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皮乌斯的阿尔玛·申德勒——建筑师的夫人们IV
这篇文章中将至少出现你认识的三个各界大师,我们的包豪斯创始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大概还不是其中最最著名的一个。 而这个女人,的确是一个传奇。 2004年深秋,一部名叫《ALMA》的舞台剧在美国百老汇上演。此剧的海报是一樽有着华美的红色花朵饰边的女性头像。豪放的美国人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位后来移民到美国的、一生多情的“现代主义之母”——Alma Maria Schindler(1879—1964)。
阿尔玛出身名门,父母都是十九世纪末维也纳的文化名流。她父亲是奥地利皇室画家兼男中音歌唱家,母亲是著名舞台演员。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马勒的代表作有我们熟知的交响曲《巨人》《复活》《大地之春》 等等。
1902年他们结婚时,阿尔玛23岁,马勒42岁。这位有着非凡作曲天赋的天才少女被马勒致命的才华和成熟的风度一击而中,无视了大把的追求者。但在他们结婚之后马勒却要求她成为一名贤淑的贵妇,自此,她的才华被天才丈夫的专横禁令压抑长达数年。 马勒
1907年,长期在婚姻中被马勒忽视的阿尔玛丧女,她也患上了肺结核。忧伤的她独自去了 一个温泉疗养区度假。某天她在草地的阳光下昏晕过去,被24岁的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看见。昏晕的阿尔玛让格罗皮乌斯惊为天人,对她一见钟情,而此时的阿尔玛已对马勒极度失望和怨愤,她需要一段男女之情疗治生命的伤痛。 格罗皮乌斯
这段情人关系因为1910年夏天格罗皮乌斯给阿尔玛的一封热辣情书被马勒看到而曝光。马勒对年轻妻子的背叛很愤怒,他向阿尔玛发出通牒—在两个男人之间选择其一。同时,马勒也开始反省自己,想重新唤回阿尔玛对他的爱。他特地赶到荷兰,请求他的朋友弗洛伊德对他进行了 4小时的精神分析。作为局外人,弗洛伊德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天才女性活在伟大音乐家阴影下所受的压抑,劝说马勒不要禁止阿尔玛作曲,或许他们的夫妻关系会改善一些。最后,阿尔玛无奈地中断了与格罗皮乌斯的恋情,回到马勒身边。
1911年, 马勒因心绞痛发作病逝。1912年,阿尔玛通过继父的介绍认识了热情火爆的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柯柯什卡(Oskar Kokoschka),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进入热恋。柯柯什卡遇到维也纳名媛阿尔玛之后,一直处于激动不安之中,两人的情感也因此动荡不定,终于令阿尔玛感到像要被狂热的恋人烤焦一般。之后,柯柯什卡向阿尔玛的求婚失败了 。 柯柯什卡将两人之间扑朔迷离的男女关系绘成了表现主义名作《风中新娘》。
但此时阿尔玛感到柯柯什卡比她先前的任何男人都想要深入她的内心,她为此决定拒绝他,并悄悄打掉了她和他的孩子。阿尔玛的冷淡让柯柯什卡伤心绝望,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当柯柯什卡出生入死后重回维也纳, 却发现阿尔玛怀着格罗皮乌斯的孩子再次嫁为人妻。2001年的电影《风中新娘》,就是以那副著名的画作为名,讲述了阿尔玛的故事。
事实上,在柯柯什卡赴战场后的1915年,阿尔玛听到了他已战死沙场的错误消息,心灰意冷。身心疲惫的阿尔玛想找个港湾停靠,于是写信给旧情人格罗皮乌斯,表示她想寻求一份安宁平和的爱。两人旧情复燃,奉子成婚。阿尔玛说,格罗皮乌斯是第一个将她作为人来平等相处的男人。结果是这段婚姻仍不完美。阿尔玛1916年生下女儿,后来格罗皮乌斯为了事业去柏林和魏玛工作,两人分居两地,感情上也渐行渐远。
阿尔玛在维也纳爱上了作家和诗人弗朗茨·威夫(Franz Werfel)。1918年,她将生下与情人威夫的孩子,但在待产过程中因为威夫过度的性要求,而使儿子早产, 又因先天不足于隔年死亡。阿尔玛人到中年再次经历丧子之痛。后来阿尔玛带女儿去柏林探望了名义上的丈夫格罗皮乌斯,两个人平静地结束了这段短暂的婚姻。也是在和阿尔玛离婚的那年,格罗皮乌斯在情场失意却职场得意,他在魏玛创建了包豪斯学派。1969年,他比阿尔玛晚5年在美国去世。在离开阿尔玛后,他不愿再对阿尔玛的是非作任何评论。
最后,经过十年的追求,威夫终于如愿与阿尔玛结婚。那一年阿尔玛已满50岁,比威夫大11岁,她的魔力果真非凡。1940年,阿尔玛和威夫一起前往美国,她于1964年12月11 日在纽约曼哈顿去世。这段婚姻总算给她带来了自由与快乐。
参考萧耳的《阿尔玛·申德勒:解放中的性与灵》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