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干峙:抓住时机 发展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
[周干峙]我今天讲的中心意思是,我觉得现在我们要抓住时机,组织经验,发展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我也非常赞成这次会议的主题。很显然,建筑文化是最厚重的一种文化,而且它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当前,我们的建筑量影响不知道是要影响多少代人。我那天看统计数字,大概我们五年的建筑量是30亿平方米的量,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总之,我们的建筑已经成为国家产业结构里面最最大的一个产业。从人数来讲也是这样的,而且这个势头不会减太多。那么,目前这个情况下,我觉得我们这个会非常好,提出来冷静的讨论这些问题。大家都提出了建筑文化事业的规律,这个不是没有规律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讲国家的风格、民族的风格,从全国来讲是多种风格的。从我们多种学科的认识也是由低到高,我们干建筑这个行业的人,我们是鲁班门下。鲁班当时是以工程为主搞出一套规律,可能后来慢慢发展了,匠就是工匠,这个范围又不一样了。后来是建筑科学,建筑学成为了一门学科,建筑艺术成为了公众关注的问题,现在也还在不断的发展。这方面很显然遇到了很多难题,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盖这个房子,你说它好,但是别人说它不好,这个也很正常,就是因为这个文化方面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说有不同的看法,不以为奇。 但是要总结经验,怎么把这件事情弄的更积极一些。在现在这个时机,我们要提高认识才能使这件事情更有利于社会,也是有利于我们建筑的发展,所以这个机会是不能放过的。我不想展开来评论或者来研究现在什么叫建筑文化,也不是停留在过去认为是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历史就是历史,今后怎么办,我们要进行研究。研究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我就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好像我们选美一样,谁好看,永远不可能统一。你觉得她非常漂亮,但是他觉得这个不是很好,这个很自然。但是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同时的话不要胡来,这个确实是有好处,能够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和支持。而且我个人认为,现在这个时机下,是可以做的。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抓住这个机会,总结经验得出一个全面的看法,来推进我们进一步的提高文化水平。过去也有文化,但是这个文化水平怎么样,就很难说。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失掉,而且现在要展开来研究,因为影响国计民生太大了。 那么这件事情好像做起来挺难的,我觉得确实也是这样的。但是我现在感觉,不见得不能做,是可以做到的。这个不仅是从国内来看,我也觉得要从国际来看。我最近有一个出去考察的机会,我到欧洲,特别到德国和法国去,很有意思。我觉得它那个建筑、城市文化,不是想的那么乱七八糟,特别是德国。德国是近代历史上提出城市化,因为城市化的概念就是德国提出来的。我刚好是30年以前我去过,30年以后再去看,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来它的建筑文化很多思想是很稳定,而且是很一致的。 我跑了德国大部分的城市地区,所看到都是德国的表情。德国是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但是你去看它的城市,一看就是本国的(建筑),他们上个世纪的建筑和这个世纪的建筑组合的很好。它非常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它城市的发展就是它的历史,他们没有想到一定要发展到怎么样,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它恰恰跟科学技术、跟科学文化最最发达的一个地方,不在柏林这些大城市,恰恰在鲁尔区。你去看它的建筑面貌、城市面貌,一看就是柏林,一看就是有历史的。根本不像我们以住高楼大厦为荣、为先进,根本不是这样的,城市化已经到顶了。所以,我觉得它的文化是从城市化开始的,一直下来,而且是很讲究自己的特色。 相反,到法国,巴黎市区保护的非常好,他们环境变化非常快,但是建筑方面你一看这就是巴黎。但是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说德方斯(音译)它就乱的一塌糊涂,首先是乱,然后又搞了一些流行的、简单化的元素。所以,我觉得从国际的经验来看,从文化的重要性,对它的实践来看有一定的经验。但是怎么样做到自己的、中国的特色这么一个文化,而且这个文化能够影响到世世代代,我们没有这样的文化,所以说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设计。所以说我们在今后合作方面,要做出我们影响有的贡献。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