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宏先生:公共文化建筑的文化诠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郭卫宏先生: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来这里跟大家做一个最近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做的工作,在这里非常感谢中国建筑学会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当代公共文化建筑的文化诠释。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刚才汪总也说了出现了千城一面,建筑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形象,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张显文化特色是大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在公共文化建设。一般的是城市标志性的建筑,是表达文化城市,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精神内核承载着文化复兴的重任和期望,一个有品位的优秀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散发的光辉超越功能本身,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文化标志推动着进步和发展。如何创作有品位的文化内涵,建筑师都投入了很大的创作热情,大家都再审申的思考,我们也创作了很多从十九世纪90年代以来,西汉墓博物馆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这个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和特色,在这里我就只是在文化界表述方面,表现出来的理念和手段同大家进行交流。
在进一步做一些交流的前提下,我先阐述一个基本的观点。传承和创新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基本点,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考虑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如果离开传统就会丧失方向,丧失根。传统作为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如果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而离开创新就缺乏继承的动力,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覆土,我们既要善于集又要创新,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原创能力,努力创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国精髓的现代建筑。 建筑文化主要包括公共文化建筑的文化阐释,主要包括两个相关联的过程。文化性的选择和文化内涵表达,前者是建筑文化创新创造的起点和基础,后者是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首先我们先讲一下当代公共文化建筑,文化性的选择。一个建筑好比一个人总有一个基本的性格或者气质,在此我们称之为建筑的文化性格,对建筑而言这种性格往往通过造型和空间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环境格调,其建筑的传统精神我们所说的文化性的选择是相关创作起点,这决定着内外空间和生存方向,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指出一个建筑通常拥有一个基本性,但这不是单一元素作用的结果,这需要设计师统筹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并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做出适宜的选择。经过对前期工作的设计研究跟汇总,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一些切入点。第一个就是以主题世界为切入点,第二个是以时代为切入点。第三个就是当代审美观为切入点。 我第一以主题式的切入点,通常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主题事件的文化展示,纪念场所,这样情况下公共建筑通常会拥有比较明确的文化性的表现,一般都会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体验者,对尺度都会有比较明确的心里预期。我们举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还有映秀震中纪念地等等这些。南京大屠杀,其实这个事件主要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因此所反映的文化性格既要突出苍凉、沉重的场所氛围,到最后要给予人类以光明和希望的场所和感受。 以场地环境为切入点,对于很多的公共文化建筑其实要呈现的文化性格往往不是事先给定的,或者说文化现实的选择有多种可能性,这需要设计者从项目自身具体的情况出发,此项目的个性化主题而场地环境是做出各种选择的基础,场地环境,信息的提炼,既包括对场地的自然环境的体验和场地的人文环境的体验。这是乐山大佛,其产地环境特征包括选址为景区路口,周围群山起伏,自然生态良好,因为该博物馆的文化性抽象既要表达和环境的生态性,同时还要体现新人文景观的层面。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感悟形成认识,并将只融入建筑环境,是建筑文化性格的又一方式。这是我们前一段时间开完工的天津博物馆,我们对天津历史研究过程中了解到天津市的情况,又看了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又是下一个世纪的增长点,继上海、深圳之后第三个增长点,这展示了未来天津的希望。我们就选择了以窗口主题为未来的文化性的确定,确定了世纪之窗为主题。 以当代价值观及审美观点为切入点。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当代建筑形式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证,而事实上真正引领建筑创作风尚的背后时代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发展、转变,要强调建筑的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观,公共建筑与城市生活的共生融合,以及复杂多变的建筑表皮,丰富多彩的创作意识,无疑为当代建筑烙下了最鲜明的时代烙印。这就是我们创作的广州城市展览馆,这主要是创造生态化的室内外环境,体现城市空间对城市生活的开放、包容的当代价值取向,这表达了包容、开放、绿色、共享的时代特征。 接下来谈一谈当代公共文化建筑,文化内涵的表达。经过了多次思考,最后还是要表达把建筑做出来,这是最重要的。当代建筑文化表达创新上,我们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个是对场地的属性,一个是空间叙事,一个是形式抽象,一个是界面表达,一个是城市特点。场地属性,当代公共文化建筑在形式生产方面,对于场地属性的解读和利用体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许多建筑有意摆脱举行归快的程式化布局,如果结合场地属性来考虑可能会有一些理解和思考。建筑商用消隐的手法,一个是彰显形态的手法。 英台文化中心,我们用建筑延绵舒展的形态对狭长用地来反映。本方案在选择以更加新颖彰显的文化性格为场地注入活力,着重折板,一个不规则的体,以及抽象的建筑形态赋予场地萦绕云台的空间立项,融入了设计师就当地文化的一些思考。我们空间叙事,这代表了一种以体验密切相关的建筑属性,当代公共文化建筑在空间叙事方面主要围绕着情绪化路径和产品设计而展开的,这往往以超越当事人而设定,而转为更高层次的叙事化,集中文化的表述需要。这里面讲两点,一个是渐变式的结构,一个是开放式的叙事结构。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我们以构思战争杀戮和平和主题叙事结构,从东往西的顺序,其场所氛围也有封闭,也有开阔光明,从而创造出有虚景高超到接近尾声的结构。我们开放式空间结构,我们就举一个做的汶川地震的映秀震中纪念馆。我们用开放的结构不拘于特点和固定的物件。映秀震中纪念地包括纪念园,纪念陵园两个部分,其选址为震中山坡上,该位置从多个区域可以看到,从而实现对该场所的开放性,这基本保持原来的开阔用地,通过当地的树种和具有生命象征意义的油菜花表达出对死者的怀念和新生活的向往。 形式抽象。随着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单纯的建筑元素拼帖同现代主义实用精神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开启了对建筑形式真实性的深入探讨。受此影响,公共文化建筑创作也逐步由此前较为直接的符号象征,走向更为隐含、神似的形式抽象。我们根据刚才前面讲的天津博物馆设置了一条时光隧道,把各个展厅联系起来。 外部空间抽象,我们举一个宁波湾博物馆,这个现在已经盖完了,设计者通过当地的文化,帮的引入,一般来说不能讲帮的概念。我们创造出一种抽象化结构化的建筑群体,就是一组建筑来代表,来表达这个主题,整个博物馆以园林式布局,相对独立的展厅空间,通过交通体系形成网络系统,从而创造出肌理丰富,虚实有致的建筑群体。建筑的界面对城市,对建筑都非常重要,建筑界面的考察东西是外在的表达信息都可以表达出来,相对于前面几种文化的表现放大,易读性是界面表达最为显著的特征。色彩在宁波湾博物馆设计过程当中采用江南水乡黑白灰的主色调,以及从屋顶投下来的光,从而构成一个水乡画卷。 这是广州城市展览中心,其主体是两个盒子相扣,根据金属功能自下而上的转换形成扩大的肌理,暗示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也对文化主题做了巧妙的诠释。城市共融,这跟城市融在一起,一个是从公共空间的塑造方面,另外一个是建筑功能与内容设置方面更加符合多元灵活,就跟城市连在一起了。城市展览馆用架空的空间和下沉广场,以及比较丰富的水平馆的形成,比较合适的跟南方气侯相适应的比较合适的城市客厅。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面在后世博会期间加入休闲、娱乐的功能,跟城市融为一体。 刚才前面都谈了这么多每个具体的节点,最终我们是一个综合的表达,综合的阐述。大家都可以看到每一个建筑,每一个方面都有侧重的选择,有侧重的表达。下面有三个案例我简单快一点说一下,第一个就是玉树博物馆,第二个是钱学森图书馆,第三个是映秀震中纪念地。 我们做了玉树博物馆,崔恺大师做了文化中心等等很多大师一起参加做的,我们也有幸参加了这个项目。我们做这个项目过程中,我们对玉树的文化,玉树当地的传统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对玉树当地崇拜神山圣水自然观深入去探讨。对玉树当地藏式特点,还有玉树本地的一些特点都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在玉树藏佛文化当中的郯城对形象和符号都做了一些研究,跟当地的民俗专家一起研究探讨有什么可以去表达的。这里面可以看出来建筑当中不同的侧面上有一些表现藏族建筑,这是最后设计成的,正在做施工图的玉树博物馆跟当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了,当地非常满意。这是鸟瞰图。 这是钱学森图书馆,在钱学森一年前的时候我们就参加投标,当时投中这个方案,钱学森包括理性和浪漫,他的夫人是音乐家,他自己是科学家,我们对他生评做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最后得出来以几何形体,因为钱学森对山水园林,山水城市都有一些论述,我们觉得钱学森是大家崇敬的科学家,成功之路值得大家学习。我们做了九个方案,我们最后送上去是钱学森之路为方案的模式送上去的,这个中标以后一直没有表态,大家觉得中标可以,后来觉得总是缺点什么,钱学森的儿子经常征求所有院士意见,院士开会的时候拿这个方案去讨论,最后不断的改了九轮,拿了一个方案出来,大家基本上都满意,他觉得要重点突出钱学森纪念馆。钱学森纪念馆这个方案主要表达了这是钱学森图书馆,另外还要表达出上海交大的图书馆,这也是交大一部分,我们通过对钱学森的头像确立了石破天惊的主题,我们找了一般代表钱学森比较亲切、温柔的图象做了一些处理。之后在V型玻璃裂开,我们已经看到最大东角,那是把导弹和原子弹合在一起的钱学森重要的贡献,就用红色的颜色延续了上海交大的颜色,上海交大有百年的历史。 我们也非常感谢在座的所有支持我们的材料商,厂家,设备商,这个最大的难点就是钱学森头像怎么做,我们找了一下钱学森头像,怎么选用呢,是陶土板还是石材,我们最后选择GRC表达一些艺术的氛围,我们也请艺术家做,艺术家做出来的东西比较具像,最后也没有采用。我们最后觉得自己来做,打成格的方式做成钱学森头像,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也得到了很多材料厂家各方面的支持,何老师也去了很多次。 这是映秀震中心纪念地,这是我们前面的几轮方案,这是盖成的实际效果。我们希望扎根本土,立足创新,一方面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吸收人类文明积累起来的优秀传统,从文化内涵中领汇和吸收,同时又要十分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致力于实施节能减排国策,坚持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方向。在对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上下工夫,寻求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走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多创造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