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在重庆众多建筑中,谁是最古老的吗?它就是潼南县的独柏寺,至今约有700年历史。一栋木质建筑矗立,在水泥房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显眼。相传,这座寺庙的得名和一尊雕像相关,这尊雕像是用一整根柏木雕刻而成,当地人因此把它叫做独柏寺。
独柏寺位于一所小学内,早年曾是学校的教室
这尊雕像是用一整根柏木雕刻而成,当地人因此把它叫做独柏寺。作为重庆最古老的古建筑,独柏寺正殿保留着许多中国早期古代建筑的特征。当抱着墙壁木柱向上观望,发现这些长得笔直的木柱并不是直直地向上,而是向殿内微微倾斜,像是不显眼的内八字。 这是古建筑的一个大特点。它的学名叫做侧脚,作用是防震减震。当有外力作用于建筑物时,可以减少一部分外力冲击,下面间距大,上面间距小,四周柱子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内微微倾向,这使得建筑物的构架更加稳定。 正殿12根古柏木撑起了主体。在殿内,也同样有4根粗壮的柏木。这16根柏木,最粗的直径40厘米,细的也有35厘米。整个正殿全部为木质结构、小青瓦屋面,通宽10.2米,进深3间、9.7米。包括屋前的石阶沿在内,一共130平方米。正殿(柱与枋)相互咬合在一起,没有用一颗铁钉子,是古代建筑常用的卯隼结构。 16根粗壮的木柱,顶起了这栋重庆最古老的建筑。仔细看,柱子的中、下二段平直一样,它们身材均称,越向柱尾越是收小。这叫做梭柱。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前的建筑大多用这种做法,这也是中国早期 殿内的4根柱子,和殿外的12根木柱一起,支撑起了独柏寺正殿。 和殿外的柱子不一样的是,殿内木柱并不是直接放到地上。在木柱和地面之间,还有一块像是盆子状的石头,倒扣在地上,石头上还有一块圆形黑色垫木。盆状石头叫做柱础,因为形状长得像盆子,他把它们叫做覆盆柱础。柱础是古代建筑构建的一种,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但是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都有柱础。作用是防止木柱潮湿腐烂,又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 目前我们看到的正殿是元代改建的建筑,至今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独柏寺正殿保存完整,建筑风格浑厚,造型古朴,用材粗壮厚重,经过专家鉴定,确定独柏寺正殿为元代建筑,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重庆市目前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