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军:中国建筑文化急需顶层设计 年轻设计师需引导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上午9时,中国建筑学会主持召开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
第二,什么是建筑设计?我认为建筑设计是对当下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的一种反映。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基于当下大众生活需求的一种发现。刚才各位前辈都说了,建筑并不是一定要搞怪或者是几何游戏才会吸引人,而是要从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入手,去创作符合他们当下生活方式的建筑作品。比如说现代展览建筑,由于多媒体技术和显示技术对当代人们生活的渗透,人们去博物馆可能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方式而是要求在参观中能体验到更逼真、更震撼、更融入、更有感染力的体验方式,人们与展览空间需要更真诚的互动与共鸣,这就需要对博物馆传统的设计语言把它加入新的元素,来更好的满足高科技时代人们观展时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多年来的建筑实践使我们更坚定了原来设计观念:从人们需求的本质出发,关照文化传承,让建筑多一些融合、少一些炫耀。 第三,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承载着文化传承和推广的使命,责任重大,但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筑,无论是其形式还是空间都是文化要素的载体和容器,因此建筑比起其他艺术品更具社会和文化属性,因此好的建筑无一不是建筑师在充分尊重、理解和欣赏并且融入业主的文化需求的前提下的出的结果。同时,建筑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之一,由于其强烈的社会属性使其产生的过程必定是超出了建筑师个人审美范畴,好作品的产生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大众的感知、评判和接受程度和审美素养。因此好的作品的产生一定是在以建筑师主导下建设各方通力协作的结果。所以今天到会的很多媒体同志,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吧。 第四,中国建筑文化急需顶层设计,年青的设计师需要引导,“到底什么是好建筑”,“建筑的本质是什么”,缺乏引导会导致同质化和西方化。目前一些建筑作品中确实呈现出“以他人之新为新”“鹦鹉学舌”趋势和现象,应该说技巧和手法固然重要,但长此以往会使建筑创作永远停留在技巧和手法的层面,我觉得最终会迷失在西方的评判标准中,将西方升华为偶像的过程就是自我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系统性和规范化地总结中国建筑30年来创作实践,从而实现从理念到实践上指导建筑师的下一步的创作活动。 在此呼吁在座的前辈和领军人物能主导中国建筑创作的主流方向,组织开展有效的建筑评论,告诉年轻的建筑师“什么是好建筑”“好的建筑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才有可能把中国的建筑文化引导到一个展示充分文化自信的建筑创作局面上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