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建筑-栈道
摘要: 栈道又称为阁道、桥阁或简称为阁,是依山傍崖用木柱架梁筑成道路。秦在公元前三世纪为了开发四川,修筑了栈道和都江堰,使生产发展、经济发达,为统一全国取得了稳固的基础,“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
栈道又称为阁道、桥阁或简称为阁,是依山傍崖用木柱架梁筑成道路。秦在公元前三世纪为了开发四川,修筑了栈道和都江堰,使生产发展、经济发达,为统一全国取得了稳固的基础,“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以后继续创修了巴蜀的栈道,到西汉初已有嘉陵道(即故道)、褒斜道、阴平道、子午道四条通路。直到东汉时巴蜀始终是当时的重要经济区,所以有“自建武至乎中平(公元25—189年)垂二百载,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岷之士”的说法,足见栈道对于政治、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 战国、西汉的栈道形式及结构没有留下文献记载,自东汉以来文献渐多。永平六年(公元63年)《开通褒斜道碑》记褒斜道有“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郙阁颂碑》说:“缘崖凿石,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可以看出栈道是复杂艰巨的工程,除了大量土石方工程外,尚有桥阁、大桥等木结构工程。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石门铭》曾记录“阁广四丈,路厂六丈”,可见工程之浩大。其做法据《水经注》所记为“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于水中”。结合开辟巴蜀道的目的以及西汉初年关于军事战争中涉及栈道的记载看来,可以肯定早期栈道也是通行车马的。则此种栈道其实质是依崖而建的木桥,其结构方法、荷载力基本上和木结构桥梁相等,只是大梁的一端插入山崖中,节省了一部分木柱。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