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给排水 查看内容

北京:萧太后河恶臭多年的背后

2014-4-1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48| 评论: 0

摘要: 摘要: 萧太后河主流源于东南护城河。如今,想找到这条北京历史上最早人工运河的确切起始位置却不太容易。出生在萧太后河边的吴明(化名)说,自己记忆里的萧太后河已经不见了。   据悉,北京自1999年进入连续 ...

摘要:萧太后河主流源于东南护城河。如今,想找到这条北京历史上最早人工运河的确切起始位置却不太容易。出生在萧太后河边的吴明(化名)说,自己记忆里的萧太后河已经不见了。


  据悉,北京自1999年进入连续枯水期,地表水资源量衰减59%,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21条主要河流全部断流。萧太后河几乎是北京所有排污河道变迁和现状的缩影,也反映着北京地表水急需改善的严峻现实。17日,本市阶梯水价听证会将举行,节水导向十分明显。缺水将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北京,节水与治理同等重要。

生活垃圾汇聚


  东四环:臭水沟,生活垃圾汇聚


  在西大望路与弘燕路交叉口的东南角,一座被拆得仅剩墙体的灰白色二层小楼立在路边。小楼东边路面向东延伸不到10米便整齐地断开,少得可怜的水从低于道路水平面五六米的管道中流出,由地下暗渠转为肉眼可见的地表水流。这就是如今的萧太后河,此处已是目前最接近其起始处的地表河道。
  河堤两岸距离约20步,而河道里有水流的宽度仅为10步。站在管道附近的河堤上,能听见轻微的水流声,不时有人从河的南岸沿着被踩出的土路向东走去。
  紧邻这条小路的南边是一排活动板房,附近建筑工地里的工人们每天下工后,吃喝拉撒几乎都在这里。河南岸,有不少矿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即便是管道上方这样临街又毫无遮挡的地方,排泄物也比比皆是。栈桥、凉亭等沿河而建的景观建筑耸立在岸边。从两岸裸露的大面积护坡来看,萧太后河此段河道为倒梯形,河面水位与景观建筑原初设计的水位高度相差约两米。而浅得可怜的河水表面,漂浮着大量黑色块状物体。
  市民老王在路口西北角的南新园小区住了十几年,他眼中的萧太后河一直如此:“多少年了一直这样,赶上下雨了水能多点儿,平常就这样,脏着呢。”尽管河水一直是浑浊不堪的灰绿色,老王遛弯还是会来这条河的北岸,“除了这臭水沟,附近也没啥可去的地方了,这儿还安静点儿。”
  “这儿什么时候整修啊?”一位清理河道的工人如此问。他说,这段河道每天都清理,但每天都有新的垃圾产生。“这河从东边过来,河里的脏东西有一部分是直接从上头带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工棚里扔出来的。”说着他抬手指向河南岸的活动板房,“洗衣服、扔垃圾、有时候上厕所都在这河边,我们管不了。”

排污形成恶臭牛奶河


  东五环:排污形成恶臭牛奶河


  灰绿色的河水,表面漂浮着因排泄物过多而产生的黑色块状物,散发着臭味儿,穿过小武基、大武基,向东南方向流去。也正因其穿过小武基这样的人口聚居区,生活污水、垃圾倾倒,以及沿岸开设的洗车行污水,是萧太后河上游的主要污染源。
  再向东,萧太后河流经西直河地区,到达化工桥下。在这里,河水的颜色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化工桥下,河面变宽,水量变多,河水由之前的灰绿色变成了灰白色。
  西直河地区聚集了大批建材市场,大大小小的车辆在狭窄的路上开过,尘土飞扬。水泥厂、装饰公司、家具公司,是这一带常见到的商家招牌。经过化工桥后,河的北岸是大面积荒地。往东走不足百米,一条排水沟从北向南经排水管联通了河道,这条排水沟的水面已经被各种垃圾和水草填满,直排进河道的水也散发着臭味儿。
  河道以北约两百米,是大鲁店北路。这条路的南侧,废品收购站一家挨一家,院子里堆满了各类废品。路北是一个大型社区。有居民称,附近沿河的工厂都会把污水直接排进河里,多年来一直如此,“没人管过,据说有停工的,但也没见这水变干净。”
  就在距化工桥约500米远的一座桥边,一个直径约1米的排水管道将散发着臊臭气味的污水排进河道,污水发黄,与岸边因水草过多而呈深绿色的河水形成颜色的对比,汇入占据三分之二河面面积的“牛奶河水”中。
  东六环:建筑垃圾堵住黑绿色河水
  萧太后河为东南走向,在通州区注入凉水河后,最终汇入北运河。位于东六环附近的通州大高力庄村至张家湾一带,是萧太后河的下游。在东六环以东的张湾镇村,萧太后河由此向南转弯,注入凉水河。
  大高力庄村在东六环以西约1公里。在这个已经几乎完成拆迁的村落里,萧太后河从西向东流经村子主干道下的桥洞。桥洞西边堆满建筑垃圾,黑绿色的河水被阻滞于此。
  “二十六七年以前,这河里有的是鱼,成篓的逮呢。”曾经住在河边的两位村民回忆。以前,流经村子的萧太后河水清亮,虽然村民们吃水不靠河水,却经常在河里捞鱼,“现在一条鱼也没有了。”
  村民认为,河水变脏,与后来在附近建设的化工厂有直接关系。“不止一家厂子,都建了十多年了,有药厂,再往上游走还有造纸厂,他们那脏水都往河里流。”村民回忆,附近的厂子数量渐渐增多,河水也跟着变脏,直到前年。河里再也看不见一条鱼,河水也变成黑绿色,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要是2012年来,这边的一两家厂子还上着班儿呢,这河能不脏吗?”
  由此,河道继续向东延伸,直至东六环靠近张台路附近,河水被一道闸截住。水闸以东,萧太后河流经通州太玉园社区以南,从张采路下穿过进入张湾镇村。
  太玉园社区紧邻萧太后河北岸。北岸沿岸是一排库房,河堤斜坡上的垃圾清晰可见。在南岸,柳树上捆着一个木板,上面是用红色油漆写成的“严禁乱倒垃圾”,不足两步远的河堤上堆着一摊破旧的衣物。这段不足百米的岸边,河堤上布满了砖石瓦块、生活垃圾,甚至有一个占地面积逾10平方米的垃圾堆,下面是断砖头、渣土,上面是烂菜、塑料袋、烧过的蜂窝煤等。南岸附近,除了仓库,还有废品收购站。这里的河水已静如死水,一片浑绿。


  治理难:河道排污激增,治理不给力


  据悉,萧太后河是北京第一条人工运河、北京唯一一条以人来命名的河流。
  在文史研究者眼中,萧太后河是条有故事的河:“张家湾那一段,是清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客运总码头,《红楼梦》里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就是从京杭大运河上了张家湾总码头,然后才坐着轿子进贾府的。”
  在当地老住户刘师傅眼中,萧太后河是“小时候掉进去过”的河。跟人聊起来,他还会多说几句:“为什么叫小武基、大武基?知道积水潭吧?那儿是总码头,从萧太后河运来的东西最后都到那儿去,在经过现在小武基、大武基的地方当时形成了集市,叫小武集、大武集,最后叫成现在这名儿了。”
  而在环保志愿者眼中,萧太后河的情况一直不乐观。“萧太后河水质、环境的破坏,大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它成为北京的排污河道之一开始,当时北京的人口比较少,排污对它的压力远没有现在这样大和集中,河流可以依靠本身的自净能力来与人为破坏相抗衡,基本能够持平,所以那时水质恶化的速度比较慢,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激增,河流的自净能力无法承载排污的压力,导致水质急剧恶化,最终成为沿岸居民口中的"臭水沟"。”
  2012年初的北京市水务工作会议上,市水务局汇报2011年水务工作成果时提到:“朝阳、丰台等区县加大中小河道生态治理力度,完成萧太后河、马草河等10条中小河道、50余公里生态治理。”同年,完成萧太后河综合治理主体工程成为当年北京水务折子工程之一的组成部分。
  2013年8月至11月,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针对河湖水环境脏、乱、臭问题的“治脏、治乱、治臭”百日整治行动。当年9月5日举行的某阶段工作会上还透露,“朝阳区完成萧太后河3处排污口临时治污工程,日处理入河污水5.3万立方米,有效缓解萧太后河道水质恶臭问题。”
  2014年初,有报道称,通州市水务局将继续推进第二阶段中小河道治理任务,并将其定为2014年重点任务之一,其中包括对萧太后河进行清淤治理。
  有环保志愿者表示,萧太后河是北京所有自西向东流的河道的缩影,“当时几乎所有能自西向东流经通州、流出北京的河流,都被定位成排污河道,污染日趋严重,而我们的环保意识又没有正确地建立起来,往往给这些河流盖上盖子使它成为暗河或水渠,或者给河道修建硬衬。这种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导致北京市地表水的生态急剧恶化,严重破坏了水的生态和循环。”
  而从小在萧太后河边长大的吴明认为:“再怎么治理,也找不回我小时候的萧太后河了,以前的河流走向不是现在这样,都被埋了,也不知道是走暗河还是彻底没有了,现在能看见的所谓的萧太后河,脏成这样不单纯是人多的问题,还有素质问题、规划问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