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暴雨刚下我就出门,这才几分钟,路上的水就下不去了,我被堵在了去上夜班的路上。这个城市的内涝到底有多严重?有多少人因为这场暴雨回不来家?去查查看。”刚给市三防应急指挥中心打完电话,报社老总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在报社qq群上,大雨淹车的图片不断被传递上来,一张比一张震撼。国外有一句谚语:一个城市的好坏,在于它的下水道。在深圳这座高大上的城市,下水道却成为它致命的硬伤。
深圳暴雨高架桥变瀑布
深圳暴雨积水严重致两人死亡
2013年千辆汽车因暴雨被淹
20时55分,记者手机收到气象局发给三防记者的短信:暴雨红色预警扩展到全市。这意味着,在全市大部分地区,未来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100毫米或以上,而这个数据,对于深圳的下水道来说,无外乎一个黑色炸弹。 因为城市建设,城市中原本有渗水功能的土路、植被被钢筋水泥的路面替代,雨水无法自然地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只好急速地,一窝蜂地同时冲向下水管道,就像百米赛跑般,成百上千人同时涌向终点,终点一时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叠罗汉般便成了城市的内涝。更因为城市建设的加快,不少的排洪河被挖断了,很多的下水道被堵塞了。原本就营养不良的“下水管道”,就像母体正在孕育的胎儿,还未出生,便被拦腰斩断了“脐带”。 被内涝堵在路上的,不仅仅是上夜班却不知道何时能到报社看版的老总,还有出外采访因内涝车辆熄火无法回单位发稿的记者兄弟。但更多的是,车泡在水里,家就在眼前,却无法回家的市民。 有摄影记者拍摄的水漫鹏城的照片不断发上来。顷刻间,深圳成了水城“威尼斯”,泡在水里的,不是威尼斯的小船,而是我们的小车。我在努力刷新着市三防办发过来的资料,终于,我看到了一组让人吃惊的数字:“2013年,深圳近千辆汽车因暴雨被淹受损。”不知道今年这个数字是否会超越2013。
深圳暴雨内涝严重
深圳暴雨道路被淹
近两年又新增100余个内涝点
286个内涝点,是自2011年大运会以来,统计得最为精准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产生的影响是内涝面积约80平方公里,直接影响人口近90万,主要集中在南山前海、宝安西部、坪山坑梓、龙华民治4个片区。而这个数字也反映出,从2011年开始,深圳市将城市内涝问题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要事来抓,按轻重缓急逐年进行了分批治理。而这一问题,从2011年至今,每年都成为深圳要办理的重大民生实事。但另一个数字告诉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截至2013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并没有改变。原因是,286个内涝点虽然已完成了108个,但近两年来又新增了100余个。而新增的推手,就是城市快递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批建设项目。 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暴雨的防范,对内涝的整治,向来是不遗余Α5?衤蘼聿皇且惶旖ǔ傻模?钲谡飧龈叽笊系某鞘校?从凶乓桓卑?笄畹姆篮橄低场T?014年的全市三防工作会议上,市水务局张绮文局长说出深圳防洪系统真实的现状:原特区内防洪标准约100年一遇,原特区外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系统整治、排涝设施不足、高强度开发建设影响等原因,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远低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从排涝能力看,原特区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内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仅勉强达到国家标准的最低值;此外,抗风能力较弱的临时建筑、简易工棚、违章建筑,在原特区外依然普遍存在。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与深圳经济强市、人口大市的现实需求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不相适应。同时,部分城区防洪排涝系统欠账多。由于受地理特征、规划滞后等因素影响,深圳部分片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仅为一年一遇,部分片区甚至没有雨水管网。如宝安西部片区,大部分街道规划管网建设率低于40%,石岩街道甚至仅为17%。与此同时,该片区还存在泵站建设滞后的问题,目前还有占抽排能力52%的项目处在前期,有12座规划泵站处于待建状态,建设进度极为滞后;部分老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后天保养”不够,导致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和管道淤堵,逐渐丧失排水功能。经初步核查,仅福田区就有57个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居住区的自建排水设施尚未纳入管养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