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竣工
简介:近日,遥远的南极大陆又增加了一抹中国红——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主楼正式竣工并投入运用。这个科考站从选址、建造到使用,都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三位“前辈”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秘密”。 ...
近日,遥远的南极大陆又增加了一抹中国红——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主楼正式竣工并投入运用。这个科考站从选址、建造到使用,都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三位“前辈”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秘密”。![]() 选址:陨石堆中的中转站 以前,中国南极科考人员从中山站出发去昆仑站,就类似进行一次“小长征”。 这段路全程1300多公里,并且从海拔不到百米上升到4000多米,全程不仅上坡,而且科考人员需要携带各种物资和油料,负重大。虽然有雪地车,但也每天只能推进七八十公里,走完往往需要20多天。 而泰山站的建成,让这条折磨人的“长征路”不再那么可怕。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在距南极中山站522公里的南极内陆冰盖之上。作为中转站的泰山站,可以让科考人员在这里歇歇脚、洗洗澡,恢复体力。 除了中转站的作用外,泰山站的选址更加重要的科学意义是,它距离陨石云集的格罗夫山地区很近,可以同时支持我国科考队对冰穹A地区和格罗夫山地区进行包括地球物理调查、深冰芯钻探、天文学和陨石学等在内的重大科学研究方向的现场考察。 设计:挂在白色大陆上的“红灯笼” 在伊丽莎白公主地1900米厚的冰盖之上,泰山站富有流线感的圆形建筑主体被高高架空,顶上还有一个类似“灯笼帽”的观测台,远看仿佛一盏红色的大灯笼高高挂在南极的雪白世界中。 泰山站设计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410平方米。从外形来看,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可以开阔视野,减少风阻。特别是南极内陆冬季经常刮起8至10级大风,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以避免建筑被积雪掩埋。 “红灯笼”内分为三层,一层为设备层、二层为生活层、三层为科研层。与一般夏季站不能洗澡、不能烧菜不同,泰山站里面设置了简易的沐浴设备。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站还建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 建造:科考站中的“技术控” 泰山站所处的位置,夏季最低温度为-30℃,冬季最低温度为-60℃左右,而且常常刮起大风。为了应对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泰山站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云集了我国钢构建筑的顶尖技术。 首当其冲的是要抵御严寒。泰山站使用的钢材最低可耐受-70℃至-100℃的低温,而一般耐低温钢材只能承受-40℃的低温。泰山站的彩涂板上涂有一层氟碳层,能有效抵挡紫外线的照射,被称为南极建筑中最好的“防晒霜”。 建筑保温自然是泰山站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采用全钢框架结构,而钢材热传导系数很大,为了保温,设计师们采用了冷桥阻断技术。整个墙体最外层采用具有复合保温效果的夹芯板,它由氟碳涂层的彩钢板和聚氨酯保温层复合而成;中间是用来阻断冷桥的木龙骨;再往里是钢骨架;室内墙面则采用了岩棉夹芯板,这种材料不仅保温,而且防火。加上同样极尽保温手段的门窗,泰山站建成后,正常情况下室内温度可以达到20℃,供暖系统的余热还可以加热水温,供队员们洗澡。 另外,在室内,客厅顶部的两排LED灯,可以模拟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中的光线变化,帮助科考人员在南极处于极昼时调整作息。在活动区域的顶部,还有半透明的天棚,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节约能源。 据了解,泰山站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在国内加工完成,并经过预拼装和联动检测后,打包运到南极再重新拼装,只用了50天左右就建造完成。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