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愷:用本土留住乡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总建筑师 在老师眼中,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为人谦虚,踏实学习、研究、做设计。 在甲方眼中,他是具有学术追求的建筑师,人们总结他的口头禅之一是:我们要把问题解决好! 在同行眼中,他善于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会“妥协”于当地的人文和城市环境,不固执己见。 他是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总建筑师。 从工作室到研究中心 Q:有人开玩笑说你的工作状态像是名医给病人看病,要不停地研讨方案,经常一个方案正在讨论中,下一个已经在门外等着了。这样的工作状态是否是你将工作室变更为研究中心的原因之一? 崔愷:是的。截至去年底,工作室共有38人,往往要同时做很多个项目,作为工作室的主持人,只有我一个人进行管理,在工作上难免会有不便。 工作室整体升格为研究中心后下设3个工作室,就有了3个工作室主任、3个副主任和3个主任工程师,9个业务骨干一下就找到了自己新的管理岗位和相应的责任。带给他们上升空间的同时,也解决了工作室的发展问题。 Q:3个工作室在业务上有什么区别? 崔愷:工作室之间没有区别。为什么没有用“建筑二院”这样的名字,而是直接亮出我们的立场,就是因为我们要树立一个核心价值观,这才是这次改革的主要意图。 “我知道我排斥的是什么” Q:除“本土设计”外,行业内还有很多类似的概念,如场域建筑、场地实践观等等,这之间有何异同? 崔愷:实际上就是一个词不同的说法,比如在台湾叫在地建筑,就是建筑在这个场所,要表达这个场所的文化和环境方面很多的信息。 这个概念实际上既表明建筑要适应一个特定的场所,也强调建筑本身要营造某种场所,这是两种不同的理解,后面一种实际上属于一种设计方法和追求的目标。所以概念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是一个层级的问题。 Q:那么“本土设计”强调的是什么? 崔愷:当然也有人说这个观点太宽泛了,很多类似的概念都可以解释,还能不能算个观点? 但我知道我排斥的是什么,是大量的复制性标准化建造,大量的把建筑当成商品一样的简单重复性设计。现在城市当中大量的建筑就是一种商品。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地理人文、居住传统差别很大,但有一些大的房地产企业在很多个城市开发项目,或者说就是复制项目。因为不管城市什么样,只需要一块土地就随便建个大商场和居住区。甚至建筑的风格都是固定的,似乎那就是企业的品牌。 像这些企业是不在本土设计范围之内的。所以至少我知道什么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什么是这个概念之外的。因此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毫无原则的观点,否则的话没有立场就真成了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了。 留住一点乡愁 Q:你在2009年就提出了“本土设计”概念,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你认为所谓本土设计,是否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崔愷:我有时候觉得本土设计应该就像一种道德观,你不用只是为了让某个领导通过、迎合某个开发商的趣味。相反,你在设计当中考虑到地域环境、考虑到地域特点、考虑到文化,我觉得都可以称为本土设计。 其实标准就是一种相互联系,并不是说在北京就一定要把高层住宅装修成四合院一样,这也不太可能。但是高层住宅落地的时候,在城市环境或者社区环境当中,是不是就可以考虑如何运用当地的文化特征来解决建筑跟城市街道的关系、跟社区的关系,能不能留一点乡愁,留一点胡同居住区,给人一种亲切的人文关怀。 这是我们所考虑的,可以用本土性去阐述的。能够让人觉得这房子我还能认得出来,曾经这个地方是平房,这地方的房子是用灰砖盖的…… Q:这样的理念确实很有意思,但能否被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所接受? 崔愷: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个立场,在跟政府和企业打交道的时候,通过我们积极的引导,往往和他们之间能逐步达成共识。 现在各地都希望建筑有特色,我们在做很多文化建筑的时候,经常讲这个地方有自己的特点,那么特点是什么,怎么能够把你的特色通过设计表达出来?现在许多开发商越来越理性,很尊重我们的想法。也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立场,呈现出的成果才比较丰富和多元化。 有些设计师是以自己固化的建筑形式作为自己的品牌,但对我来讲,我们更强调一种立场、一种核心价值观,立场和价值观明确后,那么我们既可以去沙漠设计,也可以在水边设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