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设计创新

2012-4-7 20:33| 发布者: mbampa| 查看: 2000| 评论: 0

摘要: —— 宋春华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 宋春华:各位好,可能要耽误一点时间,要翻译一下。我发言的题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创新”。  大家知道十年之前亚洲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十年之后跟许多经济家的 ...

—— 宋春华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

宋春华:各位好,可能要耽误一点时间,要翻译一下。我发言的题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创新”。
  大家知道十年之前亚洲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十年之后跟许多经济家的预测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的经济和城市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东亚的城市为这个地区提供了四分之三的总产值和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出口,中国120个重点城市,它们的GDP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三。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东亚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意味着还有更高的城市化的水平。在未来的25年,还要实现这种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世界银行它预测在今后的25年,在东亚地区会有三类城市现象,一个就是人口的迅速的增加。第二个就是大城市的宜居度面临着挑战。第三个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联系会更加密切。 我们看这个就是东北亚、东南亚城市化的情况,这是东欧的情况,这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情况。我们东亚确实是城市化推进的特别快,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的25年里东亚城市人口要增加5亿。我们看世界平均的增长率是2%,而东亚是2.6%。中国的情况我觉得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到去年年底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是44.9%,全国共有655个城市。
  中国的GDP已经连续五年增长速度是10%以上,去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了24.8%,房地产的开发增长了30.2%。这样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为我们建筑业,建设设计确实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去年建筑业的总产值是5万亿,增长了是20.4%。这就是近几年来中国的GDP的增长情况,我们看大部分是在10%以上,建筑业也是高速发展,一般都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
  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它必须有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投入,所以我们现在是面临着一种严峻的挑战,核心就是这种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我觉得现在面临着三个最严重的问题:
  第一,城市作为物质的实体,它的供应能源和资源会不会发生断供,没有能源和资源供给它们了。
  第二,城市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城市的文化特色会不会消失。
  第三,城市是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实体,城市的安全和它的和谐会不会受到威胁。
  这里的关键要转变发展的观念问题,就是要竖立科学的发展观,是个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我们的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的一种转变,下面我就针对这三个问题讲讲我的观点。
  我们的成为应该是低成本的运行,改变过去那种高物质化,高消耗,高污染的建设和消费模式,我们应该坚持的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我们长期的建筑实践和自然、环境都是很融合的,我们大量利用天然的采光,天然采集能源,自然通风。但是现在我们的人,我们的建筑师搞了一个人工的密闭的空间,去采用机械的,物理的创造的封闭的环境,实际上这是不聪明的。所以我们的建筑设计要坚持一种绿色的理念,用我们的建筑语言去引导合理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
  中国和东亚国家一样,我们是人多地少,我们每个人占有的资源相对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建筑的创新应该是在小的空间里面创造一个高的舒适度。特别是在住宅设计上,我们提倡的是中小户型,我们搞了一次全国的普通住房的设计竞赛,这是一个获奖的项目。我们看它的三类户型都是在90平方米以内,像这个户型它的套内使用面积是70多平米,包括它公摊的面积都加起来没有超过90平方米。它在90平方米这个空间做了三个卧室,一个书房,两个卫生间还有一个厨房。这是它的组合平面,考虑到住宅的适应性,在中套和小套之间留了一个施工洞,这个洞堵住就变成两户,如果这个洞加一道门就变成一个大户,所以在功能上具有很大的适应性。
  最近中国建筑学会又举办了一次全国的为低收入家庭所做的保障放的设计竞赛,这是一个获奖的项目,它有两个基本模块,这个模块可以住一个人也可以住两个人,也可以夫妇带一个孩子,当然它也可以住三代人,这是另外一个模块。我们看这是A模块的情况,这是它的变化,还是这个模块。这是B模块,这是它的变化,它的功能有比较大的适应性。另外它可以组合成多种的单位形式,这个就是一梯四户,这个是一梯六户,这个是一梯八户,这个是十四户,都是利用刚才这两个模块组合的,它的平面也有多样的布局,这是它的立面。
  另外一个更小的,它也是类似的方式。这个就是60平方米左右,它是62.9平方米,这个我就不细讲了。我们的创新要在这些方面的创新,而不是搞那些豪宅,豪宅是很容易设计的。
  我们要坚持建筑的节能,尽量利用普通的材料,利用天然的资源,利用循环的方式去节能、减排。我们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要正视自己的责任,要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在节省常规能源的同时,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资源。
  这是一个大连的普通老百姓的住房,它有很好的绿化,多层的住宅,有非常好的外墙的保温。它有中水系统,这是把生活污水经过处理以后可以进行一些杂用,另外普遍利用了太阳能热水器。这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物质、资源、能源的问题。
  
  第二,文化问题。
  
  城市关键是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一定要走出GDP崇拜的误区,要展示我们的文化,城市的文化才是可持续的源泉。
  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我觉得每一个城市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历史性的过滤,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正因为有这种基因,所以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面孔,有自己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基因是储存在城市里面,所以也可以把城市比作一个容量非常大的“硬盘”,在库存里面是保留着文化密码和文化的脉络,这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
  这是北京的老城区,我们看就像一个“硬盘”一样,这才是老北京的机理,这是天安门故宫前面城市的鸟瞰。这是长安街,这个是人民大会堂。这个城市确实是一个信息“硬盘”,但是非常遗憾我们现在过多的去老按删除件,我们拆除了许多有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建筑的遗存,如果我们对这个“硬盘”不加锁,老去删除它,这些资源很快就会化为乌有。
  中国这个“拆”字到处可以看到,有人戏称,中国就是“拆”,就是“CHIAN”。但是按照中国的规范普通建筑至少要利用五十年。可是我们很多被拆除的建筑不到三十年,三十年不到就被拆除了,台湾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我们看到拆除最多的是二十年上下的建筑,日本大体也是这样,也是在二十年左右,拆除最多的是二、三十年左右的建筑,这和欧洲形成的明显的对比。欧洲都在八、九十年甚至一百多年。
  建筑的寿命越短,空气中间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就越高,它是这样的一个关系。现在天气热和我们建筑寿命短有直接的关系,这样大量的拆除城市就失去的记忆,文化就没有了根基,城市的特质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这种大量用现代材料,大规模的建设无非使大家都带上一幅“假面具”。所以现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间要制止破坏资源,毁灭文化的这种大拆大建。
  我们不能把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拆掉,建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发挥城市规划的权威,通过立法来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另外要用很高超的设计技术,率整合好,利用好这些建筑遗产。中国在这方面现在已经有了这样一个觉悟,我们正在积极的探索,利用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是上海的新天地,它保留了一段的老的街坊,因为这个街坊里面的石库门是最典型的,这种石库门保留的都是很精美的。这是新天地的一个入口,旁边有一些立体建筑,这是白天的景色,这是晚上的景色,晚上是非常热闹。这是白天保留下来建筑,它的后面就是高楼大厦。还是这个广场晚上就变得很热闹,对于它的评价,认为它保留下来是好的,但是它的功能做了大的置换,现在主要变成咖啡一条街了。
  1933年上海的一个啤酒厂,这是我另外重点介绍的一个上海的项目。这是匈牙利的建筑师吴达克的作品,当年的罐装车间现在改成了展览馆。这是酿造车间,就是制造啤酒的,现在改成了一个酒店,因为很小,它只有24个客房。这是晚上的夜景,也非常漂亮。在大厅里面有一个燃烧的炉子,这个也保留下来了,这是锅炉房改成的酒裤。我们看原来结构的柱子都保留下来,这是当年的配料糠。客房里面分几种类型,这是比较大众类的,这是一个复式的,楼上是它的卧室和洗浴间。第二种情况是比较大的单间,生活必备的已经有了,他把浴盆放在床旁边。这是一个德国设计师的创意。还有更小的房间,这边是一张床,这边是一个浴盆,后面是一个卫生间。最小的房间是这个客房,他中间放一张床,这是它的门,它的洗浴都在在这个地方,它完全就是开敞式的,床的后面是一个写字台,这边完全是一个开敞式的,就是说它充分利用了空间。
  1933年当时远东最大的屠宰场,现在改成了文化创意车间。这个主要是屠宰牛的,这是一个宾馆,这是当年的屠宰场,是英国建筑师的一个作品。它的外立面,原来都粉刷过了,原来都是粉红色的,现在恢复了它的原貌。当年的牛就从这进到屠宰场里面,保留了它的结构,它的结构现在看起来我也不知道它怎么设计出来了,非常复杂,它的一些结点跟现在的鸟巢很相似,上面都是被宰杀牲畜的通道,但是还有很复杂的,这个楼梯都是人型的,这就是牲口进来,这里有新闻发布,以及表演。另外它陆续厂家和商家开始进入到这个中心来,这是酒吧,我们看还有一些名牌店,这也是一个咖啡店。
  另外我要介绍的一个北京的建筑——798艺术区,这个是在去机场的方向,如果你们回国的话,按你的预定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到机场,你就可以下车到这来看一下,这是50年代东德援助中国的一项建筑,后来我们又做了一些扩建,现在有22万平方米,这是它的创意广场,经常有一些展览,这是以金属为材料的雕塑展,它有很多很典型的工艺建筑,这些建筑现在都被利用起来搞一些造型方面的展览。有一些很有名的创意公司在这里建立中心,都是很前卫的一些展览。这个吊灯是IVV它的作品,这个就是当年的烟囱,都保留了下来。这是它的现代艺术作品,原来很生硬的一些工业的场所,现在都变成了一种人文空间。所以在那里呆上几天你都觉得有可看可欣赏的,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些车间目前还在生产,但是很快就会全部都被搬出去了,这一大块已经被列为北京市的优秀文化遗产。
  我再介绍一个天津的项目,这是万科公司开发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当年是一个玻璃工厂,这是当年的玻璃库,它有一条铁路通进来,现在把它保留下来变成一个住区的会所,它在铁路线上搞了一个露天的生活博物馆,这就是中间的那条铁路。他把50年代中国家庭的用具进行雕塑,这个就是厂房,是1968年的,现在改成了居住区,还有一些工业的记忆,现在这样一个大的厂房做的会所,这一部分是游泳池。另外除了资源的节约以外,我觉得关键城市的文化要提高它的品位,我们一定要坚持适用、安全、经济,关键是要提高它的美学价值。
  现在我觉得有一些不良的倾向,一个就是东部越做越大,体量越来越大。第二,就是越来越高。第三,形体上越来越怪。第四,这个标题越来越酷,越来越旋,这个建筑不一定这个品位就高,我觉得建筑应该回归到它的基本原则,在美观方面我觉得关键是立意,另外要遵循形式美的一种规律。另外特别要注重我们的特色,要有一个传统。
  这里我很简单的说一下,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问题。在300多个方案里面,最后入围了8个,这是其中的四个,我们看做得都是很不错的。这是另外的四个,最后选定的是这个,为什么呢?我认为关键它有比较多的中国元素,这些建筑都很美,但是有的缺乏中国元素,这就是正在施工的中国馆。
  最后我想说一下,就是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三个层面,一个是规划的层面,一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层面,一个是建筑设计的层面。我们现在大城市的问题很多,我就不一一讲了,但是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城市,当局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但是效果很不好,但是有一个好的例子我介绍给大家,这就是巴西的BAT。他是创造性的采用了快速公交系统,他能做到公共交通每小时80-90公里的速度,而且步行五分钟能到公交站点,另外它有很独特的上下车的方式,这是联合国人居属表扬的一个生态城市。
  这是为库里提巴做的一个艺术馆,巴西的总理感到库里提巴为这个建筑剪彩。这一位就是库里提巴市的市长,他是一个建筑师,也是规划师,他当了两任市长,又做了两任省长,然后他又竞选主席最后成功,库里提巴的生态和好的交通都是他的创意。它是把交通跟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张照片是在快要降落的飞机上拍摄的库里提巴,我们看它的高层绝对的集中,在最集中的人的地方有快速公交系统。库里提巴乘车都是很特殊的侯车方式,所以你要坐公共汽车,要先买票,在车下买票,然后车来了以后主要是解决上下车慢的问题,他现在有一个平台,所以上下车非常快,所以它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它不是采用单双号或者你一个礼拜要停一天,他不是采取这个办法,他是用非常好的公交系统来吸引你不要坐私家车,而是利用公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总体上,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所以你就交通抓交通是抓不好的。
  城市设计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我们有很多开发商为了追求效益搞门禁社区,把城市就分割了,也缺少公共空间,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建筑单体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家都讲创新,我觉得创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不是标题的新奇。我们的创新还是要回到它最基本的元素,就是适用、经济和美观,当然这三者的前提就是安全。这次汶川地震我们看,损失最大的是这两块,这一块就是住宅,这一块就是非住宅的用房,所以建筑的损失是最大的,我们的创新也包括注重防灾和安全,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投入,认真的研究。
  总的来讲,我的观点就是我们要发展,但是也要创新。这样的城市才是可持续的,好,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