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见闻—王昀

2012-10-25 17:30|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979| 评论: 0

摘要: 特别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我看了一下,魏春雨老师因为是刚才讲了这个内容,原来是单老师说让我讲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跟魏老师也说你来讲一下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魏老师说我们两个不是重了吗?今天 ...

   特别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我看了一下,魏春雨老师因为是刚才讲了这个内容,原来是单老师说让我讲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跟魏老师也说你来讲一下威尼斯双年展的情况。魏老师说我们两个不是重了吗?今天魏老师说这样吧,魏老师讲个人作品,给我打电话说王老师你也讲讲个人作品。我给魏老师打电话问问,我们俩一聊,发现虽然都是去看的同一个双年展,可能视角多少不太一样,中午我们两个彻底沟通了一下。

    刚才听了魏老师的演讲以后,我发现确实不一样,魏老师可以讲他对这个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非常仔细,而且深入,给大家讲到了深刻的含义上。我实际上是做聚落研究的,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什么都看,看的都乱七八糟的。我给大家做一个汇报,是聚落式的,什么都有。我估计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是双年展去看过的也有,也可能很多朋友没有去看,有些朋友可能是从后面这一个来月期间,可能有的朋友准备去看。如果准备去看的朋友,一看说王昀讲的根本什么都不是,我面向的是今后这一个多月看不了的朋友,可能你们一看,双年展是这么一回事,有个大致的印象就可以了。接下来带大家走马观花的跟我看一下双年展,主要是这样一个目的。

    可以看到,威尼斯这个水城非常美丽,突然我看到马克思都出现了,所以我说赶快看看,这个威尼斯双年展,其实我感觉威尼斯这个水城还是特别有魅力的,那里面的空间,经过多年积淀下来的东西,有点像这次威尼斯双年展所呈现的共同基础也好,还有叫共同思想也好,反正翻译不太一样。我感觉确实这种丰富性,威尼斯实际上就有这样一种特别丰富的状态。

    大家可以看到,刚才魏老师也谈了一下,这是威尼斯岛,我们这个展馆基本上是在这个部分,这是军械库,这个地方是我们叫做国家馆区域,这个是主场馆区域,我大致是这么分了一下,具体是在这个位置。这个地方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中国馆很难去看得到,躲在一个小的端头,走到里面去基本上累到半死,所以我估计一般的人可能也不想过去看。想过去看的人都累了,所以刚才魏老师说我那个院里面摆了那些作品,感觉是艺术作品,实际上当地的那些游客,或者是去看展览的人走到那里以后发现,总算是有座椅了,就全坐上了。意大利电视台的人采访我的时候,看到背景给我拍了一个特写,问了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说你看看,你的作品上面坐了这么多人,你是不是对他们意见特别大?你是不是对他们很恨他们?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说不是,为什么不恨他们呢?因为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如果我是个艺术家,我肯定恨他们,他们太不尊重我的艺术作品了。但是我是建筑师,建筑师做的什么事?所有的东西是要被人用的,所以我说他们能把我这个东西当成座椅来看待的话,这是我的作品的成功,所以我乐见他们都坐在上面休息。从此以后,我那个作品上面据说坐满了人,现在天天好像也有很多人在那里坐着。走到最近端的地方,确实很累了。这是展场区域一,是一个很大的区域,这个地方是区域二。

    区域一基本上是一个主场馆,就是所有的一些所谓大腕,这种建筑师被邀请到这里面,就是这个长条的,大家可以看到。就是长条的部分,都是给大腕做展览的。这一部分是什么呢?就是国家单独馆,一个一个国家在这里面来展览的部分。我管它叫国家馆区域,这个里面唯一的其实有几个国家馆,一个就是中国的国家馆,还有就是边上有一个意大利国家馆,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国家馆在这个区域里面。可以看到,一过了桥是标识牌,这是街景,我是带大家游览式的看看,从这个地方,一过这个桥就开始可以往这里面走,走很远的路才进到主场馆区域。刚才看到那个照片就在这儿,从这个地方走过来,穿过大街,走过小巷,就到了这个长长的区域里面,长长的主场馆,刚才魏老师放的很多的都在这个里面,接着这么一个主场馆走过来,绕过去,中国馆是在这儿。不好说是被差别的那种感觉,因为我们是2003年和2004年才参加第一届双年展,加入到人家的双年展的组织行列里面,人家给你弄一个油库在里面展就不错了。想当初张永和老师在那里展览的时候,就在入口的地方,边上摆了几件东西,那个时候还没有馆。后来到了第二届,好像总算是进了院里了,所以我们应该是之后第四次参加,这是一个状况。所以说对中国建筑师们参加双年展的历程,其实还是蛮艰辛的。

    这个就是入口,第一个最长的地方,举行记者招待会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区域里面。从这个地方开始走,就特别特别长,厂房一层套一层的,主展区我看了一下,你要想把这个事全看清楚的话,没有半个月我估计挨个作品都读,天天在那里看是看不完的,看不懂的。我特别佩服我们的魏春雨老师,他去了那么几天,解读得很深刻。我看了半天,我就是大致分类了。普通建筑展览就是比如说展板式的,这个是一进门,贴着这样一个,上面是威尼斯,下面是现在特别红火的欧陆风格混合在一块,这个是吗?还是像这种跟汽车的停车场,我的理解是螺旋式的这样一种建筑,是比较理性的建筑,还是城市化的建筑?实际上提出了几个问题在里面。接着后面我的理解,就是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大家有这样回答的,还有通过照片形式回答的,还有做这么一个亭的,谁做的就不说了。拿了一堆明信片,上面印着威尼斯,中国是什么城市,香港是什么城市,有不同的回答,在墙上贴着这些多东西。

    这些我认为都是特别认真的建筑师,把模型堆在地上,还有通过这样的橱窗式的展示,有模型,有文献。你说这个每一个去解读也不太可能,大家感觉一个整体的轮廓,这个是魏老师放的。这个是主要的一个边上,这后面有一系列的对于剖面,我为什么拿这个,我今天想到我们的孔宇航教授最近做了一个《剖面的艺术》一本书,我专门把这个剖面,对于一个建筑不同时期,或者对于一个容器的理解,从剖面的角度来做。这个一看就是罗西的,这个是西扎的,对不同的建筑师作品做了一个剖面的介绍。这个展览其实都是很建筑的,基本上通过实体的模型,配合非常详细的图纸,不同的建筑师都是这样的,模型研究的过程,包括这样一个模型,整个的剖切的系列,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实际上还有这种历史的一种,刚才魏老师讲的这个,比如像一些相关性的和艺术上有一些关联性的装置性的回答。所有这个墙面有照片,有图纸,其实是跟我们现在所谓的对于建筑的一般展览的理解,我认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像这个展览的,不是说给你贴到墙上很多展板,很多文献打印出来,复印的,装到这一个个小的格子里面,做成一个桌子摆到上面。这个也很巧妙的,在里面不断的,这是所有复印的,有一大车放到这里。我估计预计几个月的时间大家来到这里来拿资料,通过把这些资料一张张拿回去进行解读。还有是这种对于历史性、文献性的这样一种分析,这是其中的一个建筑。对这个建筑师整个发展历程和世界上的关系,在墙上做了一个年表式的很详细的分析,这个地方有电视进行介绍,前面有这个模型,有这个图纸放在前面,能够进行展示。还有这种现代城市的一种设计,跟一些绘画上的这样一种比对的关系。比如说这个也很巧妙,这个实际上后面是一个门洞,前面做了一个拱形的古典的门的屏风一样,这是一个投影打在上面,到白天和晚上,你会感觉到通过这个门看到远处有一个世界的感觉,但是世界上不是,你一转过去的话,这后面是另外一个展厅。

    很多布置已经是建筑师在这儿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才艺,但是最后一句话,这个展览并不是给建筑师展示各自才艺的一个地方,而是要获得一个思想性的东西,这是我的一个理解。比如说这个模型,我一看这个,当时魏老师还说什么得奖的事,当时我一看,我说我们这个别说第三世界,我们那个展厅就属于第五世界。你发现什么不行呢?你说矫情来说跟人家也没法弄,银子不行。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件事是我们自己花钱,就是大量的国家展馆费恨不得都得让我们去掏。我们虽然是经济大国,但是好像不太像支持文化产业的样子,建筑学会说这个事情有点反动。但是确实是这样,我们建筑师一看了这个展览以后突然会发现,你是一个个体,跟人家一个国家在进行博弈,我们这个展厅唯一能比的就是埃及,我待会儿给大家看看埃及展馆的感觉,你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我们实际上第三世界我觉得还是对的。所以对中国馆的参与,我的一个印象就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经济地位,一定要先理解这一点。可能我们的商贸做得不错,但是一平均13亿的话到我们兜里了,实际上我们是靠13亿平均下来的GDP,去拿和人家一个国家GDP去比的感觉。一句话,有点打不过,但是没投降。这个是德梦龙做的展览,这个得花多少钱?我那36个盒子从北京运到威尼斯花了10几万人民币,别说这运费,还不说开箱费什么的,这些事都不能提了。

    这是瑞士的,你看人家的展览,我实际上一看展览,我数的都是钱,这个都花多少钱,就是这种感觉。先别说人家创意好不好,我就想这些模型运过去,这些展板,一个一个灯按上,底下这么多东西,这得多少钱,投降了。这个电子屏幕铺在地上,创意先别说,多少钱?你看这个模型,模型钱先别说了,我估计个人建筑师,或者说作为设计院什么的,这个设计院年收入千八万的可能还不行,不上亿的话,可能双年展这个事就免谈吧。这是接待中心,确实挺好的,就是一个膜的这种,做得很简单,在这个厂房里面。其实你看一个平台,在上面稍微的印了几个字,后面灯光一打特别有效果。我觉得意大利这个设计上,这方面还是挺巧妙的。

    这个中间是砖头,人家是真运来了这个砖头,真砖真瓦的在里面盖了个房子,印度建筑师我一想,这得多少钱,是一个建筑师,这是他的一个作品,摆得还是挺好。我重点有兴趣的,马里奥是一个光环境设计师,就在我们中国馆边上,那些建筑师做的东西,你感觉确实很深奥,有的时候确实看不懂,首先语言上面就没过关,看半谈没看懂。但是这个人我有点没看懂,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特意的推荐给在座的各位。它就是一个破厂房,这个有什么意思?也没有什么布展,但是他布展很有意思,当然政治意义,我也没看懂,他是利用自然光,把这个窗户,后面本来是个大窗户,他堵上了,在窗户上开了一个小洞,把天然的光线,比如早晨的光线引进来,照到前面这个上面,并不是用的是灯光,当然里面也有一些灯光。光环境跟这个展品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特别好。做了这么一个东西,感觉好像是一个大的坡道上去,但是实际上是把室外的光引进来做了这么一个装置。你看,有点像个小胡同似得,光和空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我这个特别感兴趣的,它就是这儿一个东西摆在这儿,是光环境的设计师。我会想到,因为我去看的时候就是几个时辰,早晨、中午、晚上、天阴的时候还是怎么样,室内的光是怎么变化的,其实这样一个小的装置。

    做了一个框子,里面摆了很多的瓶子,有人工光,有天然光,通过把那个窗户的口子设置到不同的形式,然后透过来的光不一样,造成一定的效果。所以你看,中间是一个暖的,这个地方是冷的光,这个是人工光,是通过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装置,让观者来体会到那种人工光和天然光等等这种光环境的变化,我认为特别巧。前面做了这么一个东西,把光引进来。特别耐人寻味,东西都不大。这个地方也是,你看一个人工光打进来,其实这个就是现场的一个破的角落,它在上面摆了两个瓶子,照下来一个光,然后把窗户拉出一个缝来,让自然光和这种人造光之间,有一种特别油画的特别凝重的一种气氛,这些都是我特别喜欢的。当然那些建筑师的作品我也喜欢,但是这个里面我最喜欢的实际上是这个作品。

    这个区域还有很多,回想到魏春雨老师讲的里面,一定要综合,我讲的只是一个部分,大家要综合起来。这是国家馆区域,是在这个地方。这个让我感觉有点像早期帝国主义强烈的感觉,特别棒,是一个公园里面盖的是一个一个房子,这一比咱们这个还总算不错,总算进屋了。刚才魏春雨老师讲中国的大国地位提高了,现在意大利今年实际上就跟中国馆商量,说你们中国馆可以挑个地方,这个油罐可以撤走,后来文化部的人商量,我们新挑一个地方得多少钱,又开始算帐了。

    这次我们去参展,文化部一共就给了100万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这两个月和三个月的房租还都不够。其实他们中展还掏了一部分钱,包括给我们看馆费的人的费用,其实都是我们建筑师付的。我那个作品,当时给我报,说你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当时想这服务不要白不要,我当时提了很多,我说我那是镜面的,每天要有人擦镜面,把它擦得亮亮的。最后结果一单子过来了,说擦镜面一天要多少钱,看馆一天多少钱,这36个要天天擦的话怎么样,钱就过来了。最后一算,付的看管费我是付的最高的,我说坏了,不擦了行不行?说脏,掉鸟粪。说不行,因为意大利人做事很严谨,说这个写上了,就按照这个开始收费了。所以大家以后参展的时候,千万别认为是占了便宜,我就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本来想占个便宜,结果吃了大亏了。

    这是瑞士馆,是国家馆,盖的房子,其实我认为看双年展,这里面有很多房子也很棒。这个砖头砌得都很棒,一面强都是压克力板,上面都是印刷的图片,仔细一看,都是瑞士的那些建筑做的,一句话,看不完。这些都非常精美,每一个建筑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所以我在想,双年展这么丰厚的一个内容,有多少人能够认真的把它解读下来这件事?其实我有时候挺怀疑的,当然也可能有人特别,像我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像这个就是一个展厅的四周摆几个椅子,也是一个展馆。

    委内瑞拉馆,这个建筑很棒。这里面芬兰人民还是热爱自然的,这里面有些树木。总之看起来,感觉这个建筑是谁做的?没想出来,不像是阿尔托做的。一比这个建筑比那个展品好多了,展品我就不提了,没看懂,看着这个建筑还不错。

    这是日本馆,实际上做的就是灾后建筑能干什么,实际上是这样一个主题馆。这是当时展馆的情况,刚才魏老师已经放了,非常多的人在里面,这些人就是建筑师站在那里,就是等着这个记者来采访,他们一一的解答问题。确实气氛比较凝重,有点凝重的感觉。包括后面那个画选的,那个阴天,阴云密布的感觉,不太阳光。

    韩国馆我是感觉跟日本馆有点像,门口有一堆人给你盛米酒什么的,进去每人喝点饮料。我感觉和日本馆其实布展形式上有点雷同,比较喜欢自然的。每次我进去一看,都不想了,走到这儿的时候根本就不想了,为什么呢?想也没用了,就想不起来了,钱的事已经都忘了,剩下的就想,算了,赶快回国算了,就准备回家了,他们建筑师可能都很有钱。

    加拿大馆,全是木头,这得多少钱运过来?把这个木头搭成像个城市一样,塞满了木头,我在想光这运费,人民币还不得是几十万,三五十万。展品没什么东西,就在这个上面摆几个,全堆起来,造气氛很像。说句实在话,没看懂,看半天真是没看懂,不知道要干什么。可能是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盛产木材,有点那种感觉。全是好木头,热爱自然,把自然都毁了搬这儿来了。

    澳大利亚馆很好,很轻松,这里面有一个人跟我聊了半天,他就说他是做生活保障的,就是给老年人做的,做了一些这种。我觉得这个事还有点意思,馆还是不错,也是这样的,其实就跟咱们国内普通做建筑展是一样的,很多建筑师参展,一个人负责一块地方。就这个人,他就在这儿站着,一来人,他就给我发名片说我叫什么名字,给我讲一遍这个东西。说这是怎么回事,怎么照顾老人什么,很有意思。

    服务设施给大家看看,这里卖书的,喝咖啡的,既然大家没去,这也挺好。墙面、地面融为一体,全是画的,画也可以。确实进来以后,让你放松一下,跟那个建筑,特认真的那种感觉产生强烈对比,这个感觉这个设计特不认真。就跟我讲这个东西也是,特不认真的,魏老师是特认真的解释了威尼斯双年展,我是属于那个特不认真的去讲解了一次威尼斯。所以说两个人加在一块正好。这是街上喝咖啡的状态。

    英国馆,大英帝国的,这是人家正经的馆,这人家设计师做的,里面展了很多的内容,没看懂。唯一看懂的就是这个,有一个中国的项目,做了一张清明上河图的长卷,我觉得这个可以,以后我们表现图可以这样的,卷起来给甲方看,一张不过瘾展开,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方式可能是在座的朋友会用得上的,色彩很英国,这种绿颜色,清明上河图,很长,很费劲。

    法国馆,大投影,大的地面,大尺度制作,花了不少钱,贴了一屋子,投影,小模型,大模型,看这个箱子,我一看到,我说这一个箱子差不多7千人民币,都不止。大的投影,这个模型真是花了非常大的心思,不是说我们在座的我们这次参展的几位建筑师没花心思,确实是,就是制作上面投降了,真是投降了。这个投影,魏春雨老师调那个投影费了好大的劲,在意大利邵总租车,起重的车一天是人民币一万块钱,他租了一个星期,我都崩溃了,我工作室要倒闭了。

    美国馆,这么一个小房子,一进来,就是刚才魏老师讲的那个,门口有一个美女引路。这事很有意思,我认为更有意思的,你看看美国式的,民主式的,游人坐到门口,围一堆小孩,在那里讲,有点布道的感觉,这个好像有点像对我们大学教育有所批判,中国式的大学教育一个人,老师在上面讲,人家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一大堆人围在那里,一个老哥在那里讲的津津有味的,问问题,假装搞得很民主。

    乌拉圭,没想到乌拉圭馆不错,展览做得也很好。奥地利,这个怎么就叫共同的基础了?我也没搞懂。这是一个镜子,一个人起来了,碰到脑袋下来了,这个空间很小,只有这么宽,这是一个镜子,反映城市的镜像还是什么的,没看懂。

    颁奖会场,这个和设计有关,我那天去还没颁奖,魏老师去已经颁了,没颁奖之前制的膜结构,做得都很简洁,有点想到美院后面那个,后面有这么一个大棚支着。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公园里面的活动。

    以色列馆,我突然感觉,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以色列的朋友,说错了你们别介意。卖东西,一层是卖货的人,他们做了很多小物件,每个都卖,我说拿两个不行,什么两个欧,三个欧的什么,有杯子,还有做的各种小本子什么的。每一个展台上面,我以为是展品呢,不是,卖钱的。你看这个,这全是卖的,全是标着价的,我感觉这一招挺好。这个咱们中国馆没想明白,中国馆都是免费的,人家想明白这件事了,卖货。这是一楼,很多人在这儿买,我觉得这个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把展览办得不仅要假装输送点文化,更重要的是赚了点银子。二层是展览,展览就不说了,我也没看懂。

    罗马尼亚馆,也挺有意思,把传统的一个邮政上面用的钢印,在每一个台子上面放上了,然后进门给你一张纸,有一个蜡纸,两个叠在一块,上面一压,把钢印压到纸上面,你就高兴了还是怎么样,就获得了共同基础了呢?没看懂。还有一些语录,还有一些书,确实也没看懂。

    塞尔维亚馆,这个也特别好,我刚才跟魏老师讲的,就是你进去以后,这样一个大的桌子,你在上面敲,一大堆人乱敲,可能就共同的造一个什么音乐感觉的东西,这个可能有共同的基础,这些人都在敲。敲的时候我看了一下,底下是这个东西,我钻到底下拍了一张。

    希腊馆特别认真,特别正经,就是展出建筑的模型,感觉做得特别累。我在这里荣幸的遇见的我们的魏春雨老师,我们俩转了半天,在这儿见了一面。这里围了特别多的人,这得多少钱啊?希腊都快破产的一个国家了,拿这么多,我看这个国家还没破产,它肯定有钱,藏起来了。我们这么富,救济他们了以后,东西都没有,这无疑是拿中国的救助款去办的这个展览。

    我们唯一能比的和埃及有一拼,人家这也是正经拿砖砌的,我一想工人在里面这么做,这么砌砖也是很多钱的。跟印度有一拼,埃及和印度弄一堆砖,盖房子什么的,我发现文明古国可能都愿意干这个事,体现我们的建造技术特牛。你看人家这个太酷了,灯光的感觉和我们中国馆有点像,我当时找到了一种感觉,认同感,太好了,第三世界国家,就是朋友和兄弟。

    俄罗斯馆,不太起眼,刚才魏老师放的,我认为是除了那个灯光的作品,就是俄罗斯馆的这个作品,这两个是我这次展览会展馆最喜欢的。除了这两个之外,我唯一喜欢的就是我们中国馆,但是我太喜欢了,所以说刚才跟魏老师说,我都不想放了,所以说魏老师放了,我也挺高兴。我再强调一下,俄罗斯馆这是一层入口,有很多的墙面都抠小眼,你往里面一看,每个人都在那里窥视,使劲一窥是什么?就是刚才讲的很多记忆的图片,平面图,看不过来。我都不知道这顶上这几个里面有没有东西,多高里面有东西,在这里头还有东西,肯定看不见了。我们现在讲信息社会,可能带着新的可能性。包括壁画,包括其他很多的文字上,我们将来是不是还要有书,这件事我都很怀疑了。可能这一本书全印着二维码,你回家一打开一照全有东西了。一扫描,里面的信息大大的。这个很牛,万神庙,这个太漂亮了,用新的一种解释方式做了这么一个东西,我觉得这个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照明的,还有这个,还有我们中国馆,这三个馆我认为是最好的。看看这里人头鼎沸,当然我们中国馆没有这么多人,但是我认为它也是最好的。

    我和魏老师这个结合起来,或许是有点接近双年展的真相,但也可能根本就不是,希望大家有机会自己去看一看。机票现在往返是一万元人民币,住宿有便宜的有不便宜的,不便宜的基本上是一天800块钱人民币,1千左右。便宜的五六百块钱,三四百块钱,两个人住可能就便宜点,四五百块钱。去看看其实挺好的,双年展无所谓,看看威尼斯什么的转一转,门票25欧,200块钱人民币,人民币很值钱现在,一点不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