个大铜皮的顶盖,现在看着发黑,也是当时30年代末、40年代日本人占领北京以后轰炸,为了防止日本人的飞机很快就找着这个,因为原来是铜皮的,很亮,有反光。很亮以后会成为目标,所以当时清华的师生把它刷上沥青,实际上黑的沥青现在还没有完全褪掉。

    这是进行大礼堂方案确定以后,最后学校还是确定为学生活动的观演空间。最后前面我们探讨过,还可以做成国际交流的空间,那个就是档次高的了。最后当然确定还是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活动的空间确定以后,这是施工图,还有施工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到,这是施工前的,底下是施工后的。这是施工完了以后的情况,舞台向前伸出了3,舞台上面也搭建了看着像临时的舞台设备和机械,还设计了一块大概将近60平米的LED屏幕。这个也是让没有项目成为项目,因为这个是我们建议他要做一块屏幕,建议学校一定要做这样一个屏幕,因为现在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很多的演出都是通过电子文件做了以后来演出,但是光说这个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说到了一点,学校欣然接受,就是被命名为中国高校第一屏,高校里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高校里面的观演场所还没有一块相对固定的60平米的这么一个屏幕。这个屏幕是高校第一屏,这是可以的,所以这是让没有项目成为项目的又一个例子。

    这是现在改造完以后的,大家可以看座位,座位数实际上减少了,因为由于地板结构上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抗热和兼顾着需求,地板完全凿开了,这样把空调的座位下送风也都解决了。座位选的是紫色的,这是清华学校的颜色。这是一些对比图,上面是原来的情况,底下是后面的情况。为什么要说这个舞台机械?要让舞台机械做得看起来是临时的可以挪动的,看起来是这样。按照网络上的语言叫貌似固定的,但实际不是固定的。这是演出的情况,实际上做了两块LED屏,前面还有一个显示字幕的,在顶上还有一块。另外一个改进,由于地板严重的不符合规范,拆掉以后,所以在地板下面可以正好有空间,解决厕所的问题。所以在大礼堂地板的正中间下面,设计了三星级的厕所,考虑到学生使用的功能定位,解决了原来厕所只有两个蹲坑的惨状。这个是地板拆开以后的情况,结合地下室,还设计出了应该说是吐出来的一块门厅下面学生活动的一个空间,或者叫服务空间。楼梯间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因为要下到地下。但是基本上是按照原样,灰砖。对应门厅,本来就是艺术水平高的,艺术价值高的空间进行了复原。门都换了,但是是复原式的做法。对于周边这个是大礼堂的周边,也是尽可能的按照原来的模样,把一些设备隐藏在这个里面。

    2010年施工刚开始的时候,开挖的地方,在大礼堂的挖掘现场东北角出现了石头,而且是一个人工的有规则的石头。这个石头一出现以后,我这儿是高度关注,第一时间在20101月份冒着零下10几度的低温到了现场。到现场以后,我自己还拿不准,马上就把这件事报告给研究清华校园的一个老专家。原来老的基建处的处长,研究清华园的,清华周边,包括历史的老专家苗先生。他也是飞奔过来,一看后来又经过几天,有一个多月文史资料的核查,发现大礼堂当时莫非在1907年开始施工,1911年建成,在施工的过程中,这个大礼堂的位置选的,或者施工过程是一个野蛮施工的过程。实际上大礼堂东北角的墙体是压在了另外一段房子的基础上。经过考察,这个房子是清华园的前身,西春园,建立于康熙末年303年前,当时是300年前,主编《古今图书集成》的真正的总编撰他的住宅。为什么他的住宅在这儿呢?正好跟现在保留下来的清华园现在学校的办公室,原来康熙皇三子的住宅,康熙请了陈梦雷作为皇三子的老师,所以他不能住在皇三子的宫殿里面,他住在一墙之隔,就是现在大礼堂的位置。这样一个发现,把大礼堂的基础一下子往前推了300年。所以清华园的历史实际上是303年,而清华大学的历史是101年。这样一个建筑师,刚才说到在过程中还要设计和研究,所以经过研究以后,发现这个墙再往北边延伸,已经到了大礼堂的墙体里面,所以不能再挖了。挖到这里以后修改设计,在这一块专门的露出原来的土还有石头,因为已经被假设成陈梦雷的历史,所以现在的改造就得让开这样一个条石,同时又起到展示作用。所以在紧急情况下,修改了地面层的做法,地下室的防水什么全部都修改了。这一块的展示用的是玻璃,是连通的室外的,防水做到里面来了。右边的图是做完以后的情况,这个是玻璃,应该说在做大礼堂90年前建筑的改造里面,等于又发现了300年前的文物,一并的保护和展示出来。

    这是大礼堂2011年改造完成以后举办的各种活动,包括舞蹈、话剧、婚礼、音乐会、交响乐。还有我们在2011年举办的梁思成先生110年的会议,还有今年5月份,在清华大礼堂举办的普林斯勒奖与学生的对话,也是在大礼堂。920几号温家宝总理到清华大学也是选择大礼堂做的讲演,这是当时会场的情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礼堂刚才前面说到的几个问题,尤其是声学和舞台,还有就是照明,包括卫生间的缺乏等等问题,尤其是声学这方面,应该说是经受住了从做报告需要混响时间短,音乐会混响时间略长,还有到要求放电影,要求的混响时间更短这样不同的综合要求,都大体上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按照相对中等标准做的,不是按照专业的剧场来要求。所以按中等的要求来看,应该说它已经做到了现在我们说的有一类建筑叫多功能的建筑,应该说这个礼堂作为一个观演空间是完全做到了。

    我在这里就占用大家这些时间,对慢设计最后再多说一句,从前面的策划开始研究,到最后竣工6年时间。所以在6年时间内做了不到2000平米的房子,相对于30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平均20亿平方米的速度,现在总共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改革开放30年以来建设了大概有200多亿,一半的建筑,5千年文明加起来400多亿平方米。改革开放302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这么一种快速度来说,我这儿给各位交流的大礼堂的1000多平米的这么一个改造设计,算是一个慢设计,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