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普志愿者缺少一个“家”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在科普工作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不能遗忘,他们就是科普志愿者。他们长期默默的活跃在社区、街道、农村的科普工作一线。 作为科普服务的践行者、科学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成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优秀的代表。北京科协科普部李磊给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科普志愿者的故事:“曾辉原来是北京市崇文区的科协副主席,现在是东城区的科协副主席。他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高级设计师,参与了很多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工作,成绩突出。他曾被评为‘2008年的优秀设计科普宣传员’,在首都社区评选活动中,也被评为‘首都活动的四大典型人物’。” 然而,对于科普志愿者的评价、登记、表彰工作却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 1997年,北京市科协、市科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共同发起成立科普志愿者工作团,这个公益性、群众性的组织是全国第一支为科普志愿服务的专业队伍,由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具体做实施、组织工作。“现在在册的志愿者有一万多人,科普志愿专家大概有200多人。但是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普志愿专家来说,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科普部副部长李斌说。 2000年,中国科协支持各地建立科普志愿者的组织,把科普志愿者作为科普工作很重要的力量。“当时,我们专门设计了中国科普志愿者徽标和科普志愿者的登记证书,下发了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的文件。”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亚东说。 2008年奥运会后汇集了大批志愿者,北京市科协于2009年开始组建志愿者联合会,把各个系统的志愿者都归纳其中。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建立起一个正规的全国组织,没有建立一个在民政登记的全国性科普志愿者协会。目前只有个别地方成立了科普志愿者协会。在建立正规体系方面,我们还需要向共青团学习,他们有青年志愿者协会,都是在民政登记的志愿者组织。”刘亚东说。 可喜的是,面对蓬勃发展的志愿者事业,各地方和中央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志愿者队伍的权益。 北京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张式贤透露说:“北京市科协目前已有准备将北京科普志愿者纳入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的分支或者组织,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将设计专有的登记卡,记录每个志愿者的信息、开展志愿沟通的情况。至于表彰奖励情况,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一些政策,以后会陆续出台。” 据悉,在最新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科普人才建设被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基础工程当中。在《科学素质纲要》“十二五”规划中同样提出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形式。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