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退审返工 有争议的结构设计思路的一些探讨
第一个:双向地震作用。 于是就有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参考依据 某些专家的论文。 典型代表 北上广 审图中心。 第二:偶然偏心 偶然偏心考虑活荷载分布不均匀造成质心偏移。于是人为加大质心和刚心的距离的算法 这样算出的扭转影响比较大。 而多层结构又纠结了。 多层结构设计主要参照《抗规》要求。 而抗规的要求又有些暧昧。 在正文里面没有交代偶然偏心。而条文说明里面确又有偶然偏心。 而偶然偏心下的位移比又关系到 双向地震的选择。所以 多层结构要不要点 这个就又是很纠结的事情。 而这个点不点 就没有地区性的看法了 相同地方的人 都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主流的设计思路 还是 多层算位移比都考虑偶然偏心。而算配筋的时候不考虑偶然偏心。 多层结构 因为梁柱刚度太弱。有的时候长宽比稍微大一点的项目。位移比就把就是把边梁 边柱的刚度加的在大 偶然偏心下位移比 都很难控制。而且框架结构中 梁 柱截面高度差的太多 看起来设计又有些不舒服。所以想不点偶然偏心算位移比的话,那就还是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和审图沟通。问审图的意见了。 因为规范上没有明确规定 算配筋要偶然偏心 所以 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 多层结构 不点偶然偏心 算配筋。
翻遍整本抗震规范都没有周期折减条文,只有高规里面有。而高规里面的周期折减的前提条件是非承重墙是砌体时 ,现在结构设计基本内墙都采用了轻质混凝土砌块。容重只有700 还有ALC混凝土砌块容重只有500.比水还轻。条文说明里面也有 说周期折减的参考数字 是不包括刚度很小的轻质砌体填充墙的。很明显 轻质混凝土砌块 也在其中。那也就是说高层结构设计 周期折减系数可以比高规的大。周期折减这个数值不仅对于结构设计整体配筋影响大 对位移角影响也很大。尤其是高烈度地区。差一点点的时候 可能稍微折减大一点就能过来。可是什么时候 能折减大呢,又能多折减多少呢? 这个就又是一个问题了。对于经济性要求高的建筑 这个想折减大一点 还是那句话提前和审图沟通。 本人刚刚完成一个11层框剪宿舍楼就是这样 。 按高规要求框剪结构周期折减,取0.7--0.8,可是这个宿舍楼的层高很小。如果取0.7 框架梁有不少超筋。如果梁高加大又会造成短柱 造成柱箍筋加密的问题。又会不满足净高要求。 加宽又会漏梁(甲方建筑都不同意)。所以无奈我只能把周期折减取0.9 这样梁就不超筋。 当然不可避免地审图提了这个问题 。说我不满足高规。 我回复的原文是根据高规4.3.17条文说明规定,周期折减砌体墙不包括刚度很小的轻质砌体填充墙。本工程外墙虽然采用刚度较大的混凝土多孔砖。但是横向外墙大多为剪力墙。纵向外墙大多是大面积玻璃窗和幕墙。内墙采用的是刚度很小的ALC加气混凝土砌块、容重仅为500.门洞也较多。所以考虑周期折减0.9 是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 目前审图已经通过。 第四:伸缩缝、沉降缝的设置 结构缝特别难看,而且因为设缝会增加一榀框架。 同时搞设计还要建两个模型设计。施工方施工麻烦。甲方会增加造价。所以无论设计施工甲方都是能不设缝就不设缝。 都是采取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等同时加板厚、加配筋率等措施。 但是现在工程项目都很大。框架结构超55 剪力墙结构超45 都是很正常普通的事情。但是在超过混凝土规范8.1.1条的情况下 什么时候可以不要设伸缩缝。这个同样是个纠结的问题。按理说温差大的地方 肯定要设伸缩缝。可我做吉林长春一个项目的时候。78米,而且东北温差那么大。我想肯定得设缝了吧。我出初步方案的时候。直接被甲方骂了。78米设什么缝啊.我们这边九十多米都不设缝的。我一听震惊了。东北温差那么大 还这么开放啊。当然我在改方案之前 稳妥起见还是咨询了当地审图中心。长春审图中心的人 可以不设缝。不过屋面要采取更严格保温材料 楼板配筋加强一些。听这么一说 我就有底了 。重新出了结构方案。 不过后来 我做安徽一个项目。就栽了。框架只有62米 只超了7米 我想超7米 就不设缝了吧。然后就出图了。然后悲剧地退审了。说必须设伸缩缝。我回复加强了楼板配筋了 采取后浇带了。人家审图来说 你那些措施就就算是设缝也要采取的。只能解决早期收缩问题。不能解决以后的收缩问题。甲方去协调也没用。据说甲方拿了2000购物卡去。那个审图老头依然不为所动。一定要改。没法子。只能改了。 所以哥的经历告诉大家。做外地项目的时候,超过规范限值的时候想不设缝还是先咨询当地审图中心吧。 地下室的沉降缝、伸缩缝这个现在基本没人设置了。我没遇到不合理的审图意见。不过一个网友做的大底盘地下室和主楼相连的地方 审图一定要设沉降缝 伸缩缝。他问我怎么办,怎么和审图协调。因为他们已经出图了。设缝的话 改动太大了。 沉降缝规范上并没有明确条文。这个就很好回复了。于是我告诉他 高规上12.1.9 的条文说明 可以不设置沉降缝的方法。而高规12.2.3 规定 地下室不宜设置沉降缝。不能违反这个规定。后来这个网友 顺利通过了审图。 由于地下室伸缩缝 沉降缝设置要求 有规范可依。所以遇到不合理的审图要求。可以完胜。没有必要事先和审图沟通了。 第五个 乙类(重点设防类)建筑 设计方法 总结 本人根据五年结构设计经验中遇到的一些常见有争议的问题 进行了一些总结。实际设计中 审图人员的看法各不一样。对于有争议的问题 还是多和审图沟通为好,以防返工。
更多网友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