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深圳福田区红荔路上步路口右转弯车道处,发生近三天来的第三次地陷,而官方回应称系附近地铁施工回填土壤不实经雨水沉浸后塌陷所致。此次地陷“三连发”不但令市民隐忧再起,也把市政府防范治理地陷的“五步走”方案本身及其落实状况置于公众质疑和拷问之下。
塌陷处直径约50厘米,深度达两米,
2014年2月26日,深圳出现近三天来的第三次地陷,事发地点位于福田区红荔路上步路口右转弯车道处,塌陷处直径约50厘米,深度达两米。周边地面虽未坍塌,但同样出现桌面大小的凹陷,并伴有多处长达1米的裂痕。 此次地陷究竟原因为何,自有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但专家发声“政府排查需更给力”则不无道理。去年深圳地陷频发,市政府曾于8月出台《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全面体检、重点诊断、对症下药、日常保健、建档立制’的总体工作安排。”然而,此次地陷“三连发”不但令市民隐忧再起,也把市政府防范治理地陷的“五步走”方案本身及其落实状况置于公众质疑和拷问之下。 “五步走”方案第一步是“‘全面体检’,排查道路、暗渠和基坑的坍塌安全隐患”,且都要求“2013年第三季度完成”。可实际上根本完不成,使“全面体检”成为一句空话。以排水管网巡查为例,深圳全市仅水务集团管辖的排水管网就有3000余公里,去年才完成排水管网诊断180公里,只占总排查管网长度的6%,即便从今年起加快排查速度,一年也只能完成300公里,占总排查管网长度的10%。这意味着,按目前速度,巡查全部排水管网至少需要10年时间。“五步走”方案印发的时间为2013年8月30日,此时距当年第三季度末仅1个月零1天,却要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10年的工作量,不知需要什么样的“深圳速度”才能做到? “‘建档立制’,完善地下空间管理和地面坍塌防治长效机制”,是“五步走”方案最后一步。其中头一条就是“尽快出台《深圳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并明确要求“2013年12月底完成”。然而,时至今日,却未见踪影。其实,早在2010年,深圳就启动了《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但几年过去了,该《办法》一直不能落地,原因是“各方意见不一”。“意见不一”者,利益存藩篱、责任难明晰也。倘若不改革,《办法》将难产,更何谈完善地陷防治长效机制! “五步走”方案一再强调各部门“配合落实”,但在事发现场看到的,不是表示责任“不能确定”,就是事故“非由本部门造成”,全都忙着先将自己的责任撇清,没有一点“配合”的意思!而综观“五步走”方案,笔者以为其中不靠谱者着实不少,难道是相关部门闭门造车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