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居环境营造艺术学初探—戎安
我简单把中央美术学院介绍一下。中央美术学院早期是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现代教育起始点的时候他有一个深刻的思考,西方有传统,中国有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儒教基础上,西方的文化传统在经教的基础上,中国要打倒孔家店,反封建,进入现代社会,就要学西方,西方文化基础还是在基督教,中国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怎么办,能不能进入到现代?我们又要反对传统的东西,怎么办? 当时有一批知识分子就在思考,就提出了一个以美学,美誉代宗教,使中国社会文化进入到现代文明这么一个启蒙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以后又和建安鲁艺以后合校以后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徐悲鸿,蔡元培两个老先生留下来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字是毛主席亲笔御书。 在这个过程中间,中国的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艺术发展,在中国艺术史上,中央美术学院很多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件在历史上都留下了记载。 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它是中国的文化形象,外国的领导人,外国艺术家,名人,社会名流来了都要看中央美术学院,就提出你们怎么专业这么少,我们美院的老师说传统的国画,油画,雕塑都有,没问题,人家就摇头,实际上和世界上已经脱轨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学校领导到全世界去考察,考察回来以后就发现,世界已经改变了,大多数都是和现代生活,和现代发展结合起来,是设计专业。在这个基础上从80年代开始转变了。 我们今年是建筑学院10周年,已经开始诞生以后变成10岁的孩子了,但还是很年轻。同时在去年我们在学科调整的时候,我们完成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得到了国家的标准,我们虽然10岁,但是我们基本上四肢长全了。 学校本身从艺术和美术的角度来说是很有分量的。学校在建校的初期,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要为共和国造型,它的艺术活动和共和国的发展和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新的制度,和现代的发展要结合起来。包括我们的货币,我们的人民币,还有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口号,我原来在别的学校评估就是大家来造价,来完成评估。我们学校提出这么一个口号,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个提得非常高,也符合刚开始建美术学院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社会责任感。 在一些国家大的事件中间,美院一直在参加前面是奥运地铁,还有世博会一系列的东西上,我们为国家做一些形象化,代表国家形象化的一些活动,一些艺术活动。 798是在美院下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慢慢长大变成现在的状态,它现在已经变成国策了,叫文化产业。实际上中央美术学院在这些地方还是为国家做了很多的事。 (英语)和雅典学院有深刻的关系,雅典学院就叫雅典(英语),我们现在的大学都是大楼,大学非大楼也,当时也不是什么大师,就是连衣服都不穿的人包着一些布在丛林里讨论人类的现象,人类的思想,讨论人类发展,讨论人类的智慧,讨论真理。这样就讨论中央美院得了(英语)这么一个角色,在这个环境里我们要讨论社会的文明朝什么地方去发展,艺术代表了文明集约的现象。 我们自己认为,在这片园地研究新的东西,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拉菲尔这幅花很意思,但是它反映了希腊学院的特点,所有坐在地下的人不是想像的人,而是在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中间一些重要的人物,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等,他们在一起深思,在一起辩论。 那个时候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他们不是专家,他们往往是全才,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艺,这些技,只是一个表现,关键是人思考是一个宇宙的关系,需要的时候他可以用技和艺表现某个方面的东西,他们可以是建筑架,可以是雕塑家。到社会发展到启蒙的时期,到工业革命早期的时候,社会开始进入现代科学社会,奠定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产生了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利益为最大化的,跟资本主义同生的还有工人阶级,它们两个是绑在一起出现的。 我们的建筑从传统的解决宇宙关系,人和宇宙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中间,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工业的工具,或者工业的一个产品。 在这样的一种讨论中间,和我们国家的教育有关,我们国家在近现代建筑引进的过程中间,对接了西方在启蒙以后整个时期的教育体系,从它一来,它带有很强烈的科学性,带来了很多工业性的倾向,包括审美体系。 在讨论我们中央美院重新产生建筑学的时候,我们要回归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是进一步和工业对接,还是我们另外找一条道路,还是去重新考虑,这是我们的想法。我们就想能不能我们不要直接走200年,而是要复兴到雅典时期,这个时候开始提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变成国际上大的走向,甚至现在提地球的可持续性,人类的可持续性的问题。 我们想用什么基础来建构一个新的学校,这边是生态的人居学和环境美学为基础,它俩还原成生态美学,用美学理论支持我们的营造学的发展,形成生态人居环境,这样一个逻辑框架。 同时我们又考证它是否能够跟现代社会的最前沿的发展,21世纪的发展能够结合在一起,21世纪有两个重要的体系,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和人类文明可持续性之间是有矛盾的。 我们重点还是做文化艺术系统,我站在一个生态的角度,来讨论我们这个学校发展的特色,毕竟我们还是个学院。 艺术本身和创作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艺术的价值观念可以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就是理性思维核心价值观,在理性周围还有一个知觉灵感感性思维的价值观,最后它形成一个价值体系,是系统集成的创意的思维价值体系,变成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科学不同方法的整合。 过去有一句话,自然科学的因此方法是一种分析式的方法,它会把一些学科整合到一起。把一种对学科的认识就形成了我们对学生培养的一个结构,一个目标,要培养两创人才,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创造能力。 第二两条准线,我的学生应该具备两种能力,一种就是他的艺术审美能力,第二就是科学态度技术能力。 第三,三个基础平台,专业技术转台和专业平台,基础转台。 第四,一体两翼,教育一定是主体,欧洲的高等教育研究和合成一体的,它应该是一体两翼,左边是科学研究,右边是为服务。十八大以后将会出现这样一个格局,教育与科学结合起来,它就是完全跟欧洲最先进的大学体系结合起来。这样就形成我们学科之间的关系,基础部分要有一个宽厚的学术基础,我们学生的素质很好,老师就受益,把学技术能力和艺术创造,艺术能力整合成他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有些科学基础部分,包括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学做成我们的基础,我们学科之间不要像过去都是条框划分的,要有一个大的地盘,形成我们的各个体系。 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些研究是很小的,这是从02年开始做的课题,当时我们和大的院校一起做的课题,清华他们力量很大,我们做不了。02年我们找了一个小农村,做农村研究,在03年参加了国际双年展,得了奖。人家就认为中国人考虑宏大问题的时候,你们怎么跑那去了。在03年我们又拿到德国去以后,带了三个题目,一个是三峡,让人家给赶下来了,三峡国际上不认可。第二个正在讲奥运,但是他们讲的人们都知道了。就是讲小农村特别感兴趣,他们说你是天方夜谭,04年就开始讨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我们做了北京几十个农村,当时跟北京规划院王总一起,他正准备编制新农村编制条例,我们就一起讨论,我们做了50个村子,我们去分析类型,怎么形成政策指导新农村建设。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其实建新农村不是盖新房子,第一是把土地弄到手,第二,为农村注入基础设施,主要是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我们也参与一些城市规划,我们也是希望把我们的设计方法,尽量和生态,和可持续方面,和生态系统结合起来。我们又强调我们学校本身的文化艺术性,想办法和地方文化结合。 我们跟边远地方结合,像藏区,我们帮他们做藏区的整体规划,也是带着博士生硕士生,让他们在第一线锻炼,用最新的思想接触最新的问题,这些地方往往有很多的研究空间在里面,让他们去研究。当时做了一个试点性的项目,做了一个艺术博物馆,当时我们结合当地的材料,当地的环境创造的。这棵树是一个古山抱石,是当地八景之一,我们建在里面保护起来。它有当地环境的大背景。它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把艺术馆和非物质文化存在的要素结合在一起。 我们要参加大的事件,5·12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我们当时很积极,学校领导一组织三五个人就去了,我们做了一个镇子的整体规划,在全国规划成果,抗震救灾规划成果展的时候我们也得救了,我们还是强调我们的生态观念和文化观念,就是在地震恢复以后不能都盖平板房,把文化都消灭掉。我们一开始倾向性就很强,我们一直在反对。后来我们的观点也被四川规划局接受了,觉得我们是对的。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景象,当时我们第一批人去的时候。因为我们对四川不太了解,我们要做很多山地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我们的方案。 这是扬州的城市规划的项目,最近又和王先生做一个大项目,合肥和巢湖二市合一,巢湖污染很厉害,两个城市互相推诿。现在合起来了,治不好就找你。我们和他们一起合作,提出生态大美科学指挥宜居城。后来三个方案入选,我们中了一个。 在整个过程中间,我们组织学生和国外进行交流,包括和德国,瑞典,荷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改变学生。因为技术的能力很强了可以消灭一切,但是该不该,这是一个价值取向。包括对世博会的考察,它在给你一种新的观念,这个观念是什么,它在讲社会发展到21世纪后,人们应该怎么去发展,这样的一种观念,我们能不能看到它。我们组织了四个学校在一起研究,奥运那么多遗产,完了就完了,所以我们做了后世博的课题,研究它的交通,研究它的厂房和城市融合在一起,当时是开会,开会完了以后怎么还给上海市,等等问题我们做了研究。建筑绿色化的问题。这是袁老师组织我们在南京开会,怎么把现代的东西和我们的教学结合起来,未来还是年轻人的,怎么能够把它融到学生的血液里去,在未来的10年,20年,能够建得比现在好。 同时我们也在把我们这些理念向国际上宣讲,这是在上海开的联合国教科文会议上,在70年代的时候,在印度选了一个点,在未来社会发展,未来城市发展有什么样的可能性的试探,中间几起几落,现在已经基本到尾声了。现在联合国又在世界范围内,找未来发展的试点城市。我们通过这个研究分析,社会发展曾经有过几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依附自然,基本生存需求,现在随着对资源的依赖,对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诉求,最后进入到机械审美阶段,最后发展就变成完全没有地方性的国际化模式。现在到什么地方去,住在旅馆里不愿意出去,因为没有任何意义,哪都一样,没有新鲜感。 我们未来应该是依托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创意,很多技术是最优化的问题,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就是生态审美,它是一种科学审美,但是它对自然是相当尊重的。最后我们应该是适应性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我们以后的城市将会变成蓝色,绿色,我们还要依靠人类的观念和智慧的发展。谢谢大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