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为建筑披上“绿色外衣”已成趋势
摘要:“小区里清水绿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沿路有大树的浓荫,雨后的路面能渗水,社区里实现了自然通风,屋子里冬暖夏凉,住得健康、舒适又省水省电。”这是人们对住房的美好向往,描绘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日后城市绿色建筑要占到整个城市建筑的80%以上。“未来,厦门的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何庆丰看来,在厦门推行绿色建筑已是大势所趋,“以一星级绿色建筑为主,鼓励建设二星及以上等级的绿色建筑”将成为“美丽厦门”建设的一大方向。 为实现厦门的“绿色”目标,《方案》明确:在全市辖区内,从2014年1月1日起新立项的政府投融资项目、安置房、保障性住房,以招拍挂、协议出让等方式新获得建设用地的民用建筑,翻改建的民用建筑(个人 危旧房改造除外)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6年1月1日起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所有存量土地的民用建筑项目,必须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不止新建建筑要“染绿”,还要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厦门计划完成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20万平方米,实施农村改造节能示范点5个。同时,还要构建“低能、高校、绿色、环保”的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体系,到2020年,创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共三个等级。自2010年1月获批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资格至今,厦门只有12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据介绍,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分设计阶段和运行管理阶段两阶段。设计阶段是在施工图完成后就可以申报评审,运行阶段是在工程竣工运行一年后才可以申报评审。就住宅项目而言,只有住宅在实际运营也就是交房入住一年后,方可申请绿色建筑验收,这是因为绿色建筑标准其中一项是住宅运行管理,通过验收后,该住宅才能正式挂牌“绿色建筑”。也就是说,厦门目前还没有进入运营阶段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记者对20名购房者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购买绿色住宅作为自己的“小窝”,但大多数人担忧这样的强制政策会使建筑成本增加,开发商最终会将成本转嫁给置业者,间接导致房价高涨。 “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建筑。”何庆丰说,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不是高科技的集成,而是根据项目所在地地形、气候条件进行精心规划、设计、施工和材料选择,尽量在材料上可循环使用和充分的本地化,从而实现最低成本的节能。根据有关机构测算,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为达到绿色建筑相关要求需要多投入的成本),一星级的几乎可以忽略,二星级的每平方米大概在80-120元,三星级的则在300-350元。对于住宅小区,国内已有多个绿色建筑增加成本仅仅十几元钱的项目案例。何庆丰认为,就目前房子每平方米动辄数万元的售价来看,这些增量成本应该不会成为开发商做绿色建筑的阻力,也不存在助推房价的因素。 业内人士表示,要让老百姓打消绿色建筑成本高的疑虑,政府部门可以将一些补贴等优惠政策向使用者倾斜,购房者尝到甜头后,需求大了,就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更多开发商建造绿色建筑。这样,既节约了资源,也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厦门此次出台的方案正是采取让利给购房者的方式。除了对建设单位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奖励外,厦门还首次提出给予绿色建筑购买者一定比例的契税返还。其中,对购买二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的业主给予返还20%契税,购买三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的业主给予返还40%契税的奖励。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的奖励力度是很大的。”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林树枝表示,之前也有一些地方出台过激励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政策,但因为操作难度大而难以落实,“契税返还等于政府直接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消费者,不需要协调银行系统,比较简单易行”。 不过,总工室一工作人员也坦承,在高房价的背景下,这点补贴无法成为购房者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契税返还最大的作用还是让民众更加关注并了解绿色建筑,可以让消费者在选择时具有一定倾向性,但不能期望以此给绿色建筑带来直接的发展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