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雯:在开放中成长
法国AS建筑工作室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李书雯 法国AS建筑工作室(以下简称AS)的北京分公司坐落于东二环的一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身处这里的大楼最顶层,加之近6米的室内挑高,使得视线极为豁朗。李书雯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而是与所有建筑师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内工作。干练、直爽是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 把空间做舒服了建筑自然就成了 李书雯是学规划出身的建筑师,在法国工作期间就曾成立过自己的小工作室。加入AS还是缘自一次巧合,“当时我从巴黎回到北京度假,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认识了AS上海分公司的一位高层,他们想在北京成立一个分公司。那时我正好非常想回国,而我又是北京人,就这样我成为了AS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到现在已经将近7年了。” 之前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给了李书雯极大的收获,最大的启迪莫过于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放松。“刚出国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没有束缚。国外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还是比国内要浓厚许多的,你想学到和想看到的东西都能很容易地接触到。”李书雯坦言,自己之前做建筑总是刻意地要做成一件艺术品,在国外体会到建筑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以一种放松的、开放的心态去理解空间。“把空间做舒服了这事儿自然就成了。” 20年来,与中国共成长 目前,建筑设计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凸显。AS也在自我调整和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着国际化进程的延续。2004年和2007年,其先后在上海和北京建立常驻机构,将团队的构想变为现实,将中法两国的文化内涵巧妙地衔接起来,通过建筑来传承文化。不得不提的是,实际上这种国际化的进程,与其在中国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对中国建筑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而且还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为什么选择中国?对于很多进驻中国的国外建筑事务所来说这几乎是一道必答题。李书雯表示,中国建筑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当然是一方面,但更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出自巴黎合伙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其实他们早在1992年就在北京开过一个小事务所,但直到2004年才在上海正式成立永久事务所。从1992年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而AS是1973年成立的,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成长经历都有中国的见证。” 在负责AS北京工作的这7年间,李书雯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建筑环境发生的悄然变化。“我们在中国做了很多公共建筑,同政府打交道比较多一些。我觉得政府对待城市发展的态度有很大转变,现在更注重可持续的、生态的发展模式。” 李书雯以太原钟鼓楼地区的改造为例。“按照以往的思路,市中心拆迁后,会建造高密度的建筑。但是政府要求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却强调了保护和发展的概念。在参与投标的4个方案中,我们的建设密度应该是最低的,容积率不到1,密度高的建筑选择放在了外围。方案中我们保留了20多条街巷,包括街巷名称和肌理的恢复。” 李书雯认为,一个城市能够选中这个方案,本身就显示出政府对待城市态度的转变,他们也意识到市中心不一定非要通过拆迁重建高楼大厦来体现,而是可以通过恢复城市传统的肌理,结合休闲、商业、生活的空间,建成一个低密度的中心城。从建筑尺度讲,相对以往对规模的追求,现在更注重内涵和人的空间体验。 一种以社会为依托的艺术,一种以人性为框架的创作 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设计理念,AS在中国都采用了与法国总部同样的方法,共享资源,试图使创作的过程与工作的步调保持一致。 “我们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红线图,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出图的时候我们就用这样一套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李书雯拿出一张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大厦的红线图为我讲解,“这样一个大体量的项目涉及很多设计师,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设计的一个空间改变了,团队的其他人也要做出相应改变。用红线将影响到建筑的重要因素全部重叠着画在一张纸上,这样就能够清楚地体现出每个人所做出的修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AS强调每一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直反对出很多比对方案,因为这说明作为建筑师,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方案是最好的,那么这个方案就已经失败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设计师能够比较理性地分析出最符合这个地域和背景的唯一答案。” 李书雯说:“其实在中国做建筑与在法国做建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处理项目的方法相同,只是大环境略有不同。在法国可能一个竞赛会有3—4个月的时间,设计师可以慢慢去构思,不断地推翻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东西。中国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周期短,思考的时间相对会短一些,你会在一种压力之下做创作。节奏太快,有时候不一定是件好事。” 作为建筑师,动笔之前首先要吃透项目所处的背景环境和业主的需求。在法国,设计任务书可能是一本书,甚至给出了厕所的尺寸。而国内在这方面有时还不够规范,任务书可能只是一张纸。所以必须先揣摩业主到底希望做出什么,要满足怎样的功能需求。 AS在天津泰达慧谷产业园有一个项目,因为这里进驻了很多研发和孵化企业,所以项目的主题意在探讨如何在空旷的平地上建立起一座能够满足企业及人才配套需求的微型城市。“这是一个很小的地块,只有1栋塔楼式公寓和1栋板楼式办公楼。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考虑到要给这些员工提供餐饮、休闲、亲子娱乐等需求,我们打算做成一个小综合体。这些在任务书中都没有明确要求,但是我们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建筑首先要面对的是建筑的使用者,只有使用者满意,才是一个好的作品。” 试验场的时代已经过去 纵观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的建设,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参与其中,项目口碑的毁誉参半也使得中国已成为外国建筑师试验场这一说法被广为流传。 李书雯对此并不认同。这个说法是伴随着“鸟巢”、“水立方”、CCTV大楼等建筑而产生的。“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试验场的概念。这些建筑当时是为了迎接奥运会建造的,更多的是出自一种政治需求和时代需求。就像一提到老北京,大家都会想到故宫、天坛、颐和园,新北京也需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留有一个标志性的记忆。不是外国建筑师自己想把中国当成试验场,而是中国需要这样一种展示的机会。” “建筑是世界的,外国建筑师可以走进来,我们同样也可以走出去。”李书雯说,“AS对中国年轻建筑师十分关注,并致力于为他们搭建一个国际的交流平台。2010年我们举办了中国新锐建筑创作展,组织了国际评委会,评选出10名建筑师,前3名请到巴黎参加颁奖典礼,并到威尼斯参加建筑双年展。我们认可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水平和想法,大家的水平都在同时提升。” 该竞赛已纳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每两年举办一届,同时也将目光放得更远。“不光是中国的青年建筑师,第二届是面向阿拉伯地区,今年面向非洲地区。现在已经是地球村的概念了,国家之间的界限在模糊,大家的文化都是多元的,本土文化在国外的土地上同样可以绽放。” 李书雯 法国AS建筑工作室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合伙人建筑师 法国AS建筑工作室创立于1973年,公司拥有一支由25个不同国籍的优秀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室内设计师及成本评估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代表作品: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大厦、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巴林国家大剧院、雅典奥纳西斯文化中心、济南省会文化艺术中心、上海惠生张江总部园区等。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