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华先生:加快住宅产业转型建设—— 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宋春华先生: 大家好,我今天讲这个题目主要是根据我们这一次论坛的主题确定的,还是低碳和转型的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仍然把树立绿色和低碳的发展理念,节能减排作为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种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一种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它的本质还是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这个在中央关于十二五的建议里面表述的是的清楚。
政府总理在今年的工作报告里面也再一次的强调当前要继续抓好三大领域,就是工业、交通、建筑,也包括公共机构节能问题。提出来要加大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这方面的投入,而且要推进新建建筑的节能问题。另外就是要进行低碳城市的试点,这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的要求。 前不久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节能的重点安排,这里面也对我们的建筑节能,推进绿色建筑行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我们看十一五第一次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的指标写到了我们的十一五的规划,十一五我们的目标就是单位的能耗要降低20%,实际上我们完成的是19.1%,基本完成。在减排方面化学涵养量要降10%,二氧化硫要降10%,我们实际上都超额完成了,二氧化硫减少了14.29%。 十二五的目标就是单位的能耗要降16%,除了化学含氧量和二氧化硫以外又增加了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氮氧化物,又增加两个指标。这五项指标都作为约束性的指标写进了我们十二五规划。这就是国务院前不久公布的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里面对建筑节能的要求,那就是要推动建筑节能,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各个方面来推进我们的建筑节能。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建筑节能呢?我自己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建筑的能耗非常大,建筑现在很可能从目前的耗能大户之一变成第一大户。我们讲现在三个大户,一个是工业,一个是交通,一个是建筑,我们是大户之一,将来很可能成为第一大户。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住房商品化快速推进的时期,现在的物业量的增加是非常之快,我们已有的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400亿平方米,目前我们的建筑的综合能耗要占到社会总能好的28%。现在每年的新增建筑面积大约是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我们还将累积增加160-200亿平方米左右的增量建筑,这就意味着我们建筑能耗将来还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增加。所以将来有可能达到目前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水平,就是占社会总能好的40%左右,发达国家现在是40%左右,我们目前是28%,因为你建筑的物业量越来越多,尽管你单位面积的耗能降低了,但是总量还是要上去的,所以我认为必须重视建筑节能。有的部门推测到2030年左右建筑很可能成为第一耗能大户。 第二,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建筑节能在这里面担负的重要的角色。我们知道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要在1990-200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46%的基础上到2020年我们比2005年还要下降40-45%,这是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承诺,我们的节能减排在整个十二五和将来的一段时间还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这个里面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下降40-45%呢?大体上是这么几个方面。 我们通过节流,节约能源,大概要降低26-30%,就是要省能。通过开源,特别是要发展非化石类的能源我们再降低8-10%,主要是太阳能、风能,一些非煤炭石油类的能源。通过优化能源结构,特别是对煤的洁净化,因为煤还是我们的主体,在近期不会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对煤气化、液化再节约6-7%,所以总体上要降40-45%,从节流也好,开源也好和净化也好和我们建筑都有关系,总的社会节能也传递到我们的建筑节能。 第三,国家对重点耗能领域的关注将来更多的要转向建筑与交通。现在对工业的节能国家抓的也是很紧的,其中很重要一个措施,就是关停并转,一些高耗能的严重污染的,高排放的这些中小企业,落后产能是要淘汰的。所以工业这一块,我们看思路是很清楚的,耗能过大,就是排放量郭达就给你停掉,关掉,或者转产。但是你的交通,你的建筑,特别是我们这四百多亿存量的建筑往哪转呢,谁来取代他呢?另外我们的新建建筑节能,现在还没有百分之百的达到节能的要求。所以将来建筑和交通这两块国家会有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根据有关媒体的披露,我们国家的建筑和交通的能耗比重目前已经到了42%以上,因为09年的时候已经到了41.9%了,而2000年的时候我们才只有36%,所以建筑和交通这一块,这个能耗上升的是很快的。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及欧盟国家的经验,就是建筑和交通的能耗大体上要占到三分之二,这两块将来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建筑节能,建筑要低碳,城市要低碳,实际上就是要在我们的产业体系和我们的消费模式上怎么样去高碳化,你的产业,你的生产,你的房屋的建造和你的消费,特别是住宅这一块。你要做到以低碳为特征,实际上反过来讲就是要去高碳化,我们现在是高碳。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前提就是要清楚我们的高碳高在什么地方。我自己理了一下,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实际上还是在高碳运行。 第1,我们住宅的户型普遍偏大,这是一种总量的扩张。追求大户型一步到位,甚至于一户拥有多套空置住宅,而且过渡的装饰装修,互相攀比,结果造成了我们的建设规模超过了我们的基本需求而急剧扩张,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种现象。大家注意没有最近媒体报道,有一户几十套房子,现在要往外抛了,就是大量的住宅的闲置,一户拥有那么多住宅,他没有进入到最终领域,实际上是空置在那儿。另外是户型越来越多,而且过渡装修,这些都是一种高碳的,在住宅消费当中的表现。 第2,品质还是不够高,我们的能耗比较大。这一种品质最主要的是维护体系,就是保温隔热的性能比较差,造成了单位面积的能耗过高。 第3,寿命问题。我叫做寿命打折,没有完成它的安全使用服务的年限,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以前有一个说法我们的住宅寿命是20年,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来说,只能说我们一些拆除的住宅是二、三十年,甚至可能还不到。这里面原因也比较复杂。不管怎么说安全使用期按照我们国家的规范规定,普通住宅至少要50年,现在没有完成这样一个生命周期就夭折了,所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第4,我们住房,我们建筑产品的生产还是粗放性的,产业的转型还是严重滞后。这里面主要是体现在我们的工业化、工厂化的程度比较低,仍然是以现场作业,人工作业为主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另外我们产品完成度不够,相当一部分住宅交给市场的时候是毛坯房,要有用户进行二次装修,这都是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巨大的浪费。 第5,我们的建材问题。我们现在的很多建材还是一种碳足迹明显的高碳建筑,特别是水泥。大家知道水泥在生产过程中间是要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第6,我们的能源结构问题。我们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我们的建筑用能对煤炭等一些化石能源的依赖度还是比较高,这也是造成高碳排放的直接原因,你大量用的不是清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 第7,我们的设计还不是那么先进,特别是我们的标准,我们的规范标准没有及时的修订,一些先进的东西没有及时的反映在我们的标准里面去指导我们的设计,所以总体我们一些技术指标跟发达国家新比是比较落后的。 第8,我们大量的存量建筑很多都是高耗能的,因为当时我们对节能这一块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是高耗能,高排放。 第9,我们建筑最后拆除以后大量的变成建筑垃圾,很少回收和利用,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因为我们现在的拆迁量非常大,特别是爆破式的拆迁,最后全是建筑垃圾,作为一种循环利用我们考虑的比较少。 第10,我们的激励政策还是缺位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你缺乏约束和激励的机制,好多节能建筑开发商不对口,老百姓也不乐意买,为什么呢?有时候造价要高一些,有一些计算是按照装修以后总额度计算你纳税的税基,我为什么不买一个毛坯房呢,我少交一点税,然后找一个马路游击队装修就可以避税,我们很多政策不是鼓励你去建节能的住宅,鼓励你去用节能的住宅,这也是我们政策方面的问题。 以上这些我认为都是使得我们住宅或者说扩大一点我们的建筑在生产和消费使用过程中呈现一种高碳化的所在地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从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去研究怎么高碳化的问题。这里面三大块,第一块就是物化的阶段,把大量的资金和材料物化为建筑、建造这个阶段,就包括材料物品的供应,以及我们建筑的施工安装。第二块就是运行使用和维护更新,投入使用以后肯定也要耗能的,另外你的维护,你的更新也是需要耗能耗材的。第三块就是寿终正寝之后拆除掉,这个过程中间也需要。 所以这三个大的部分,这么几个主要的环节都有能源和资源的输入,当然也有温室气体和污染的排出。我们去高碳化恐怕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着眼,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应该抓住,这里面也包括我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问题。我们要去高碳化就是要树立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念,建立以中小户型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 关于这一方面我们最近几年讲的比较多,我们现在回头来看一看在80年代中,三十年以前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是住什么样的房子,我们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我们曾经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国务院的文件,国发83 193号文件,那时候规定了中国住房标准。当时定位一类住宅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42-45平方米,二类住房平均每套是45-50平方米,这两类住宅适用于一般的职工,也就是说普通的职工就是50平方米以内。第三类住宅是60-70平方米,这是适用于县处级的干部或者相当于这一级干部的知识分子。四类住宅是80-90平方米,这适用于厅局地委一级的干部或者相当这一级别的高级知识分子,那时候厅长,司局级是80-90平方米,这是国家标准。现在普通住宅90平方米大家觉得太小了,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有好处。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当然我们的居住水平肯定是要逐步提高,但是不切合实际的脱离国情的超大的户型有这个必要吗,我觉得背后还是消费理念的问题。 在消防领域里面应该提倡并且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范,要树立一种科学文明的合理适度的,另外是梯次渐进的住房消费观念。首先是科学文明,没有必要去讲排场,去炫耀自己的所谓身份和地位。好多人现在把房子当做自己一种身份的象征。 另外就是合理适度,我们讲科学的消费观绝对不是限制大家消费,要合理适度,另外要梯次渐进,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不必一步到位,你一步到位自己就把自己扣上房奴的身份,结果就是牢骚满腹。我觉得科学的消费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现在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应该有明确的界定,保障性住房面积不可能过大,因为这是面前最基本的住房需求。另外享受一定政策的普通住宅也应该有一个主导户型,当然对超过标准的大户型,小容积率的可以通过税费来进行调解,遏制过渡的占用资源。现在在上海,在重庆开始征了房产税,实际上就是对这种过渡消费进行一种抑制,因为你过渡的占用资源。 关于建设,规划是很重要一个手段,这里面很重要一个问题就是容积率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有合理的容积率保证有一定的平方米产出,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容积率下面尽可能选一些合理的户型,特别是中小户型,这样在同样的开发强度里面,我们能够解决更多家庭的住房问题。容积率一定了,户型越小解决户数越多。现在主张应该在90平方米左右户型里面解决我们核心家庭,也就是三口之家的住房问题,就是大量的是三口人,90平方米。我们在保障房方面原则是定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房,因为那个是要买的,在60平方米左右,公租房也是50平方米以内,以40平方米为主。为了做到这一点,也要证明在90平方米,60平方米,50平方米这样户型里面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当前的生活起居问题,所以我们搞了多次的全国的中小户型的设计竞赛。比如说我们搞过经济适用房的设计竞赛,我们搞过节能省地型设计竞赛,我们搞过90平方米以内的套型竞赛,在这些设计竞赛里面,特别是一些获奖的项目,有一些是做的非常有创意的,他们在设计理念,在设计的创意,在平面的流程组织相互关系,以及他的灵活应变,空间的利用,节能省地,循环利用,生态环保,很多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能够多讲。 总的来讲,中小套型更要精心设计,以精密设计的理念去挖掘每一个平方米的潜力,在一个叫小的空间里面创造一个比较高的居住生活的舒适度。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研究一下,比如说这个就是90平方米竞赛的一等奖,是北京市设计院的一个获奖方案,这一个单元组合有三个户型,其中我们看最大的那一套,左边的那一套A户型也没有达到90平方米,89.81%,另外两个套型更小,一个是76,一个是62,平面组合非常好,组合在一起其中中套和小套中间还可以打通,这个方案是得了一等奖。 比如说50平方米怎么样解决保障问题,这也是一个得奖方案,我们看50平方米可以做到两室一厅,甚至还可以做到三室一厅,可以住三代人,当然舒适度不是那么高,但是这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这个有很好的组合,非常适合城市的使用。刚才50平方米可以组合成一梯四户,可以一梯六户,一梯八户,还可以做到一梯十四户,平面的也比较灵活,这是立面。 实际上对套型问题我们更多的要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而不是看美国,我们一看就是美国都是独立式的住宅,一弄都是二、三百平方米,美国太特殊了。我们看日本中间这一条线,这是全国的平均面积,各种类型的住宅从的面积到2008年也就是94平方米左右,所谓平均就是因为有私宅,所谓的豪宅,到2008年的时候豪宅就是独立式住宅也不过122平方米。大量的公营的,就是公家租赁房和民间的租赁房,以及单位提供的租赁房就是50平方米。我们在住房这个问题上确实要比较理性。日本的核心家庭,比如说三口之家做的很精密的一个计算,比如说他是两室套型,两个卧室是多大,起居、餐厅、厨房各是多大,最后算75平方米。我觉得我们的住宅设计才粗放,没有像时候这样做的这么精密。我们住房条件,特别是用地比较紧张的香港,他早期的住宅是很困难的,他居然出现了这种所谓的笼屋,像鸽子一样一个一个的,条件很差的。现在他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说他47%的人住在公营的住房,国家提供的,政府提供的,有53%的人是住私房。他在公营房屋这一块也是逐渐的在改革,在改善,这里面包括公屋,包括居屋,公屋相当于我们的廉租房,居屋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这是可以买的,政府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早期公屋每户只有一间,后来把两间改成一套或者一间半改成一套有所改善,这是保留的早期的公屋。现在公屋条件也是逐步的在改善,这是一个新的公屋。我们看路口大堂跟普通公寓也没有什么区别,这是走廊,面积一到二个人是21平方米,2-3个人是26平方米,所谓单元房就是一室户可以做到34.8平方米,两室户做到45平方米,更大一点的三室户是55平方米,这是目前香港当前的公屋的居住水平。 当然房子的标准不是很高,但是我们看一些材料的设备都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说他的水管就用铜管,他的面积是比较低的,但是有一些设备的材料同样也都是很不错的。去高碳化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户型应该坚持以中小户型为主,特别是普通住宅和保障性住房,我们就应该很清晰。 我们的低碳建材问题。大家知道建材一个是水泥,一个是钢材,这两个东西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但是他再生产包括矿山的开采以及材料生产和运输过程里面是有碳生成和碳溢出的,比如说建材工业的,这里面的水泥要占到整个建材能耗的70%,2008年全国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51亿吨,建材里面是9亿吨,其中有7亿吨是水泥行业排出的,水泥的确是高碳的材料。我们知道水泥不可能退出我们的建材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因为我们的混凝土耗量每年大概是16亿立方米,世界上耗量最大,因此我们每年有大量的建筑用钢,我们的水泥产量要占到全球45%。你这么多钢材和水泥,每生产一吨的水泥大概就要排放一吨二氧化碳,一吨的钢材大约也是一吨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在建材这个问题上真正想要去高碳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减量,尽量少用。怎么少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标号,我们要多生产和采用高强度的钢筋和水泥从而可以大大的减少混凝土的用量。 我拿到一个数据,现在大量使用的钢筋,主力筋是3350,如果说我们把主力筋都上升到一些高强度的钢筋。比如说到400或者说到500,我们每年会少用钢筋大概是1000万吨。水泥也是这样,我们如果大量的采用425个水泥,我们混凝土的标号大量采用C40或者C50的混凝土,我们整个钢材和水泥的消耗就要大大的降低。这对于我们节能减排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就涉及到国家标准了。我刚才讲了我们的标准是滞后的,现在从生产来讲我们生产一些高等级高标号的水泥和钢材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这个相应的标准规范应该配套。 要提高我们的产业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提高我们住宅生产的工厂化的水平。刚才讲到了我们现在大量的还是传统的手工现场施做的生产方式,我们在生产方式的转型方面,我们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工厂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另外讲到了我们住宅这么大的建造量,它的节能压力是非常大的。另外我们的住房的基本品质和综合性能也是亟待提高的,特别是在住宅全生命周期里面的功能转换和功能维修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买了这样一套房子,这套房子用50年以上,这里面家庭结构变了,孩子大了,孩子离开家里,各种情况你家庭结构变了,我的户型,我里面的平面布置怎么样能够应变,我们现在应变能力比较差。刚结婚的时候没有小孩,到有了小孩需要分开了,孩子又走了这里面家庭结构的变化,你户型,你这个平面,这种适应性我们比较差。特别是我们好多隔断是承重墙,这个是很难办,如果你是支撑体力面是填充体就好办的多。另外是维护更新越来越突出了,装修过一、二十年要换了,有一些水管不行了,所以我们的住宅产业化的问题,至少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提高住宅的安全性能,耐久性能,就看结构体系问题。第二个问题适用性和环境性的问题,改善这个品质。当然它的安全性也是品质里面很重要的部分,我讲这个更多的是舒适性,特别是在节能方面,尤其是维护结构。第三个就是产品完成度的问题。一个现代化的住宅产业居然不能提供一个完成品,提供一个半成品,还需要继续来进行二次装修,这是不可想象的,我觉得应该杜绝初装修,应该有开发商,有我们的施工企业向社会提供精装修房,二次装修有很多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甚至于不在于是资源的浪费,而是结构的安全。好多装修公司不了解配筋的情况,有时候受力筋给你切断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有的时候一个空调孔把梁钻透了,很可能受力筋切断,这样以后来一个风云草动或者地震就影响大了。应该杜绝二次装修,提高我们产品的完成度,全面提供精装房。要注重我们的生产效率,我们盖房子还是慢,为什么呢?生产效率低,跟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降低成本。你工业化了,规模化了成本是应该降下来了,尽管是工厂化了,但是成本应该降下来。另外要注意一些细节,只有工业化一些细节才能更多的被注意到,这里面有很多更人性化的东西,如果是工业化的生产那就很方便,如果是手工作业就难以做到,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能多讲。 绿色文明施工。我们所谓工厂化就是要向造机器,造汽车一样在工厂里面把房子的一些主要的购配件甚至于一间一间的房子,我们都制造好,然后到现场一组装就完了。实际上日本由于大面积的推行轻钢结构,所以工厂化是很高的,这是工厂化住宅生产流水线,这是结构钢材进来,然后经过加工,包括墙体,围护结构,最后出来的墙板,包括内装修全部都做好了,运到现场以后一组装,这个房子就出来了。我觉得更多的恐怕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我们以高品质换取低排放的问题,在使用的过程里面,我们要想减少碳排放,低碳化,那就必须有一个高品质。这里边特别是围护结构的问题。所以品质到底好还是不好,我们现在推行了一个叫做住宅性能认定的制度,但是它目前不是强制性的,是一个自愿申请的认证。实际上这个性能认定很有必要进行强制性的认定,这样让买房者对房屋的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现在把住宅分为A级的和B级的,B级的就是满足了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就是B级,A级就是在强制性标准之外又有更高的品质,他满足了就是A级。A里面又分三个A的,两个A的,一个A的,如果我们普通大众不了解房屋性能,但是他知道我们是3A的,肯定他住房的品质比2A的,比一个A的,当然肯定要比B的质量好的多。围护结构我们跟国外能耗差距这么大,关键是在于围护结构,就是外墙外门外窗,包括屋顶。 科学维护和更新来延长使用的周期。现在我们房屋的拆除,大量的不是因为结构的问题,当然有的也是结构问题。很多是因为使用的功能,刚才我讲了不适用了。另外就是一些装修和设备老化了,不适用了,我们把整个房子拆掉。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从结构体系上去解决,那就是采取所谓支撑体结构,就是把填充体和结构体分开,因为结构按照我们的规范要求至少要用50年,而我们的一些设备,一些材料,特别是装饰性的东西是用不到50年的,如果分开的话,我这个装饰包括一些布品一、二十年,二、三十年可能就换一次,但是我的结构是不动的,就是把支撑体跟填充体分开,就是所谓SI体系,这个在国外也是大量的都采用这个SI的体系。而且你采用了SI体系以后,你的平面的,你的内部隔墙都可以打掉,所以你对功能的重新组合,组合成新的一个住宅平面都是很方便的,另外你的更新也不受结构的影响。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一种科学的维护更新,有效的延长建筑寿命的一个根本办法,这样的资源就可以更好的发挥潜力。 存量建筑怎么改造的问题,这也是一大块。欧洲他们的寿命,我们看最右边一行都是在六、七十年,甚至超过一百年,最长的英国130多年。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目前拆除的大量的是二、三十年的。欧洲这样的很简单的房子,平面也不合适了,但是他不是拆掉,他给改掉,两户并成一户,你没有阳台给你加阳台,没有太阳能给你加太阳能,改善它的品质,这个房子还可以延续下来。我们现在也有大量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保温隔热都不太好,这是建设部大院房子,你不能拆掉,结构还可以用,怎么办呢?做外保温,就不惜讲了。 我们拆的东西应该注意更好的回收利用。利用的途径很多,比如说建筑垃圾经过筛分可以做成粗细骨料,还可以做再生砖和道路的陆基,甚至于还可以用在墙上,比如说宁波的博览会,我们看看外墙没有用什么高级的材料,都是从老房子拆下来的旧砖,结果反到还有一种非常古朴的那样艺术的感染力,这些做法都是不错的。这作为一个博物馆的外墙的表皮,当然不是靠它承重的,结果很有特点。 减少对碳基能源的消耗,大量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国家也是鼓励太阳能、地热,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要抓好新能源和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特别是太阳能,要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现在我们这样小区很多了,这是奥林匹克北部的国奥村,这就是一体化的设计,我们看屋顶就是太阳能集热器。另外高层建筑也是可以利用太阳能的,这是深圳大运会搬迁的小区,它是一个高层的住宅区,也是可以利用太阳能的。我们现在大量的是多层住宅和小高层用了太阳能,高层觉得比较困难,实际上也是可以利用的。当然在其他国家,比如说瑞典、欧盟一些国家,他们在太阳能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会更快一些。比如说瑞典B01示范区,百分之百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就是太阳能、风能、地热,百分之百的解决了这个小区的能源问题。 我们的节能应该更多的采用被动式的节能,被动式的节能区别于主动式的节能,你把防护封起来要给你送新风,这是需要能源的。如果窗户能打开自己通风,靠自然的力量这就是被动式的,我们主张多用被动机制,用天赋的资源和自动力的理念去实现节能减排。这是世博会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汉堡之家,没有任何的外部能源,但是它是恒温的,主要靠它的构造。设计标准该修改的抓紧修改,新技术该采用的尽量采用,然后用我们的设计去统领整个的建筑的节能建筑。 节能减排既是国策和国家一定要有激励的政策,鼓励你去开发节能的建材,搞节能的建筑,鼓励你去消费节能的住宅和其他类的。这个里面我觉得涉及到这么几个方面,比如说资源配置,怎么样更多的为节能减排的建筑其提供资源的支持,资金和融资方面的一些倾斜,税费方面的优惠,可以创新方面的支持,包括我们节能环保以后在这方面能给予一些直接的帮助,这样节能减排就会有一个动力,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