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社区科普大学的实践与收获---在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2年以来,沈阳市市区两级科协整体作业,在全市880个社区陆续创办了230所社区科普大学,近5万名社区居民先后入学,经过系统学习,不仅本人素质大有提高,而且成为学习传播科学文化的带头人和宣传员。在学员队伍带动下,上万个家庭十几万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渐成风气,学习型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区科普大学的创建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民科学素纲要》的贯彻实施,不仅为社区群众提供了直接便捷的学习平台,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抓手,而且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市和构建终身学习模式积累了经验。总结社区科普大学办学实践,对于促进科协工作和科普理论创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科普事业富有现实意义。 一、社区科普大学办学成效 1、整体提升了社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求知上进的社会风尚和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社区科普大学的学员大多是居家退养和下岗无业的中老年群众,接触学习不多,文化素质偏低。为了使这些原本缺乏受教育机会,同时又为共和国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有效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我们为其量身定做了由浅入深、先普及再提高的教学计划,选拔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任课;组织一大批学科专家和科普作家编写教材,免费提供科普书籍和影像资料。围绕激发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广泛开展以快乐学习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身边科学知识竞赛”、“科学配餐厨艺大赛”、“科普大学才艺展示”、“节能环保小窍门征集”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应用活动吸引周边群众共同参与,形成了广阔的学习磁场,饮食保健、防病健身、保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教学内容成为人们饭后茶余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和实践活动,社区里学科学、讲文明的氛围不断浓厚起来。据统计,在每两年一期的系统学习中,自始至终学完开设课程的学员达到3万名以上,人均听课108小时,人均课外学习180小时。专家评估,学员接受的知识总量接近高等教育两年制专修科水平。 2、有力促进了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有了可靠的“抓手”。 社区科普大学成立后,市区科协与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紧密衔接,共同推进社区各项建设,依靠社区科普大学的阵地作用和学员群体的带动作用,倡导科学文明,开展社区工作,社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七年来,建校社区一致反映,治安案件持续下降,封建迷信活动大大减少,邻里纠纷很少发生,一些原“法轮功”习练者也弃“功”从学,部分串联上访的群众逐渐安定下来。社区干部说,社区科普大学在促和谐,保稳定的过程中发挥了“降压减负”和“活血化瘀”的作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抓手,开展社区工作的得力“帮手”。为了使社区科普大学覆盖全市,近年来,我们把办学触角向其他社会领域推进,先后为部队干休所、残疾人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创建了30多所科普大学,在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加大办学力度,使社区科普大学充分发挥建文明、促和谐、保稳定的功能,实现了受益群众、办学单位和所在地区党政组织“三满意”。 3、探索建立了社区科普大学运行规范,社区科普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社区科普大学是市民科普学校,教学和管理必须充分体现学员实际、社区特点和科普特色。为此,早在办学之初,我们就研究确定了“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等办学理念,在办学和教学中充分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的准则,决不照搬全日制教育模式。筹集办学资金,以“社区自筹一点,驻区单位帮扶一点,区街投入一点,社会力量资助一点”的扶助方式拉动起来,逐步发展到市区科协在政府支持下列入财政预算。学校管理体制,实行市区科协“两级办学”,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教学场所、任课教师、学员队伍、教材体系“四个固定”。教材选题和编写,按照“社区报菜单,专家定菜谱”的原则统一选题和写作。自2005年开始,按照每年一套五册的编纂计划,现已公开出版发行五套25册,是我国原创首发的社区科普专用教材。教师队伍选拔配备,按照“教育专家,科普行家,在职退休胜任皆宜”的标准考核上岗,力求“优中选宜”,充分筛选科普教育适用人才。目前,全市科普大学已基本形成了制度健全、运行规范、可持续发展有保证的教育体系。 4、有效整合了科技科普资源,“公共平台”建设初具形象。 社区科普大学“白手起家”,整合社会资源才有发展的可能。为此,我们十分注重社会协作、“借力办学”。从解决办学场所、教学设备到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始终坚持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支持,发展外部合作,让社区科普大学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并更大地发挥作用。几年来,财政、教育、民政、组织人事和宣传部门始终关注和支持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各区县也逐年加大财力投入,办学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市残联和驻沈部队某部与市科协联合办学,驻沈高校和人才部门积极为科普大学推荐师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都对科普大学视察指导,形成了浓厚的“共建”氛围。与此同时,社区党组织依托社区科普大学,全面加强社会治安、信访稳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多方面工作,社区科普大学的“公共平台”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二、创建社区科普大学对科协工作和自身建设的影响 1、增强了创业理念。 创建社区科普大学以后,科协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作内容由“虚”变实,任务压力由轻变重,工作运转明显加快,以往没有什么事情的部门逐渐忙碌起来。随着社区科普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班加点、双休日工作成了“家常便饭”。市科协科普部成了名副其实的后勤部,社区有求必应,全部人员几乎周周下社区,天天忙办学,工作任务量翻倍增长。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工作很劳累,工作人员并没有怨言,反而感到工作很充实,觉得付出很值。随着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成效越来越明显,大家对科协工作的价值和创新发展的空间有了切身体会和重新认识。大家普遍认为,科协决不是无职无权,干不成事,只要想干事、真干事照样能创业,而且一定有作为。为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实干精神。去年以来,市委领导同志多次以“了不起、没想到”的评价来表扬科协工作,社区群众也从创建社区科普大学的实践中增加了对党和政府的赞成和信任。 2、转变了工作机制。 创建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工作真正进入了主战场,从以往的“游击战”、“麻雀战”转入“阵地战”、“百团大战”。工作“升级”,促进了机制“转型”。科普工作整体转移到集中力量抓社区科普大学等品牌工作和重点工作上来,整个科协机关的工作目标上扬,重心下移,以往那些会议部署、文件旅行、检查评比、浮在上面办公的工作方式全面更新,代之而来的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典型,办实事。据粗略统计,创建社区科普大学以来,市科协每年下社区办公都在百天以上,研究办学工作百次以上。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不仅使我们自身增加了活力,更为社区群众解决了困难,办了许多实事,全市各级科协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协调顺畅。 3、增长了聪明才智。 创建社区科普大学前无借鉴,办学过程中面临许许多多始料未及的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是科协干部队伍长才干、强本领的途径。创建社区科普大学把科协推上了前台,这不仅为科协干部队伍充分了解社区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了机会,而且为他们锻炼成长搭建了平台。通过参加办学实践,不少同志在课程设计、制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精心研究,富有创见。在社区科普大学组织管理实践中每名同志都增加了积累,提高了独立作战的本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4、拓宽了发展空间。 创建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群众受益,科协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群众对科协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与日俱增。社区科普大学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科协工作的作用得到提升。在办学过程中,科协工作的触角不断地向相关社会领域延伸,与社会力量协作逐渐形成气候,科协工作网络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为科协工作创新发展争取了空间。实践证明,科协工作不能滞留在小打小闹、边缘运行的状态中,必须寻找大舞台,在服务大局中选位定位。 创建社区科普大学尽管已有了七年实践,但我们的工作刚刚有了头绪,社区科普大学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办学工作,力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实践经验。感谢中国科协、辽宁省科协的指导和各地科协的支持,欢迎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指导。 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运升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