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聚焦食品添加剂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五期活动现场 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西瓜膨大剂、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食品安全问题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6月23日,中国科协举行“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五期活动,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添加剂与公众健康问题发出科技界的声音。 李里特从食品添加剂谈食品安全 中国科协第五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里特,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3位专家,就“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从塑化剂谈食品包装”、“如何正确选择添加微量元素的食品”等问题,与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的30余位记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活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杨艺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主持。 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的李里特,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很有建树,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李里特讲了四点问题:造成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的原因、如何看待和认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李里特说,随着科学的发达,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等本来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科技成果,对推动科技发展、食物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但被一些没有良知的生产者、营销者为了片面追求利润,非法或者不适当地使用。“科学、合理、合法地使用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的需要,对食品加工有好处,但我们要反对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所以,对于食品添加剂应该有全面、客观的理解,不要绝对地否认。关键是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必须要兼顾消费者的利益。这是解决食品添加剂恐慌问题的主要因素,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去努力。” 董金狮从塑化剂谈食品包装 “好吃食品少吃点,好看包装小心点。烟炸熏烤少吃点,罐头食品也少吃点。”在中国科协第五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包装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董金狮说,台湾塑化剂风波实际是违法添加,塑化剂根本就不允许加到食品中,三聚氰胺加在奶粉中也是违法的。 “我国在2008年之前,添加剂包装的标准一共是65种,现在已经增加到959种,这是个什么概念?从监测、监督、检验、企业的使用,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对于添加剂的使用也出台了很多细则,未在列表中规定的物质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装材料。”为此,董金狮建议,“食品已经列了禁用目录,对包装也应该列禁用目录,让生产者产就像开车看红绿灯一样简单,红灯就要停,绿灯才可以走。让企业明白什么是允许用的,什么不允许用。” 鲍善芬谈如何正确使用添加微量元素的食品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领域从事了近30年研究,她带给中国科协第五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演讲主题是《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如何正确选择添加微量元素的食品》。鲍善芬介绍,任何微量元素都不是越多越好,不缺不需补。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全民补碘。但之后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河北省黄骅地区有甲状腺肿流行,并不是缺碘造成的,而是高碘造成的,因此有科研人员对全民补碘心存疑虑。中国地域辽阔,真正缺碘的地区只是一部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补碘。“所以我们一直呼吁,市场上除强化碘盐外,也应有不添加碘的盐供应,供不缺碘地区的人群来使用。” 由于各方面努力,2010年7月,卫生部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使用碘盐含量(征求意见稿)》,将食盐中碘含量的上限降低,从60毫克/千克修改为30毫克/千克,现在市场上也可以买到无碘盐了。鲍善芬说,“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需要科技工作者以严谨负责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特别是事关人民健康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 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和大众媒体的作用,让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家了解公众需求,是“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的重要目标。“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五期活动由北京科技报社、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承办,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科协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协办。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