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的坟:石门“亚洲最大雄黄矿”重金属污染
摘要:“早上一推开门,就是一股放炮仗的味道,刺鼻得很。”76岁的村民龚兆淑是土生土长的鹤山村村民,她看到,穿村而过的小溪沟每天都淌过一股红色的水。不过村民们总会等那水流过后,才继续洗衣服,喝水,小孩们在里边洗澡。直到他们发现不断有和这条溪沟接触过的村民腹泻,后来被医生告知是“急性砷中毒”,大家才口耳相传,“溪沟里的水喝不得”。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湖南石门和慈利两县交界的地区建设起雄黄矿区,1956年该矿开始利用低品位矿炼制砒霜,并用炼砒炉尾气生产硫酸和过磷酸钙。 1958年,18岁的石门县农村青年盛芳训从村大队得知了招矿工的消息。他被村干部告知,一个县只有五十个名额,而他因为劳动积极,被推举获得其中的一个名额,从吃“自然粮”的农民变身吃“商品粮”的国企职工。 山上的雄黄矿和山脚的炼砒炉之间有条铁轨通着,被选为低品位的矿石就送到炼砒炉里生产砒霜。 砒霜灰在风炮筒里飞舞,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像抗战时期日本军人那种遮耳帽”,即便这样也捂不住钻空出来的砒灰。 “那时候工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差。”盛芳训入厂的第一个工种就是“背磺”,用能装100斤矿石的篓子背着矿石从井底运到中转站。按规定工人们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可是长期负重全身冒汗,“干脆就脱个赤膊上场。”混合了黄色矿粉的汗液顺着身体直淌下来。原始的矿粉尽管不是砒霜这样的剧毒物,可是长期下来,工人们的皮肤上总是起红疹,“痒得难受”。 1977年从常德卫校毕业后,赵光明被分配进湖南雄黄矿当厂医,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砷中毒。他只是不断接诊声称腹泻、腹痛和皮肤瘙痒的工人。—在井下工作的工人们,口渴了就直接喝矿井的地下水;还有职工把井下的木头捡回家里当柴烧。 这是“急性砷中毒”,通过解毒药物对症治疗,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更可怕的是“慢性砷中毒”—矿石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有效成分可以炼制出砒霜,其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废渣被倾倒在矿区一个叫石磺寺的地方附近的小河里。盛芳训记得,矿渣成年累月地堆砌在这条河,残留的砷就这样流入河流,渗入土壤,被庄稼富集。河的下游是鹤山村,炼砒炉的下风向也是鹤山村。 |