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居与住宅品质学术报告—鲍家声

2012-10-25 17:00|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1124| 评论: 0

摘要: 我们的主题是生态人居与住宅品质,我的题目是三层意思,一个是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意思,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讨论的就是人居环境,最后突出到我是个建筑师,落实到我们怎么搞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 ...

    我们的主题是生态人居与住宅品质,我的题目是三层意思,一个是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意思,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讨论的就是人居环境,最后突出到我是个建筑师,落实到我们怎么搞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设,我的看法就是这两个还是有区别的。

    第二,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第三,我们规划设计怎么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从事我们的规划设计。就是谈一些想法和交流。

    第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设。绿色建设现在大家都很熟悉了,关键现在是怎么实践的。我想绿色建设应该起源是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就带来能源的危机,就想办法怎么解决能源,建筑是消耗能源的大户,基础就提出节能,就产生了节能建筑,就继续发展就叫绿色建设,所以这个思路可能是这么一个思路,这是我的理解。

    同时也发现环境污染。春天应该是鸟语花香,结果我们的春天鸟也不鸣了,花也不香了,地球就变了,主要是科技的发达,花费用了很多,草都长不起来,都毒死了,所以就没有鸟语花香,就引申了环境污染,就提倡绿色运动。在这个运动下因此提出绿色食品,甚至还有绿色服装,衣服不要穿动物皮的,要穿植物的,我们中国的丝绸最好,棉的最好,包括口子,用树的果实做钮扣,这就是现在的生态服装。这是第二个绿色建设的理念。

    大气变暖了,冰川融化了,人类受到生态危机,1998年东京议定书减排要求签订以后有了减排任务,就是怎么降低二氧化碳,所以就产生了低碳建筑。由节能建筑到生态建筑,到健康建筑,低碳建筑。

    究竟绿色建设的内涵是什么,说法几十种都有。我认为各个国家也不完全一样,日本对绿色建设是怎么理解的,它就叫环境共生建筑,它的内涵就是三个方面,低环境冲击,对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少。碰地球要轻轻的碰,不要把地球搞得千疮百孔。

    第二,自然调和,和自然要保持友好。

    第三,舒适性,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美国的绿色建设是这样的,从建筑材料的生产一直到房子的维修拆除,整个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同时有一个很好的居住质量。他最关心四个方面,一个是水的质量,第二是能源,大气的环境,包括空气。第三,材料资源,第四排出的废弃物要少。

    加拿大开了一个绿色建设会议,关注十项内容,包括基地和周边环境怎么保护它,能源,空气质量的问题,还有经济等等,各个国家理解都不是一样。

    台湾制定了一个绿色建设标准,我们人造环境,包括建立城市,建造房子,都要求自然资源,自然的水,土地,能源,资源,森林,用最少造人造环境,但是产生的二氧化碳,固体废弃物,噪声最少,这就是绿色建设。

    共同点都是着眼于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冲击,保持生态的稳定,这是共同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地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荷和影响。

    第二,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我今天要讲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建筑,我们要建设和谐家园,单有绿色建设是不能完全和谐的,绿色建设,生态人居主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真正做到和谐家园,我觉得只有自然的和谐还不行,你社会不和谐不行。

    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了要求我们产生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怎么由来的,1987年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共同的未来这里面,研究发展大会上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87年提出以后,1988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多维的发展,一直到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这是第一个里程碑。

    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第二次世界人居会议上,讨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始应用于建筑,所以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因此我觉得我们要建设和谐家园,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可能涵盖了绿色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更全面了。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环境层面,就是怎么样保持生态的可持续。

    第二,社会层面,怎么样保持社会可持续,社会获得稳定,稳定才能发展,才能可持续。

    第三,经济层面,经济上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是核心的。所以这样就要求人在发展过程中要讲究经济,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生态安全,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提高,是一个和谐人居环境,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经济要发展,贫穷了不行,生态要安全,社会要公平,离开前面两个它就不能行。绿色建设它是源于环境保护,但是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对后代人的需要其需求能够构成威胁。我们这代要满足下一代,这只是个时间的尺度,今天和明天,这一代和后一代,另外还有一个空间尺度这个定义没有包含进去,特定区域的需求要不危害和不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淮河经过安徽到江苏,安徽要经济发展,最后水排到淮河,最后水不能吃,这就是特地区域,地区之间就是怎么保持,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一个是时间的观念,一个是空间的观念。

    因此我觉得可持续发展有几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个是公平原则,就是社会的公平,对资源占有的公平,美国占有全世界资源的80%,这是不公平的。我们现在国家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3,实际上看起来水平很高了,每家平均一个人有两个房间了,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房子,这贫困差别太大,这也是不公平。我们和谐家园要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就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你一定要有一定的限制,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制就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另外就是高效性,共同性。

    21世纪的建筑怎么样走向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满足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要求。绿色建设是源于环境保护,着力关注人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提倡可持续性的人居环境,更能够涵盖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真正内涵。

    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人居环境包括广义的,村镇,城市,都属于我们的人居环境,都需要自然资源,最后造出来的人居环境应该达到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绿色建设在生态可持续方面完全达到要求了,但是在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还是不够的。

    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首先是人类住区,人类的定居地,发生有组织的人类活动的地点,各种人类活动过程的综合体,就是这个人类住区。

    人类住区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人,人是主体,以人为核心。

    第二,社会,我们人是社会的人,人跟人之间要有一个组织方式,这就是生活文明。

    第三,自然。

    第四,建筑物。

    第五,建设设施,包括车站,飞机场,交通,排水管道。

    因此人类住区包括五个因素。不仅仅是建筑,建筑只是其中一个,要建设和谐家园,还要在这些方面努力。

    北京7·21暴雨,死了70几个人,反思一下为什么,城市排水的问题没有搞好,要反思。我们现在排水都是快速,迅速排水,集中排水,要改变过来,反其道而行之,要改变成就地截流,要把水渠成在这个里面。

    人类住区建设的构成,人类住区不管建房子还是开发区,还是搞城市,都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挖出来一块空间,利用自然条件来盖楼。我们人造环境都是取之于自然的。我们人造环境一开始就是破坏自然,就是在人造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间,它是不断的破坏自然环境的过程。我们要开山,采石,挖土和烧砖,砍伐,这都是破坏自然。

    200年来,我们文明建设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变迁中的人居环境,地球是我们一个共同的家,但是最集中的就是城市,中国是51%的人居住在城市了。

    土地,耕地,是生存的命脉。我们国家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16.8%18.6%,将近20%的土地退化了。

    水,全世界有43个城市缺水,北京的水为什么要南水北调,地下水越打越深了,现在将近1000的地下水了。我们的黄河现在变成母亲河,现在变成季节河了。

    生物的品种减少速度越来越高,一百万年到三百万年,是每300年灭一种。到20世纪以前,50年毁灭一种,现在是一年要灭一种了。所以这是生态。气候更不用说了,现在温度升高了,臭氧层有空洞了。

    城市的变迁城市病,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垃圾,固体垃圾以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在增加,造成污染。我们有30%的人是在有噪声的环境下工作的,有40%的居民是在有噪声的环境下生活的。现在随着城市的进程,产生新的棚户区。

    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目标,总的就是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中国在194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合理的人居环境。人类要有利于工作,方便人的生活,这就是以为核心的。要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者都可持续的人造建筑环境。要做到人与自然协调的人造建筑环境。

    我们建筑师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什么,一个在建造和谐人居环境我们有重大的历史任务,1976年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指出,人类居住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条件是全面满足就业,住房,卫生服务,教育和娱乐等基本需求的先决条件。

    我们建筑师,规划师要承担这个挑战,设计观念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建筑师需要认识时代,认识建筑,既是建造物质文明,但是也是破坏环境,要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整体的利益,关心时代的根本问题,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自己规划设计教学里面,作为根本的首要的,时时事事规划设计都要作为他的指导思想,构思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要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规划设计人居环境,我提出几个看法。要加强整体型的多维的思维。我们做任何建筑规划的时候,要把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角度,要考虑这些方面。

    规划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要思考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如果不重视整体,不具有整体的城市观就不了解这个世界,就不能全面了解我们建筑到底应该怎么搞。

    第二,层级思维,维持各个内部协调的问题。规划设计是上下左右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满足当代的需要,也不要为下一代造成危害。

    第三,生态思维,应该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本身包括四个原则,一个是整体原则,第二个协调,上下左右关系。第三,循环,尽可能把有些要素循环的运用。最后是再生。

    第四,开放思维,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开放的建筑体系。我们要建立开放的物质体系,开放的空间体系,开放的决策体系,开放的建造体系,开放的投资体系。可变的空间体系就是个开放体系,就是自己可以调整的。设计师不能单独的设计一栋建筑,应该让使用者去决策,这样的话他一定很满意,他按照自己的心愿建设自己的家园,他能不满意吗。建造体系一部分专家决策的,一部分使用者决策。

    第五,自然化原则。建筑师要向自然学习。

    第六,地域性原则。

    第七,高效原则。就是减少资源,减少能量,重复利用,包括变化场地,旧的道路能不能用。

    第八,以被动式规划设计为优先原则。

    第九,动态原则。

    第十,规划设计学科交叉性团队工作。

    这是一个科教园,这个工程从自然领域研究它的地理特点,研究它的气候土壤,这是附近的矿产。我们把河流都保留了,把这一部分的塌陷区规划成城市主要的积水的地方,变成了公园。拆迁户就近安排,不要造成社会矛盾,考虑了社会公平。

    这一个大学,从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当地的文化,我们安徽的书院是很多的,我们把现代大学称为现代书院。

    这个是新四军纪念馆,叶挺就在这里,这都是皖南山地。这些都是它原来的纪念地,整个地形都是山地,真的平地很少。这个馆址在地里,后来我们说能不能不要占田地,我们就看了,选了这个地方。设计的时候尽量少碰我们地球,预定是都给它绿化,也是个梯田。基本上顺着山坡上去的,这个博物馆没有用空调,运用自然的采光和通风,乡村本身的温度就相对低一点。这是建好的情况。

    这是90年代搞的扬州生态小区,北面有一条水,所有的布置都是计算机模拟的,背面是高地,这个水保留,北风就搭掉了,太阳能和屋顶一体化的,把太阳能变成一个整齐的美观的亮点,也是一个造型的因素。停车场是做在绿地底下,保证地下室还是自然照明,是阳光照到地下事里去,节省能源。这个是覆土建筑,节省土地。好,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