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院长马立东先生: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建筑界同仁们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论坛。我代表我们联合体把三月份竣工的国家博物馆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这几个问题是在04年中标以后一直贯彻到了去年,对于这几个问题都是不断的思考,在设计的论证,设计过程中以及施工阶段都是持续关注的。
问题之一就是59年扩建改造而成的广场周围增加了国家大剧院这样标志,公安大楼也是比力而局,59年老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也在天安门广场。第二,时间间隔了50多年,规模体量相差几倍是什么样关系,让他们共生,还是让他们变成一个他。第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何实现合理的功能布局,成功把握空间设计,同为十几万平方米超大型博物馆怎么设计。
我从历史到现在做一个对于历史的问题以及设计过程的介绍。59年9月份作为老十大建筑的国家博物馆的情况,这个航拍图也是当时投标的时候拿到的,这个图上俯瞰和59年没有什么变化,包括天安门广场周边环境变化也不大,左侧有一个正在建设中大剧院,当时还没有建成,正在做基础施工工程。天安门广场周边变化确实不大,基于这个开展的设计。
这是从前门方向南侧看,基本上也算是59年之后的广场和周边的建筑形态。这是我们在59年竣工图基础上老的平面图,这是一个围合式的建筑,内部包含大大小小一共五个庭院。04年8月举行设计竞赛,在之前回顾到96年在召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时候,确立了文化建设的几大目标,其中包括国博,大剧院,这些国家级的设施作为决策。前几天刚刚开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应该说对于未来的文化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方向,我相信对未来五年、十年文化建设这一块会有新的举措。
2003年江泽民主席题写了新国博馆名,2004年搞了国际公开的招投标,当时入围的三个方案,四号、八号和九号,之后做了公众展示。这是当时的四号方案,这是八号方案。公开展示之后对入围的三个方案进行公开展示以后征集了各方意见之后搞了第二轮评标,在04年8月15日确定了我们联合体四号方案作为中标方案,这是中标方案的鸟瞰图。我们看一下周围环境的情况,这是从东侧看远处是人民大会堂,北面是博博,南边是历博。中间当时是中央大厅,当时中标方案是说尽可能多的尊重历史,把老的建筑尽可能多的保留下来,把中间中央大厅拆掉,利用拆除后的空间和原来五个庭院进行新馆建设。当时思路是利用空场做一个博物大工厂,这作为几个功能,一个是人员集散,第二,开场式的展厅,在这下面是古代史基本陈列,上面飘在天上的是专题展等等其他的一些展示空间。近处有几个不规则的体量是多功能厅,汇报厅等特殊的空间。新馆部分上中下,下面是库房了,在大广场中下方是古代中国的展览,中间是大广场。当时探索在建筑形式方面能够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如果按照当时中标方案来实施,从城市外部空间来看改造后的新国博,可以看到新建部分是飘在老馆上面金属的飘屋檐。这是2004年参加投标的中标方案,2005-2006年这个方案一致,实际上进行了非常复杂的,非常慎重的论证的过程,这个据我本人所知2000年以来北京市重大的国家级的各类包括文化设施,包括其他的一些设施,在中标以后对于重标方案进行这么认真的严肃的颠覆性的修改、完善、优化,这在国博发生了,其他项目包括大剧院,包括央视也有类似的争论,但是基本上沿用了原来中标方案的精髓进行了部分优化,新国博的方案优化或者说修改是一个颠覆性的,我下面讲一讲原因和分析。
论证背景2005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再次委托中资公司对设计方案与周边环境协调性和经济性问题进行深入论证。根据这一委托,中资公司于2006年1月7日,在北京再次召开会议。 论证过程,一、设计方案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问题。由于原来中标方案采用最大化尊重老馆,所以保留的老馆建筑是最多的,因此老馆建筑南北方向的是313米东西宽度419米没有任何变成,这个高度也没有高过老馆面向天安门广场。这样一个高,一个低的话用中标方案没有得到比较大的平衡或者说弥补。
这是新国博在东侧还有一个已经建成的大口,沿长安街方案新国博149米,人民大会堂177米,和公安部大楼相比是213米。论证过程的问题是经济性,这个问题集中在对老馆包括的设计寿命,按照有关规范实际上能够规范支持的只有30年,但是新馆部分是按照100年进行设计的,因此是否对老馆采取什么样态度,包括技术上造价上如何能够更有利于,使其使用年限还有适应现代的要求,包括造价提出了很多的设想,甚至中间提出过对老馆进行完全的拆除或者复建这样一些手段。
目标概括起来一个是广场两侧体量要均衡。二个是整体的经济性能够确保或者说实现,老馆部分扩建新馆部分整体的使用寿命达到一百年,还要尊重并体现原有建筑的风格,要求新馆建筑形式,材料色彩等等与老馆是什么样态度,对于这个把握意味着要更多的一些论证,精选,包括充分理论的和实施性的探索。
这是在中间过程中几个比选方案,最终达到三轮四轮,最后一轮意见开始逐步靠近的时候,最近一轮三个方案中庭院实现了南北两个对称的。老馆采取只保留外面一层皮,里面全部拆除的。这个就是现在建成后的方案,这个留三面的方案体量上,把这个体量从149米扩展到184米,这样和西侧的人民大会堂177米,延长安街长度方面得到弥补,从建筑高度来说最高点达到42.5米,中间一个层次是35.5米,这些高度和人民大会堂的体量来说接近了,人民大会堂最西端是最高端46米,越向广场越低,那是31.2米。
这是当时改造前的效果图,这是现在目前的情况,建成后的效果基本上是这样。可以看到确实在体量上,包括东西方向长度,包括建筑高度,包括它的体形处理和西侧人民大会堂取得相当大的均衡。在体形的处理和组成方面也是采用了,因为保留了老馆,新馆部分不是一下子把体量整体拔高,而是层层递进。这是建成后的航拍图,这是作为留三面的方案的总图情况,看看这留三面是怎么灰色。深灰色是保留的老馆建筑,面向左手这边沿长安街,下面西侧面向天安门广场,南面是前门方向,这三侧保留下来。然后把中间拆除,东段老馆拆掉,利用拆除后老馆中间的空场,整个用地公安部让了120米宽的新建地,其中70米用做市政府东路,利用这个东扩50米新建新馆,这从一个嵌入老馆的规划布局,这个好处在那儿呢?尽管东西方向体量加到184米,但是沿长安街没有动,所以既保留了老馆149米,完整的原貌,同时在后面的新馆起到加大体量的效果。各层平面的功能,利用拆除后的情况做了地下室,负12.8米相当于地下三层,这是文物库房和车库的地方。负六、七米是地下的古代中国的展览,一万多平米。在中间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区域,包括一个报告厅兼做舞台表演,北侧是一个多媒体的演示厅。
新馆和老馆的衔接是沿老馆的南北方向轴线建了一个艺术长廊,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大厅,它的南北和老馆南北入口中间这一段完全衔接在一起。沿着东西方向,也形成了一个轴线,他是两条轴线形成新老馆之间的组合。这样老馆和新馆通过大广场或者艺术走廊,艺术长廊连在一起,同时在东西方向从天安门广场经过门前大台阶,经过一些带有灰的门廊,然后进入到门前庭院再进入到艺术长廊的中心部分,西大厅往东进入到现在的新的大厅。这么两个轴线形成了一个南北方向和老馆历史的衔接。把新馆的展厅主要是在东北东南这两个角布置展厅,同时中间的部分也是有新的展厅。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当时从有关部门部分专家的比较共识的要求,就是说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的所有建筑都应该有琉璃屋檐的处理,这在形式上变成了导向型的原则,这就成为不得不遵守的一个要求。后来对于琉璃檐口完全是全新的,我们有一些同志去看现在的琉璃檐口是雨板表面做仿铜的喷涂做的处理。大的思路在远处看建成后的新国博看到两个压缩的南北庭院,这也继承了原来老馆的规划布局。
这是建成后的效果,这是新馆所谓的艺术长廊,在中间的部位往北看左手是新立面,右侧是展厅部分,从中国古代建筑隐身下来的,这个处理手法现在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特别是对于设计细节的处理,还有照明、包括一些吸声的处理,还有结合一些技术的处理方式,这些建筑技术和艺术还是非常之高的。这是在所谓艺术长廊中间西大厅,这个轴线方向往东看主题墙愚公移山。这是里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包括办公区也是进行了精心设计。因为这个国博将来里面大厅非常之大,也非常高,将来可以举行一些国际活动,如果刮风下雨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有一些仪仗队的仪式都可以在西大厅里面搞。有人说里面是不是太空太高大了,当时的考虑一方面气势,从功能角度,从我们计算每天的实时最大的客流量是1.9万人,这还是要保证相当规模的公共空间,所以8400平米大厅还是有必要的,据说十一期间日最大量是三万多人,我们觉得还没有达到我们设计的最大容量,因为我们实时是1.9万人,实际也去看了一下,人流量和内部的环境来看还是可以的。
从这个项目的最大的感觉来说,或者叫做一个感触、感受,在天安门广场这么一个政治、历史,内涵这么丰富的地区进行老十大建筑之一的重要的国家形象代表的建筑改扩建受到的关注是非常高的,它所承载的各种各样的意义,以及目的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个建筑设计要解决,从规划到建筑设计要解决一系列的矛盾,这已经不是一个矛盾和多个矛盾同时发生关系,这样时候建筑师的作用要听取各方意见,然后来找出折衷的办法来化解多个矛盾并存的局面,来实现多个目标都能够得到基本的满足实现,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这一点心得也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诉诉苦,介绍一下我们的经验,希望大家有机会,可能有人去过,近期去国博看一看,从立项到现在经过八年的建设,现在亮相的国博可以点评,有意见和建议可以和我们联系,我们作为设计单位会一直跟踪、服务下去,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建议,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