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世界各国是怎么摆脱雾霾的?
摘要:中国近年来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环顾各国,不少发达国家也曾遭遇十面“霾”伏。他们是怎样摆脱雾霾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国经验。
在英语中,“雾霾”一词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烟”和“雾”组合而成。1952年12月英国曾出现持续5天的“大雾霾”天气,主要原因是英国进入工业高速发展期后伦敦地区的工厂大量使用煤炭,排放的大量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治理“雾霾”方面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英国
随着19世纪上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直线上升的煤炭消耗量。19世纪末,英国经常出现毒雾事件。而最为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0日这6天当中。当时,伦敦许多市民感到呼吸困难、眼睛疼痛,并伴有咳嗽症状。医院接收的呼吸系统及眼部疾病患者数量激增。可怕的是这些病人当中有许多人并没有因为接受治疗而获得康复。据记载,6天当中伦敦市因空气污染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数达4000人。更为可怕的是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有近1万人因相关疾病失去生命,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毒雾事件”。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今日伦敦美景 经验:
伦敦成功摘掉“雾都”的帽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以加大投入和加强立法方式不断改善和规范污染空气的生产、生活方式。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该法案规定,伦敦市区内设定“烟尘控制区”,区内工厂不允许燃煤,以煤为燃料的电厂等企业必须搬离市区,市民也不准烧煤取暖。与此同时,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燃煤质量,即便是在郊区的燃煤企业生产用煤也要达标,居民生活取暖改为统一采用天然气。
美国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1943年洛杉矶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