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结构 查看内容

木结构房屋 芦山震后新生

2014-2-28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56| 评论: 0

摘要: 摘要: 在芦山,木架房曾经是当地最常见的房屋。随着时代发展,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4·20”芦山强烈地震以后,木架房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又多了起来,宝盛、双石、思延、清仁等乡镇都能看到新起的木架。一些 ...

摘要:在芦山,木架房曾经是当地最常见的房屋。随着时代发展,它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4·20”芦山强烈地震以后,木架房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又多了起来,宝盛、双石、思延、清仁等乡镇都能看到新起的木架。一些村民还将老房子修出新样式,在当地搞起农家乐。原本已经开始没落的传统建筑,在大山深处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立起的木架房屋顶上,村民们正在上


    “一、二、三,拉——”,2月24日早上8点,一阵响亮的号子划破大山的宁静,100多位村民一起为周显才家的新房拉起木架。在大家的协作下,一座新房的框架很快搭好。“4·20”地震后,这样的场景在芦山县的乡村时常都能看见。
    在芦山,大山里曾经处处都是木架房,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土气”的木架房渐渐修得少了。地震中,不少木结构的老屋屹立不倒,再加上山里盛产木材,这让很多村民选择重新盖起传统的木头房。
    “今天,你们可看到了难得的‘拉房子’。”周显才告诉记者。

新房已搭好框架


    宝盛乡周围都是山,又盛产杉木,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木头房。1998年,山上的公路修通后,好些村民从外头拉进来砖瓦水泥,把原来的木头房子拆了盖成砖房。砖房样式多,看起来更“气派”,而看起来有些“土气”的木架房却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不过,“4·20”地震发生后,选择修木架房的人越来越多。在这块占地22亩的安置点上,28户安置居民的新房全部都是木架房。
    “地震的时候,木头房子安全些。”当了40多年木匠的张明武告诉记者,“木头本身就有韧性,而且用卯榫连接,架子稍微变形自己就恢复了,再加上每块木料之间相互牵拉,架子就更稳定了。”在“4·20”地震中,老木头房架子几乎都是完好的,只是掉了些瓦片,垮了些砖墙。
而村民司德钧考虑的是修木架房既能少花钱,又能尽快住新房。震后他家房子的木架仍然完好,拆了就能用到新房子上,家里的几十亩杉树林,也方便就地取材。最关键的是,木头加工起来比较快,修木架房工期要比修砖房短一半。

村民们拉起两排木架


    震后,村民毛正学和家人新建了四座样式统一的木架房,他说,将来搞成农家乐,来的人肯定多。
    除了中坝村,另一个大山里的村庄也奏响着农房重建的新曲。在双石镇围塔村,76岁老人朱文清的四个女儿和女婿们就在震后重新建起了四座样式统一的木架房。
    围塔村四周都被群山怀抱,地形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漏斗。两年前,当地政府就开始利用这种特殊的地貌打造旅游景区,地震前常有城里人周末到这里度假。

村里男女老少都来帮忙


    村子里祖祖辈辈都是用木头建房。2003年,老人的小女婿毛正学外出打工回来盖起一座砖房,成了村子里最“洋气”的房子。但在地震中,这座新房被震成危房,反倒是老人居住的一座全木结构百年老屋几乎毫发无损,只滑落了几块瓦片。
    老屋从里到外都是木头,只有灶台旁边1平方米左右的墙面是砖石。老人解释说,砖石是他十几年前自己重砌的,“怕灶台里的火苗窜出来引燃屋子。”
    “这座房子现在可是个宝哦。”毛正学告诉记者,来旅游的城里人只要听说这座百年老屋,都要来参观,要是正好赶上老丈人熏腊肉,更是非要尝尝不可,而自己家“洋气”的砖房,却很少有人问津。“城里人喜欢这里的老味道。”
    为了让将来的农家乐更加“上档次”,毛正学和几位姐姐姐夫商议,干脆几家人联合起来,修几座样式统一的木架房。
    最要紧的还是要保留住古色古香的老味道。三姐朱清玉家的新房已经修好。这座房子单层高度有3米,楼上楼下共18间房。“我打算用木板把砖墙都包起来,门窗也全部安成木头的,就要那种古香古色的味道。”朱清玉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