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味横溢”的污水处理厂变身景观公园
摘要:21日的青岛暖阳高照,南风徐徐。在位于高新区双高路以南、羊毛沟河以东的滨海湿地上,一座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地下箱体建筑已接近收尾。这里是北方首座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青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程。
“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对消防、通风、疏散等方面都是考验,甚至是全新课题。在设计要求、施工质量和设备选型方面,更加要求精益求精。”赵旸说。 建设之初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抗浮和防水问题。因为污水处理厂选址距离海岸线仅200米远,地下1米多就可见到地下水。 “如此巨大的地下混凝土箱体,犹如一艘庞大的轮船,如果没有有效措施,在周边地下水的巨大浮力和土层剪力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对箱体结构和防水产生非常严重甚至破坏性的影响。”赵旸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地下箱体施工之前,先对施工深基坑周边做了排水处理,用混凝土立柱以及斜拉锚杆,为地下箱体施工制作了“保护壳”,防止海水上溢影响施工。在此基础上,在地下箱体的底部,又用1万多根混凝土桩做了加固。 “施工过程中,这1万多根混凝土桩是为了抗‘压’。投产运营后地下水位恢复,这些桩又承担着抗‘拔’的艰巨任务。”赵旸说。 为了攻克以上种种技术难题,项目技术团队跑遍了国内很多城市,到南方已经投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取经”。 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看,地下污水处理厂前期投入虽高,却换来了城市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打造青岛版的“新浦东”,是青岛市政府赋予高新区的发展定位。承载着如此使命的高新区对环境的要求也近乎苛刻。赵旸指着污水处理厂西面一片工地对导报记者说,工地上即将崛起的是一片商业地产,旁边空地规划的是一座国际学校。因为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对环境无污染,周边地价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不断提升。
在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的同时,配套市政管网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中,建成后的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将承担着高新区乃至上游城阳、即墨总服务面积约92.1平方公里范围内城市污水的处理任务。 吴晓东介绍说,占地110亩的污水处理厂工程总规模为18万吨/日,分两期建设,一期概算5.711亿元,完成18万吨/日的土建工程及9万吨/日的设备安装,采用投加填料的改良A/A/O+纤维转盘过滤的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高新区目前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只有4万吨左右,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一期9万吨、二期18万吨的工程建设规模为将来污水量增加预留了空间。”吴晓东说。 其中地下箱体分为两层,负一层为操作、检修层,以及人员巡视和设备检修的场所。 配套建设的再生水项目就设于该层。再生水项目设计总规模为9万吨/日,一期配套4.5万吨/日,其中3.3万吨/日作为祥茂河景观水系的补充水,1.2万吨/日用于城镇杂用水,主要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 负二层主要为水工构筑物,包括预处理段、曝气沉砂池、生化反应池、沉淀池等,同时污泥处理设备也置于该层。目前,污泥处理主要是对污泥进行加药絮凝后,浓缩成含水率78%的泥饼,外运至指定地点进行统一综合处置。 此外,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不仅仅是污水净化的场所,还以水质净化带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再生利用(如污泥资源化处理项目)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如污水源热泵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